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硬新闻(Hard News)和软新闻(Soft News),是西方新闻界老生常谈的两个基本概念。西方国家一些著名大学新闻系的写作教材中,对“硬”、“软”新闻的研究仍在继续。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界也逐渐加强了对这两种新闻的研究探索。与其他各个领域的报道一样,军事新闻亦有“硬”、“软”之分。具体分析和宏观把握军事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关系,对于改进完善军事新闻采写手段,提高军事新闻传播质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新 《新闻前哨》2008,(8):44-49
“可读性”是新闻吸引受众的利器.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对受众的争夺,不仅是媒体影响力的展示,也是经济效益的较量。在追求新闻“可读性”的时候,少数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误读“硬新闻”和“软新闻”,倡导“新闻娱乐化、新闻艺人化”.“戏说”新闻.“色”溅新闻,制造新闻,愚弄受众,走火入魔,闯入了“新闻可读性”的误区。  相似文献   

3.
第一,“软化”之功,就是化“硬”为“软”功夫。从新闻的表现形式租内容上讲,时事新闻与其他新闻一样,也有硬、软之分。这里所说的“硬”,主要是就一些时政新闻而言的。作为地市级报纸的时事编辑,在处理这些必发的“硬”新闻时,就应当运用化“硬”为“软”之功,尽量让其具有一定的可读性。比如,新华社2003年底播发的我国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稿件,在内容上不可谓不“硬”,但作为地市级报纸,尤其是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社会对军事信息越来越关注的新形势下,地方党报应如何适应受众的需要,把军事硬新闻转化为生动活泼、富有军味的软新闻,是媒体人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从角度选择如何凸显新闻性、结构形式如何提升灵活性、标题制作如何突出视觉性、语言表达如何增强可读性四个方面作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有人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的报道称之为“硬新闻”。这些“硬新闻”的显著特点,一是权威性;二是指导性。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这些“硬新闻”怎样实现“软着陆”,即寻求严肃的政治内容与通俗的形式相结合,使“硬新闻”的权威性、指导性与可读性。服务性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宣传质量和效果,已成为各级党报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近年来,我们仙桃日报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6.
新闻竞争,正从“软新闻”向“硬新闻”挺进。 如果说,当年“软新闻”的走红,补充和延伸了报纸的功能,是当时条件下新闻改革的“外围战”;那么,今年“硬新闻”的升温,则是由外延向内涵的质的飞跃,打响了新闻改革的“攻坚战”。 新闻竞争何以从“软新闻”转向“硬新闻”呢?一是“硬新闻”是读者最关心的新闻,是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新闻,构成公众舆论场的兴奋中枢。二是“硬新闻”是“新闻纸”的主体部分,是新闻拼抢的主战场,显示报纸的综合新闻实力。三是“硬新闻”是机关报的强项,是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载体。 从“软新闻”到“硬新闻”,这不是对“软新闻”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超越。 如何强化“硬新闻”,真正使“硬新闻”在新闻竞争中成为制胜之策: 第一,大信息量,规模化供给。没有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的电视新闻“软处理”,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让“软新闻”真正软下来,进而使“软新闻”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二是让“硬新闻”在不失“硬”特征的前提下,合理地保留“软”内核和深化“软”内容。“软新闻”即社会新闻。尽管学术界对社会新闻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并没有影响社会新闻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软新闻”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强化,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软新闻”和由“软新闻”引申出的“软处理”。这里的“软”是指情趣性,“硬”则是指思想性。“软”并非软绵绵,更不是追求低级庸俗的东西,而是指新闻事实的表…  相似文献   

8.
作为全党全国工作战略重点转移的一大产物 ,经济新闻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 ,在人们新闻消费需求日益提高的新形势下 ,以指导性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经济新闻 ,却显现出了主题裸露、形式老套、语言涩硬等弊端。增强经济新闻可读性 ,成了新闻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从笔者的实践体会看 :把经济新闻写“软” ,从内容到形式 ,都能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 ,是革除上述弊端 ,增强其可读性的重要途径。一把经济新闻写“软” ,不仅不会削弱其必须具有的指导性 ,相反能为实现这个主要功能提供有力的保证。请看下面事例 :1998年…  相似文献   

9.
新闻评论中,“软与硬”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因素,任何时候都不能割裂二者的关系,不能为软而软或为硬而硬。以辩证的眼光,科学合理地分析新闻评论的“软”“硬”特性,对于转变观念,促进新闻评论写作改革与创新将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新闻分“软”“硬”之说,在西方新闻界由来已久,在我国也逐渐为人们所认知并加以研究。从内容上看,所谓“硬新闻”(Hard news)是指有关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突发事件或含有实质内容的信息的报道;而“软新闻”(Softnews)则多为社会、市井、小写文化”(注)等方面的情况或趣闻轶事,带人情味的特写之类也包括在内。这两类新闻并无轩轾之分,两者均可能具有很高的价值,但其受众不尽相同,而且传与受的方式、渠道、时间也各异。  相似文献   

11.
搞好经济报道,是党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党大局服务的要求。因此。它与时政新闻等并称为“硬新闻”,是媒体报道的重头戏。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日新月异,各种经济现象日趋活跃,公众对经济报道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可是,传统经济报道中“概念+数字”的乏味形式又使读望而却步,读经常反映的是:经济新闻不如社会新闻鲜活、吸引人。怎样才能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激发读的阅读兴趣呢?笔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发现经济类报道可适当借鉴社会新闻、娱新闻等“软新闻”的报道方式,对其进行“软化”,以赢得读。  相似文献   

12.
唯物辨证法告诉我们,硬与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这一原理启示我们,在硬新闻的写作中,如能恰当的运用一些软新闻的写作手法,则无疑会使硬新闻像软新闻一样引人入胜。 新闻有软硬之分,在西方新闻界由来已久,在我国的新闻实践中也是客观存在的。软新闻是指人情味浓,写法轻松自如,可读性强的社会新闻、趣味轶事等。硬新闻是指有关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突发事件或含有实质内容的信息报道。硬新闻写作多半采取“直接了当的新闻”所用的手法,写法比较呆板。软新闻则不然,其手法不拘一格,变化多端,不像硬新闻那样在导语、正文和结尾方面有一定的规范,可以采取记叙、描写或解释等多种手法。美国新闻工作者哈里斯莱特和约翰逊,在他们合写的《全能记者》一书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只要事件本身具有足够的戏剧性或者记者有足够的本领,硬新闻也可以用软新闻的手法处理。”  相似文献   

13.
唐晓和 《新闻世界》2009,(10):133-134
大家都知道,硬新闻与突发新闻能产生轰动效应甚至产出名记者.但人们对“软新闻”带来的社会效应却认识不深,不少人甚至认为软新闻属“闲适文字”,永远是配角。其实,软新闻是否具有魅力,关键在于记者会不会动脑子——怎样将软新闻“硬”化,让它有着比硬新闻更重要的新闻性或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试论“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的内在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于2008年6月20日前往人民日报社看望工作人员,并针对新闻宣传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①。在对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的学习中,我们发现他特别强调:“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那么,何为“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有哪些基本的内在要求,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从学术角度加以简要阐释。  相似文献   

15.
本文概述了网络媒体在新闻英语传播中的优势与缺陷,并从软新闻传播与硬新闻传播两个方面对网络媒体新闻英语传播特征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网络媒体新闻英语所具有的语体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新闻有软硬之分,在西方新闻界由来已久,在我们新闻实践中也是客观存在的.软新闻是指人情味浓,写法轻松自如、可读性强的社会新闻、趣闻铁事等.硬新闻是指有关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突发事件或含有实质内容的报道,硬新闻写作多半采取直接了当的手法,写法比较呆板.软新闻则不然,其手法不拘一格,变化多端,既可以采取记叙、描写或解释性手法,也可讲故事、画图画、说明原委,既允许传播信息,也允许渲染事物,因而更加耐人寻味,美国新闻工作者哈里斯·莱特和约翰逊,在他们合写的《全能记者》一书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只要事件本身具有足够的戏剧性或者记者有足够的本领,硬新闻也可以用软新闻的手法处理.”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电视新闻节目中经常出现趣味横生的“软新闻”,为受众所喜闻乐见。“软新闻”又称为趣味新闻。有许多“软新闻”传播的内容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奇闻异事。奇闻异事成为“软新闻”的前提是必须“有趣”而且“有益”。如果只有“趣”而无“益”,则成了无聊。任何无聊的东西都是不能作为“软新闻”传播的。  相似文献   

18.
张长星 《传媒》2002,(10):31-31,33
坚持党报正确的舆论导向,人们往往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报纸的“正”报上,认为这块发的是“硬新闻”,是体现党、政府和人民群众“喉舌”的主阵地。这是自然的。但是,与此同时,决不能忽视了作为除了新闻、评论之外的报纸第三大块,即有着固定板块的“副刊”的宣传作用。“副刊”虽然刊登的多是一些“软新闻”,但在担负党报宣传任务中绝对不是“配角”和“附属”之刊。相反,由于副刊内容、形式上的生动活泼,贴近性、可读性强等特点,弥补了“硬新闻”在宣传中很可  相似文献   

19.
经济新闻通常被认为是“硬”新闻,一般感到难以亲近。本文提出应加强对经济新闻的“包装”,并从“小角度”与“大题材”、“局部”与“全局”、“道理”与“事件”、“人”与“物”的辩证统一关系入手,探讨如何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与吸引力。  相似文献   

20.
近年新闻界有一个现象相当显著,这就是新闻的“软化”。它的具体表现,一是对软新闻的重视。早先报纸头版经济、政治、外交“三驾马车坐天下”的格局业已打破,软新闻堂而皇之地列居头条也是见多不怪。这两年掀起的那股“增刊、扩版”风,说到底,是为给社会新闻、文化娱乐、市场行情这些从前多被忽视的报道内容提供更多的场地。新闻“软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对硬新闻的软处理。一批有识之士,在进行经济、政治、外交这些硬新闻的报道时,也在试图改变以往的冷漠、训示面孔,站在读者的立场分析新闻事实,从读者的视角取舍新闻素材,寻找“硬”、“软”新闻的结合点,以与读者和睦平等地“对话”。透过新闻“软化”这一现象,我们看到的其实是读者意识的加强。它要求在一般新闻报道过程中,注入更多的读者因素。即便是那些政策性、思想性比较强的硬新闻,也应当在报道内容、报道体式、甚至编排位置和刊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