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过对恽寿平绘画思想的研究发现,“仰钻先匠,外师造化”是他在绘画理论与实践中始终坚持的原则。在思想意识方面他极为尊古,并坚持师法古人;同时重视师法造化,将写生视为绘事之源泉。在师法造化的过程中要求画家深入自然,自然与画家的灵魂交融,他的没骨花鸟画因而被称为写生正派。当前中国画坛片面追求形式感,忽视绘画基本功及写生训练,针对这一现状,恽寿平的绘画思想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山水画家张垛提出的艺术观念。章法历来也为画家们所重视,它与心源也有密切关系。造化、心源与章法的关系对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绘画有重要意义,对今天的中国画创作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郑板桥是清代中叶杰出的书画家,扬州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推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观点,主张“师法自然”、不泥古法。其领异标新、自立门户、作主子文章、不断自我超越、不断创新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其书画的方方面面,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艺术的真实性实际是反映主、客观世界的表现真实与再现真实的融合与统一,并且艺术的真实最集中体现在艺术典型上。“师造化说”不仅强调艺术家对现实真实地反映,更倡导能动地反映,不仅“师造化”,还要“得心源”,是把眼中的造化变为心中的造化,其笔底的造化是眼中的造化与心中的造化的化合物。所以,艺术典型就是艺术的真实,是“中得心源”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身即山川而取之”,意即指画家主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造出来源于自然山水,又高于自然山水的山水画关境。本文试图从中国古代哲学、画家的“师造化”实践、山水画的审美特征等几个方面阐述山水画中人(画家主体)与自然的相融相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荆浩《笔法记》是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时期的重要绘画理论著作。“图真论”的提出,第一次把“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统一为“度物象而取其真”,发展了中国画的“形神论”;“气韵论”赋予传统“气韵”新内涵;“思景论”为绘画创作提供了新的思维观;“笔墨论”确立了中国独特的造型语言。《笔法记》都对中国山水画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国绘画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不但外师造化,还要中得心源。而西方绘画讲究科学,强调比例和透视关系。  相似文献   

8.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本是对作画人的一种指引、一种鞭策、一种激励!而在图书馆的建设、管理和发展中,我们也要中得心源,有所造化!  相似文献   

9.
古今中外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们,总是十分强调观察,把观察放在首位,或者,把观察和表现看作是艺术创造心理过程的两个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观察,就是审美观察.中国古代画论中曾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主张,意思是外靠向自然学习,内靠自身的心性修养.其中“外师造化”就是强调对客观对象的审美观察.当代画马大师徐悲鸿曾给一位青年写信谈到:“学画最好以造化为师,故画马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画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民族性绘画,它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成为世界美术领域的奇葩。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对艺术的欣赏习惯带来的巨大变化,东西文化的交流和冲撞,使人们真正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花花世界”。艺术领域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绘画理论审美意象创作的一种高度概括,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性的想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中国当代化创造应对本国化有深入的了解,青年油画创作要不断地训练创造性的想象,为创造能够体现先进化发展方向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饱满的时代精神和真诚的个性创造的中国油画艺术而努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哲学《周易》中的“象”、“数”、“理”阐述了意象的审美特征,以及在形态、空间、色彩、韵律等层面上的意象性,其所赋予中国绘画的审美与艺术构思表现的特色,即意与象的统一说。意象是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心物统一思想的展现,它囊括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成为中国绘画不可动摇的法则。  相似文献   

13.
清代盛大士说过“画有四难”云云。本文借此“四难”作为视角,对苏轼《月梅》图进行鉴赏评析,并于欣赏之中揭示其创作特色:一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笔少面多,栩栩如生;二是以为正,奇、安相济,画势均衡,险不入怪;三是经营惨淡,布势天成,浑然画面节奏的律协和,生机勃勃;四是意境深邃,“物我相融”.这些意见时研究作为北宋“文人画”领袖的苏轼的绘画理论和绘画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清代盛大士说过“画有四难”云云。本文借此“四难”作为视角,对苏轼《月梅》图进行鉴赏评析,并于欣赏之中揭示其创作特色:一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笔少画多,栩栩如生;二是以鼓为正,奇、安相济,画势均衡,险不入怪,三是经营惨淡,布势天成,浑然画面节奏韵律协和,生机勃勃;四是意境深邃,“物我相融”。这些意见对研究作为北宋“文人画”领袖的苏轼的绘画理论和绘画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拍摄手法、拍摄角度、拍摄器材的运用、美学因素的渗透等八个方面对如何拍好优秀风光照片作了全面详细的介绍,提出一幅好的摄影作品既要“外师造化”,又要“中得心源”。  相似文献   

16.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我国艺术创作的瑰宝,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造化"是创造的源泉,"心愿"是创造的过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对我国绘画艺术追求意境美最本质的概括。中国花鸟画之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的统一,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理论的典型体现。本文在阐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和中国花鸟画意境美德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花鸟画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创作理论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对中国画意境的精辟概括,要创立意境,表达意境,必须处理好形与意、尚意与创意、意境和想象的关系,即做到意与形的统一、尚意与创意的统一,意境与想象的辩证统一。做到三者的辩证统一便能领略绘画天人合一的诗情画境。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山水画的发生、发展,论述了山水画创作主要以自然风光为描写对象,致力于对审美客体的发现与描绘,提出了山水画家的绘画创作原则“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用具体事例进一步说明,成功地创作一幅山水画,熟练地运用笔墨技法固然重要,但不可忽视点景的作用。适当的点景对画幅的构图及提高作品的真实感、趣味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蜀中山水孕育了张大干的蜀中画与蜀中诗。蜀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水、名胜、古迹众多,风物、风情、风习奇特,不仅成为张大千诗画创作的题材,而且是他情感的寄托和艺术的生命,影响到他的绘画技法和艺术风格。张大千以造化为师,天地万物为他所用,蜀中时期笔墨风范开始具有独创性,成为张大千绘画技法“变革”的前奏。蜀中诗画是张大干艺术世界的奇葩,反映出张大干恋乡的情感特性和“师法自然”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0.
唐代著名画家张璪绘画理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可把它理解为"食桑之蚕"。齐白石老人曾说:"我象是吃了千千万万人的桑叶,才会吐出丝来"。绘画以形象反映外物,这是绘画创作艺术的特点,在绘画中以自然景物或社会生活中的事务委描写对象,必须按照客观对象的本来面貌来表现。但这里的表现,必须有作者的取舍,有想象和夸张,不能主观臆造,主观的东西必须合情合理,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