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是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严昌洪先生积10年之苦功,撰写的一部力作,是我国第一部近代社会风俗史专著,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纵观全书既可以明了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发展演变的轨迹,又能够把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到1940年近百年间,在西俗东渐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变革的大潮下,近代社会风俗呈现出的新特点,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对近代中国国情的认识。该书有以下几个特点:体系独特,脉络清楚。作者认为社会风俗是属于社会意识诸形态中的一种,与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一样,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独立的外观和自身的  相似文献   

2.
服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文化风俗现象,是政治、经济、心理、习惯等因素的综合表现。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符号,其演变离不开各个时期文化思潮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对服饰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由引起中国社会变动的太平天国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三次主要事件为契机,引发服饰变革。  相似文献   

3.
近代龙州风俗演变浅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代龙州风俗的演变是在社会形态、社会生活变革的背景下进行的,而它本身又是这一时期巨大社会变革的一个侧面。近代龙州风俗的演变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资本主义文明的侵入。二是政治革命的推动,三是商业发展和社会动荡的影响。其显著的特点是城镇变化大,乡村变化小;社会中层变化快,上、下层变化慢。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是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反映了近代的政治、经济、外交的变化发展,又极大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趋向。中国近代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强的时代特点,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生动写照。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以及西方工业产品的侵入,西方文明对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文明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封建的风俗、礼教、政治、伦理已“日暮途穷”。中国近代思想界的镜像是:随着西方思想的渐行传入,旧思想在回光返照中日趋没落,中国近代新思想应运而生:逐渐成长的近代知识阶层成为传播近代思想的生力军;近代社会思想的论战促成了各种…  相似文献   

5.
社会教育,作为近代中国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组成要素、一种特殊教育形态,和其他任何教育制度一样,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变革发展的产物,因而也必然对近代中国社会诸要素产生相应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从而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6.
一“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因此,历来文学的变革,往往不仅受到政治经济变革的影响,而且与政治经济变革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近代进步文学,无疑它们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的现实基础上产生的,它们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民主革命的历史面貌,作了相当深入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王韬是中国近代社会第一位走向世界的历史学家,他既了解西方的文化,又自幼饱读中国古代经典;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清醒地认识到现实变革的势在必行。研究王韬历史变易观的形成,既要考察近代西学的影响,也不能忽视中国文化的作用;既要考虑其置身的积弱积贫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也不能无视中国文化传统的潜在激励。这两对看似矛盾、冲突的对立双方,实际上存在着可以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为宏观背景,从较为广阔的视野中探讨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兴起的历史原因。作者认为:留学教育的兴起,反映了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巨大差距的逐步认识,它是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变革的产物;同时,它也是中国近代教育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本文篇幅较长,本期发表前两部分,下期续完。)  相似文献   

9.
武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因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现象.它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道家道教、文学、建筑、地理、风俗、武术等各个方面,并在历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这一转变的历史过程,无论是科学技术、政治制度,还是文化习俗都打上了西化的烙印。近代历史事件的时间表述也是如此,用传统的天干地支、皇帝年号来表述,逐渐演变为采用西式的具体月日来表述。这一转变,其一反映了传统文化向西方文化的让步,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历史趋势;其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外患频仍的历史事实;其三反映了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加速这一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1867年-1870年王韬对西方的游历,在中西文化交流上是极富意义的大事,这是中国文化知识精英第一次以自由身份对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等状况进行实地考察,同时促进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经过这次游历王韬原有的儒家观念产生了动摇,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了认同,并进一步提出了近代变革思想。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的国民思想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它是在救亡图存的历史条件下生发成长的,是深入思考中国未来出路的思想结晶,是寻求摆脱封建专制文化束缚、追求近代民主政治文化的反映,是封建专制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演进的体现。它不但是近代社会也是当代社会思想观念变革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学术界的大事,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很大的影响。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然性的认识,只有从近代中国社会演变的视角来分析,才能看到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为新文化运动兴起准备了“领导力量”、“思想资源”、“政治条件”、“受众群体”等前提,如此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社会之间具有历史联系和逻辑联系,并进而科学地、历史地分析和评估新文化运动所达到的水平及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各个方面都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时期。当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社会政治生活的递嬗,军事制度也相应发生了深刻的演变。军事后勤保障体制作为军事制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本身同样处于全面、深入的调整、革新之中,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崭新气象。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是一个激进变革的年代,作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期,政治经济的变动也相应地带动了家庭的变迁。近代中国家庭的变迁不仅受到政治、经济、军事或自然灾害等外力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家庭自身改变"因素的制约。当然,由于近代中国经济文化的不平衡性,致使家庭的变迁过程也出现了不平衡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一体化"有历史渊源。"京津冀区域"是首都及周边地域交叉又跨行政区划的新型区域概念,注重多元联系、综合互动的"社会文化生态史"是区域史研究的新视角。河北省会1870至1949年间在保定、天津、北京之间移动流转11次,平均7年变动一次,变换频率之高、次数之多、间隔之短,为全国史上独一无二,是近代剧烈政治变动的共震连动效应,形成了近代京津冀区域的特殊社会生态,也是区域一体化的历史基础。京津冀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流动与配置变动,造成社会流动的结构、流向、范围与数量发生变化,社会流动与文化生态形成互动效应。天津和保定先后成为近代最早的军事学校集中地,培养了最早一批近代军事、政治人才。蒋介石在保定的军校生活,反映了清末全国人才向保定集中的跨地域流动,形成同学、师生新的群体关系,构成了近代政治军事人才关系网络,保定及京津冀区域文化生态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史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直到今天的历史.叙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也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历史。“2011版课标”导言,按照时序的发展,概述了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脉络,点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大业、对外交往的巨大成就.提纲挈领地论述了中国现代史所涵盖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刘博 《安康学院学报》2013,(6):109-111,118
社会转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教育文化领域。民国前期,高等教育的变革贯穿着教育发展的全过程,它加快了民国教育的近代化转型进程。同时,高等教育发展进步更是促使了整个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变,带动了其它社会领域的变化。本文阐述了民国前期高等教育发展演变的历程,探讨了其对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女装审美意识嬗变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政治风云变幻,思想异彩纷呈,文化和社会风俗新旧杂陈,使得这一时期的女装审美意识呈现出不同的趋势,体现了女性个体意识的确立和对美的追求与阐释。这一变化趋势主要是由社会政治的冲击、经济的推动、西式服装的引导、女性革命活动实践的促进以及近代女性解放运动兴起的激荡等综合因素促成的。  相似文献   

20.
沈峥 《文教资料》2013,(6):37-39
民族文化认同是指人与人之间(或个人与群体之间)对其拥有的共同文化的认可,其表现为人们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社会风俗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对人类社会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对民族文化认同而发生的。云南近代风俗在短时期内发生了急风骤雨的变化,为历代少见,这是通过当时的政治变革、社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社会观念的改变等因素对民族文化认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