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狂人日记》是久困铁屋的摩罗诗人的第一声呐喊。"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早年鲁迅通过厨川白村式的"苦闷的象征"和"安特莱夫式的象征",把现实和象征水乳交融地付之于精神的呐喊,以丰富的象征符号探索于精神无地。鲁迅在精神压抑和时代的痛苦面前执著进击,自然而然地从《狂人日记》的"淡淡的象征主义"的铁屋呐喊走向《野草》的现代主义的生命象征。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死火》写于一个艰难的时代,文本构思新鲜,意象奇特。随着《野草》研究的不断深入,"死火"的意蕴得到了新的不断的阐释,"死火"象征了鲁迅内心的矛盾心境,是鲁迅反抗绝望心理与生命哲学的例证;《野草》在整体上表达的主题是,希望和绝望之间绝境,死火象征一种悖论的世界;觉醒之后的现代性追寻。"死火"意象超越了当时普遍的悲观主义的梦魇,成为一种凝结的生命意象。  相似文献   

3.
《铸剑》和《奔月》从其产生的过程来看,都是作家生命意识的一种外化,是鲁迅对自我灵魂进行的无情的解剖和展示,是他信念迷失和精神痛苦、矛盾、彷徨所产生的灵魂深处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后羿"和"黑衣人"正是鲁迅内心世界分裂的人格矛盾的体现,二者分别象征着鲁迅思想对立的两极。"后羿"的形象中蕴涵着鲁迅灵魂深处的一种浓厚的虚无感和自卑感,而"黑衣人"则代表着他决绝地向黑暗势力复仇的坚强意志。  相似文献   

4.
厨川白村的创作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苦闷的象征》一书中。该书出版不久,鲁迅便对其进行了翻译,并且大为激赏。本文从厨川白村的创作论思想出发,分别从位于其思想核心的"苦闷"与"象征"两方面挖掘其与鲁迅创作产生的共鸣,探讨其对鲁迅20世纪20年代后期作品的诸多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鲁迅的人生经历与深刻敏锐的生命体验出发,主要阐释鲁迅思想本源性的哲学思考与生命感悟,对他以极强的思想力对"绝望"与"守望"的深度透视,分别从穿透绝望、永世的漂泊感、爱的守望和生命的本真四个方面阐述个人的感受和理解。  相似文献   

6.
洪琣 《学语文》2012,(3):11-12
王富仁在《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说,20世纪有四个人中华民族是不会忘记的,分别是:孙中山、毛泽东、胡适和鲁迅。他称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缔造者""我们中华民族现代精神的象征"。如此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小说有着极深刻的思想性。他的小说残酷地鞭打着人们的灵魂,是我们每个国民精神家园中一个个强烈震颤的音符,是一曲曲需要跪着聆听的灵魂音乐。鲁迅在观察与表现他的小说的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他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的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精神病苦。在《药》里,他给当时乃至现在所有的中国人开了一副医治灵魂的良药: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再做被宰杀的材料和看自己同胞被宰杀而无动于衷的看客;在《故乡》里,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的贫困,而是他的一声"老爷"所显示出来的心灵麻木。鲁迅在《故乡》中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是中国五千年来千千  相似文献   

8.
散文诗集《野草》是鲁迅在绝望与希望之间叙写的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的坚守,集中体现了他不断抗争的"韧性"精神,也是他一生哲学思想的凝聚。尽管其中的抗争者具体形象有别,但其灵魂中的共性恰是我们解读鲁迅"韧性"思想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9.
《狂人日记》无论从作者的创作态度上还是从文本的具体内容上都完美地呈现出了鲁迅创作与精神分析之间的关系以及鲁迅先生对弗氏学说的基本态度。完成由"性"到"吃"的转换,是从现代病理角度理解"狂人"之"狂"及其所发现的"吃人"这一象征意象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生命哲学同生态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好的故事》可以说是一篇对美的期盼,也是一篇对生命及生命关系的赞歌。"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是鲁迅的生命渴求,也是鲁迅的生态理想,更是鲁迅衡量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标准。鲁迅正是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着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批判和重建。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作品中有很多关于月夜意象的描写,在他的《故乡》、《社戏》、《孤独者》、《肥皂》、《弟兄》等等篇什中都涉及到"月夜"。本文通过鲁迅的部分作品,来分析其月夜意象的象征意义:精神世界和外部世界的象征。  相似文献   

12.
吴凤杰 《考试周刊》2011,(81):22-23
写于1921年的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改造民族灵魂的典范之作。鲁迅说过,他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站在今天的角度,来审视主人公阿Q这一形象,我们不难发现,阿Q实际上是一个旧时代中国农民的魂灵。  相似文献   

13.
一个人去选择很难,改变选择更难,但有一个人做到了,这个人就是鲁迅,鲁迅人生的改变从弃医从文那一天开始,他认为医术只能挽救个人生命,文学则能拯救众人,改变众人的思想、灵魂,进而改变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14.
鲁迅研究虽然有一个逐渐从后期鲁迅向前期鲁迅、早期鲁迅推进的过程,但对给予了鲁迅思想与文学发生深刻影响的"童年经验"仍然重视不够。这种童年经验不仅成为终身守护鲁迅心灵的精神家园和他文学发生的原型与灵感,而且在沟通与越地远古先民的精神传承中,奠定了他热爱自由、反抗压迫的天性取向;同时在与自然、生命、农民的亲和中确立了他和底层民众(以农民为主体)的血脉相通的左翼倾向。  相似文献   

15.
《墓碣文》是鲁迅生命哲学的诗性表达。活着的"我"面对一个坟墓中的"我",是自我心灵在两个世界中的对视与诘问。这种跨越生死的对话,构成了鲁迅对生存本质及其意义的考量,并在精神上经历了一次重大转折:从虚无到实有。  相似文献   

16.
一路书香     
2014年2月21日晴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我们不管这句话在今天的意义是否积极,但我们必须承认读书的重要性。在那淡淡的书香中,我被鲁迅的精神所折服,面对国破山河的中国时局,一个一心为民的灵魂再也按捺不住,毅然弃医从文,他以笔为枪,字字透露他对敌人的憎恨,揭露封建的虚伪,《呐喊》是他的愤怒,《彷徨》是他的忧愁,那天,我读出了鲁迅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情壮志。  相似文献   

17.
鲁迅对《苦闷的象征》的重视程度,在他的翻译作品中是少有的。《苦闷的象征》也成为鲁迅文艺思想的一个标志物。鲁迅译本《苦闷的象征》成为一直以来的最权威译本。鲁迅如此珍爱《苦闷的象征》,除文艺思想的相近外,他在翻译前后的心理背景也是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鲁迅从“立人”出发,发掘出国人灵魂中的精神胜利法给人看,关注的是国人灵魂的负面;“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追求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关注的是国人灵魂的正面,二者互补整合为国人灵魂的重铸作出了独特的贡献。阿Q与翠翠分别是体现这两种关怀的艺术典型,而“未庄”与“湘西”则既是典型环境又是一种象征。鲁迅是直面人生的对灵魂真切冷酷的关怀,沈从文则是憧憬未来的对灵魂的理想化关怀。  相似文献   

19.
文莱华文诗人林岸松的诗集《秋天的过客》采用中英文双语结集的形式,运用对比、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在对生命永恒的追求、对"吉普赛人"身份上的无依存感的浅唱低吟、在梦想与现实的交错之中,诗人由追索率性之内心自我而成就了生命之本真的探求。文章试图通过文本的解读,探讨作家从内心自我走向理性意识的诗意灵魂。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野草》贯穿着焦虑的生命体验,主要表现为孤独焦虑、死亡焦虑,反映了“五四”落潮的时代困境、进化论观念局限、伦理与情爱矛盾等对鲁迅早期思想的影响。在《野草》中,鲁迅通过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方式用象征手法实现了内在焦虑的平衡。焦虑的存在使他获得了正视自我批判自己的勇气,并从中激发出他独特的反抗哲学。自我生命体验哲理化,这正是《野草》深刻哲理内涵的转化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