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全球海域波浪能资源储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崇伟  贾本凯  郭随平  庄卉 《资源科学》2013,35(8):1611-1616
利用1957-2002年ECMWF的ERA-40 wave reanalysis海浪再分析资料,初次计算了全球海域波浪能资源的总储量和有效储量,为海浪发电、海水淡化等波浪能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①全球大部分海域的年平均波浪能流密度在10kW/m以上,高值区位于南北半球西风带,呈东西带状分布,南半球西风带的能流密度能达到(60~100)kW/m,北半球西风带约(30~50)kW/m;②全球大部分海域的波浪能资源开发可用波高出现频率在90%以上,南大洋可用波高出现频率整体高于北大洋,大洋中部出现频率高于近岸海域,大洋东部近岸出现频率高于大洋西部近岸;③全球海域的波浪能资源储量可观,总储量的高值区位于南北半球西风带海域,南半球西风带海域的单位面积波浪能资源总储量基本都在50万kW/(h·m)左右,北半球西风带海域基本在(30~50)万kW/(h·m),中低纬海域在(5~30)万kW/(h·m),仅部分零星海域的总储量在5万kW/(h·m)以下,有效储量的分布特征与总储量分布特征较为一致;④综合能流密度的大小、可用波高出现频率、资源储量来看,中国海虽然并不处于全球波浪能资源的优势区域,但仍处于可用区域,相对富集区分布于南海北部、东海中南部海域.  相似文献   

2.
中国海洋旅游基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静  杨俊  席建超 《资源科学》2016,38(12):2244-2255
海洋旅游代表着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研究以当前海洋旅游资源为基础,综合分析沿海地区建设国家海洋旅游基地的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海洋旅游基地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渤海海域中的辽东半岛东部海域、黄海海域中的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域、东海海域中的闽南海域和南海海域中的海南岛以及三沙市等区域的沿海城市;②在海洋旅游资源基础方面,南海南部海域、粤西海域、桂东、桂西海域沿海地区的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多样,适合风景观光、滨海浴场、沙滩、海岛型等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协同开发;③在旅游产业发展和潜力方面,长三角和珠三角沿海地区中心城市可依靠产业发展和潜力优势,改善资源环境基础,打造海洋旅游国际滨海城市旅游目的地,协同城市群创新发展海洋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3.
东海外海海域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芳  康建成  周尚哲  郑琰明  吴涛 《资源科学》2008,30(10):1592-1599
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2002年发布的全球海域硝酸盐和磷酸盐及温盐数据库资料(WORLD OCEAN DATABASE 2001),研究东海外海海域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的三维时空过程。结果表明:表、底层硝酸盐和磷酸盐浓度均从西向东减少,底层水至东海大陆坡—冲绳海槽又出现高值;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向东海入侵路径在底部呈现营养盐浓度高值带;表层营养盐的浓度普遍低,尤其是黑潮流经区表层海水,表层浓度次高值仅在长江口外海区季节性的出现。东海外海海域硝酸盐和磷酸盐浓度分布变化和海域营养盐的输入量、海水温度、营养盐的物理扩散、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海洋生物活性及温、盐跃层强弱有关,东海宽广的大陆架底形也有重要作用。东海外海海域营养盐研究表明,沉积物-海水界面交换是东海营养盐的重要补充途径,涌升流区成为渔业资源丰富、发展前景看好的区域。  相似文献   

4.
秦自民 《百科知识》2013,(21):35-36
在热带及温带海洋的泥沙质海域中,生活着一类其貌不扬的底栖性鱼,名叫鲮鲸。它们是世界性鱼类,在大两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都有分布,约有12种,我国有黄鲮鲸和黑鲮鲸两种,黄鲛鲸分布于黄海、渤海及东海北部,黑鲼鲸多见于东海和南海。  相似文献   

5.
中国秸秆能源化利用潜力与秸秆能源企业区域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秸秆资源较为丰富,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发展生物质能源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因此,科学评估中国秸秆资源能源化利用的潜力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布局尤为重要。本文利用各省农业生产数据测算了全国各省大田作物田间秸秆产量和可利用秸秆资源数量,在此基础上利用土地遥感数据和GLO-PEM模型,测算了1km×1km栅格尺度的秸秆资源分布密度并评估了秸秆能源企业在各地区布局的适宜性。相比之前的研究,本研究考虑了秸秆资源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密度差异,这对于计算秸秆这类收集和运输成本较高的资源的可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本文也通过2014年和2010年的对比,分析中国秸秆资源分布密度和能源企业适宜布局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中国主要大田作物秸秆资源总量为8.97亿t,可收集资源量为7.69亿t,可能源化利用秸秆资源总量为1.86亿t,吉林、江苏、河南、安徽、黑龙江等省份适宜建立大型秸秆能源企业,且未来秸秆能源布局也将向这些地区集中。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成都平原、西南以及新疆等少部分地区适宜建立小型秸秆能源企业。  相似文献   

6.
《金秋科苑》2012,(13):84-95
中国东南两面濒临海洋,大陆海岸线北起辽宁省的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仑河口,长达18000余公里,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是西北太平洋的边缘海,总面积达473万多平方公里。中国海域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大气候带,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近海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浅海滩涂是建场晒盐、发展海水养殖的优良场所。  相似文献   

7.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广泛分布于我国从北到南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各沿海区域,是深受大众喜爱的高档水产品。近年来,我国的三疣梭子蟹养殖业发展迅速,已形成规模,但同时带来了种质、资源、环境及病害等诸多问题。由于对其遗传背景的了解较少,特别是其育种遗传基础理论的匮乏,无法制定或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三疣梭子蟹养殖种质退化、  相似文献   

8.
侯娟  周为峰  王鲁民  樊伟  原作辉 《资源科学》2020,42(7):1325-1337
海洋养殖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营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拓展海水养殖新空间对中国近海生态环境的改善、食物安全的保障、海洋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海洋主权的宣誓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180种海水养殖物种(鱼类120种、双壳类60种)为分析对象,通过各物种生长耐温范围和研究区域海表温度的匹配和比较,计算空间地理格网上多物种生长潜力指数的平均值,分别得到鱼类和双壳类养殖潜力,并基于阈值法对离岸距离和深度等条件进行约束,定量分析中国深远海养殖潜力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①在满足评估条件的区域内,对于鱼类,渤黄海(BYS)、东海(ECS)和南海(SCS)海区适宜面积分别约为19.98、76.29、81.69万km2;对于双壳类,渤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区适宜面积分别约为3.02、4.17、2.03万km2;②按照海区划分时,可优先考虑东海和南海进行鱼类养殖,而渤黄海鱼类养殖潜力值变化最大,未来鱼类养殖需要更细致地规划选址,以尽可能选择潜力值较大的区域;双壳类养殖可优先选择南海;③按照海域深度划分时,鱼类可优先考虑深度较深的海域进行远海养殖,而双壳类适宜离岸较近、深度较浅的海域。根据潜力评价结果可进行海域空间规划,为管理部门和养殖企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南京大学王颖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海岸海洋地貌与沉积学,专长于从海洋动力、地质地貌与沉积多学科结合的途径研究海岸海洋的成因特点、变化趋势与开发利用. 为了适应发展海洋经济、卫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需求,王颖院士在20世纪70年代"海洋地理"、80年代"全国海岸带及海涂综合调查"及《中国海洋志》等专著基础上,吸纳近20多年,特别是"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专项)深入系统的海洋科学成果,采各家之长,汇集相关专家,组织编写了《中国区域海洋学——海洋地貌学》.全书5篇,以海域区分:渤海与黄海海洋地貌,东海海洋地貌,南海海洋地貌,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域,海洋地貌及灾害.全书111.2万字,由海洋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建设概况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技术、海洋生态等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也是中科院创新三期资源与海洋基地建设的重要任务。中科院在创新三期部署建设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重点对我国东海、黄海、南海北部海域进行长期定点综合观测。该网络是中科院五大基础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在建的黄海站、东海站、西沙站、南沙站、现有的3个国家近海生态环境监测站以及中科院开放航次断面组成,实现点、线、面结合,空间、水面、水体、海底一体化的多要素同步观测,同时兼有全面调查与专项研究功能,将为海洋科学研究和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近海区域风能资源动力降尺度研究及储量估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中尺度数值模式系统MM5以及CALMET气象风场模块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选取近年来沿海年平均风速变化的平均年-2008年作为模拟年,结合模拟年地面和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对山东省近海风能资源进行动力降尺度模拟研究,得到不同高度1km×1km的风能资源分布状况。结合山东沿海岸及海岛自动气象站同期测风记录,对比分析了10m高度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利用ARCGIS分析软件得到山东省近海范围内70m高度风能资源储量。结果表明:动力降尺度方法可用于较高分辨率的风能资源数值模拟,可作为区域风能资源评价分析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南海中南部海域油气资源开发战略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海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南海中南部海域我国九段线内油气资源不断受到周边国家的蚕食,严重影响我国海洋能源安全。本文以南海中南部海域主要油气盆地的地理空间位置、资源现状与潜力、招标和开采情况等数据为基础,采用SAVEE方法,结合GIS技术,对南海中南部海域油气资源开发战略价值进行定量评价,为我国勘探和开发南海中南部海域油气资源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南海中南部海域油气资源开发战略的积极因子影响价值主要由油气盆地的资源现状与潜力控制,消极因子影响价值主要由油气盆地的地理空间位置及其他国家的招标和开采情况控制。南海中南部海域油气资源开发战略价值呈明显的梯度分布特征,中建南盆地和北康盆地最高,万安盆地、南薇西盆地、曾母盆地和礼乐盆地次之,西北巴拉望盆地和文莱-沙巴盆地较低,南沙海槽盆地和南薇东盆地最低。  相似文献   

13.
马丽  田华征  康蕾 《资源科学》2020,42(1):137-149
黄河流域作为中国的“能源流域”,合理有序开发矿产资源、统筹协调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于黄河流域能矿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区,综合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胁迫耦合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技术,从生态本底的脆弱程度、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空间胁迫性以及对重要生态环境因子的胁迫程度等多个层面,分析了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胁迫特征及空间分布,将黄河流域46个矿区城市划分为本底胁迫、生态功能胁迫、开发胁迫、本底+开发胁迫、开发+生态功能胁迫、本底+生态功能胁迫、全面胁迫和无胁迫8种不同类型区,并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黄河流域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的管控路径:①空间管控:严格限制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尤其是控制矿区的开发边界;②强度管控:针对于生态本底脆弱的地区,强度和总体开发规模的管控要兼而并举;③开发方式管控:注重能矿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在空间上要注重集中建设,宜矿则矿、宜工则工、宜聚则聚。  相似文献   

14.
姜正龙  王兵  姜玲秀  陈映  刘玖芬  任永吉  张贺 《资源科学》2020,42(10):1900-1910
海岸带自然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对沿海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尚缺少反映海岸带自然资源发育和分布规律、便于自然资源的横向对比和综合评价的系统区划。为此,本文从海岸带自然资源类型、分布、影响因素着手,展开了反映海岸带自然资源分布的区划研究。分析了主要资源的分布特点,探讨了影响自然资源形成、发育和分布的气候、海岸带类型、水动力等多方面因素;基于这些影响因素和自然资源分布特点,提出了海岸带自然资源分级区划和命名原则,分为“区”和“带”2个级别。划分出黄-渤海海岸自然资源区、东海海岸自然资源区、东南沿海海岸自然资源区和海南岛海岸自然资源区4个海岸自然资源区,进一步划分为16个海岸自然资源带,并对每个区(或带)内的自然资源进行了介绍。本文结果可对海岸带自然资源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一个典型提黄灌区为例,从水资源利用角度出发,建立了作物布局的线性规划模型,并用计算机求解,得到了两个规划水平条件下的解,从而说明了优化作物布局在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东北地区风能资源开发与风电产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蔷 《资源科学》2008,30(6):896-904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也是风能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与风能产业发展在全国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在对东北地区风能资源储量、开发利用价值、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风能资源开发与风电产业发展目标与对策。研究表明,东北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价值大,风电产业发展迅速,但风能资源与风电产业匹配程度低,风电场建设规模普遍偏小,规划目标偏低,大型风力发电机国产化程度低。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科学的风电产业发展目标,预测到2020年东北地区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 120×104kW,将建成辽中南及辽东半岛风电产业基地、吉西白城—松原风电产业基地和黑龙江东部风电产业基地。实现上述目标,建议提升风能资源开发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加大投入,摸清风能资源家底,制定科学规划,扩大风电装机容量,以多元化投资推动东北地区风电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东海黑潮区是渔业资源的潜在丰富区,对该海域营养盐的研究关系到我国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利用2010年NOAA发布的全球海域营养盐数据,对东海黑潮区营养盐含量、比例、营养盐限制海域的月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营养盐浓度随深度的增加呈现增高的趋势,浓度变化以250m层为界,在上、下海域中体现出不同的特征,DIN和P的浓度变化趋势一致;②N/P、Si/N、Si/P的分布在250m以浅海域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N/P和Si/N的空间差异性分别以8月-9月和3月-4月最为明显,10月-12月的空间差异较小;Si/P的空间分布和N/P、Si/N不同,强烈的区域性差异出现在9月,相对均匀的空间分布则出现在5月-6月;③研究海域在300m以浅的水域受N、P的营养盐浓度限制。在4月-11月的台湾东北海域、黑潮中部海域和九州西南海域的100~200m范围内,营养盐条件适合浮游植物生长,这些区域将是潜在的渔业资源开发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