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不久,在清华大学召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东方道德研究所所长王殿卿教授在发言中提出,要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来提高大学的德育水平。他认为,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核心道德,因为它是治国安邦之纲。我国历史上形成的核心道德,就是中国和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在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进程中,担当了中华民族核心道德的功能,它是我国传统道德之纲,它牵动、影响和辐射着整个社会道德规范体系,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因此,研究“仁义礼智信”,对“仁义礼智信”逐个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其作为建构国家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一种参照,对大学乃至全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征得作者同意,现将文章发表如下,以期引起高校广大德育工作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仁义礼智信”与建构共同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殿卿 《中国德育》2006,1(1):57-62
对待中华传统道德,既要考察历史局限性,更要重视其跨越时空和超越偏见的历史普遍性。在对“仁义礼智信”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基础上,作者初拟了五大共同价值观,并提出建构共同价值观需要立法和普及,并将培育未成年人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文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是今天高校德育可资借鉴的重要思想资源.认识儒家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在高校德育中融入的依据,把握其与高校德育契合的内容,有效利用其融入高校德育的途径,是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当今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给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也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中专学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了提高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把“仁义礼智信”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中,通过多种形式来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素质,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道德缺失原因.“仁义礼智信”的内涵出发,论述如何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结合学生实际,融入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思想,更进一步提升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5.
首先对"仁义礼智信"思想的内涵进行解读,站在当今高校教育的角度对"仁义礼智信"思想与高校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对当前大学生人格道德问题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最后探讨将"仁义礼智信"优秀思想融入人才素质教育体系中的策略,并提出了具体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诚意正心"全面承继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诚意正心"具有核心地位,不仅与"仁义礼智信"密切相关,也是"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核心理念;同时也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入世"的基本特征。只有"诚意",方可"正心";只有"正心",才能"诚意"。  相似文献   

7.
三国文化的精髓离不开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的范畴。湖北是著名的三国文化之乡。三国文化泽被荆楚,余韵悠长,对人们价值观的培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在"仁""勇""智""节"等方面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蔡磊 《文教资料》2010,(12):195-196
"仁义礼智信",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是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本文从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德育现状,并结合大学生特点,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具有建设性的管理方法,以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渗透性。  相似文献   

9.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如果说,将"仁义礼智信"与语文课堂联系在一起,我们通常想到的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国学经典著作的学习理解这"五常",实际上语文课堂的功能远不止这些,除了学习之外,我们还可以让语文课堂成为践行这"五常"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10.
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最好诠释和载体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近来频发的校园血案凸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在于大力弘扬中毕传统美德、发挥大众文化的熏陶作用及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