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文献综述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竞技体育体制的特点和成功经验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其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建立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以高校及职业体育俱乐部为载体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以及多元化的竞技体育资金投入机制等方面。其成功经验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市场化、产业化运作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国外竞技体育强国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及启示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介绍了美国、俄罗斯、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外竞技体育强国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后备人才培养措施。结合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走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道路;运用法制手段理顺各方关系;协调好运动员的训练与生活;重视教练员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竞赛机制;制定符合项目发展趋势的规划;科研与选拔、训练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3.
李宝华  刘志民 《体育科研》2016,(6):47-52,68
以SWOT分析法对德国竞技体育强国的进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990年后,德国竞技体育内部优势明显,主要体现在其制度统一后的国情、经济的复苏、竞技体育理念的改变和精英体系的严谨、规范;德国竞技体育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来自欧盟,也包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统一后的德国,面对一系列的威胁和挑战,在遵循全球化背景下的评价标准的前提下,不断进行战略选择,制定竞技体育战略,以规避威胁,应对挑战,成为竞技体育强国。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高校与全美大学生体育联合会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认为在追求一致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全美大学生体育联合会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制度,较之我国高校更加全面、精细;运行机制更完善和科学合理;实际人才产出效果更加显著。建议突出大学生体育协会的独立法人地位;集优整合目前松散的体教结合制度建设;建立一套以人为本理念下的规则章程。  相似文献   

5.
对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概况进行了回顾,分析了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组织和运作机制,探讨了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的文化内涵。研究结果表明:高校竞技体育是美国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摇篮;高校竞技体育承担着传播体育文化的重任;高校竞技体育创造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先进、组织合理、运作规范,保障了高校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真正实现了体育与教育的融合发展。建议我国建立高校体育联盟,推动高校联赛的市场化,扩大高校竞技体育筹资渠道,完善高校竞技体育的师资聘用制度和学生运动员的招生制度。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苏州市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该文对苏州市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现状与困境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当前苏州市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路径:一是加强竞技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二是加大体育设施经费投入力度;三是健全竞技体育人才就业体系;四是丰富多级别高水平运动赛事。力求为进一步构建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完善全运会体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研究认为: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参加全运会的竞技基础,高校参加全运会适应了体育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提出以全国大学生体协为依托,整合高校竞技资源组队参赛;汲取国外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经验;改革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培养体制;深化"体教结合",探索高水平竞技人才可持续培养模式等高校参加全运会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8.
德国竞技运动人才培养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于2012年9月赴德国就竞技运动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竞技运动人才培养提出几点启示.1德国青少年竞技运动人才培养1.1体育俱乐部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是竞技运动最重要、最具权威的管理机构.政府(联邦、州和地方三个层次的政府机构)在体育管理中扮演协作者的角色,只对国家事业有关的体育活动提供资助。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体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体育运动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2001-2004年周期中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上的横向比较,总结竞技体校人才培养的优势,指出竞技体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我国未来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从中、美高校竞技体育制度、竞技体育的组织体系,以及制度本质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职业流向与美国高校的竞技体育人才职业流向相反,是导致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水平不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