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湖北公安人。他是明代主要文学社团公安派的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调”,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思潮,一时在文坛独树一帜,影响很大。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尤以游记和尺牍最受世人赞许。明人张岱在《瑯嬛文集·跋寓注》里称:“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可见,袁宏道作为一位记山水能手早有定评。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不仅在数量上大大地超过了前代人,而且在风格上独具特色。本文拟就袁氏山水游记的思想与艺术作一初步探析,以就教于各位大家。  相似文献   

2.
袁宏道是明代写作山水游记的圣手。他的山水游记以其“清新俊逸”“灵动俊快”的特点给晚明坛带来生机,为中国游记学写下了新的一页。明人张岱曾说:“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  相似文献   

3.
"湖南杂记"是元结任职道州(今永州)期间所作一组山水游记的总名,这一名称由明代袁宏道等人提出,从一个侧面概括了元结散文的特色,也表明了元结与湖南永州山水的特殊关系,其意义与后世总称柳宗元游记有"永州八记"实具异趋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作者 《西湖游记二则》选自《袁宏道集笺校》,作者袁宏道(1568-1610年),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人,明代文学家。他少年聪慧好学,喜爱文学,16岁就在家乡组织城南文学社,被推为社长。万历二十年(1592年)中进士,曾任吴县县令、国子助教、礼部主事等职。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是明代后期著名诗文流派——“公安派”的创始人。创作上他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认为文学应表现出独特的个  相似文献   

5.
袁宏道是明代公安派的代表人物。在他那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山水游记中,文章的结构象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语言又象清水芙蓉那样清新俊美。《满井游记》就是如此。文章把京郊的早春风光和作者喜悦而恬淡的情怀,表现得细腻逼真,真挚感人,确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山水小品。艺术家面对着社会和自然界的森罗万象,需要具备精细的感受能力和敏捷的捕捉能力,袁宏道在表现早春的形象上,显得范围更广,容量更大,手段也更多。文章写春游,但一  相似文献   

6.
袁宏道,字中郎,是明代公安派的主要代表。他的小品文(Essays)隽永透逸,颇有特色,游记尤为人们赞许。在袁生前,他的好友江盈科(字进之)就说过:“中郎所叙佳山水,并其喜怒动静之性,无不描画如生……自真性实景中流出。”而今,有的篇什还经常选为中学、高校的语文教材。袁宏道的诗文,最早的善本由乃弟中道(字小修)“按年分体”编定于明万历四十七(1619)年。他的游记分载于从《锦帆集》到《华嵩游集》凡7个集子中。199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立人编校《袁中郎随笔》,该书把游记汇集为一卷。本文根据这“游记卷”,对其中所用比喻…  相似文献   

7.
"湖南杂记"是元结任职道州(今永州)期间所作一组山水游记的总名,这一名称由明代袁宏道等人提出,从一个侧面概括了元结散文的特色,也表明了元结与湖南永州山水的特殊关系,其意义与后世总称柳宗元游记有"永州八记"实具异趋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8.
文章将袁宏道研究分阶段加以纵向概述,在此基础上着重于袁宏道文学思想研究,探究其文学思想渊源和内涵,阐述其文学思想的影响与理论价值。并对袁宏道的诗文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梳理,从他的诗歌、游记、传记文及尺牍等方面给予客观评述。最后简要指出了目前研究状况所存在的问题,以期能对袁宏道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虎丘记》是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最后学到的一篇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是明代“公安派”的代表作家,他所倡导的文学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就是要作家表现个性,抒写真情。《虎丘记》是明万历二十五年,袁宏道辞去吴县县令后,漫游江南,探赏山水名胜时,写下的数十篇游记中的一篇佳作。文中寄情山水、放浪丘壑的潇洒,不由使人联想到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那“醉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醉翁形象。将两篇佳作比较阅读,就会发现有许多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有三:一、主题思想相同。两篇文章都表达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愉悦闲适的主题。《虎…  相似文献   

10.
明代万历时期反对复古思潮的文学流派是“公安派”,它的代表作家是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时称“三袁”,其中成绩卓著、名声最高的是袁宏道。 袁宏道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要求从通俗文学和民间文学中汲取养料。其主张虽然并不完善,但使长期受复古模拟之风束缚的诗文作品,得到了解放,出现  相似文献   

11.
公安派     
<正>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以"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因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就最大,袁中道次之,袁宗道又次之。这一派的作者还有江盈科、陶望  相似文献   

12.
满井,位于北京东北郊,出安定门往东四五里便到。明清两朝,这里是京城人士游览的地方。袁宏道这篇《满井游记》,写春天游满井的愉快,写得自然朴素,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  相似文献   

13.
《满井游记》是明代公安派散作家袁宏道写的一篇清新隽永的山水小品,它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当时北京近郊有名的风景区满井一带的早春景象。在学习中,我们要把它与一般单纯写景的章区别开来,要在吟咏诵读中,体味其深层的意蕴,要通过作品外在绘景的“形”,  相似文献   

14.
袁宏道 ,字中郎 ,又字无学 ,号石公 ,湖北公安人 ,万历二十年进士。万历二十三年为吴县令 ,饶有政绩。他鄙弃官场 ,不慕荣利 ,一生性爱山水 ,漫游南北。他反对模拟古人 ,主张抒发性灵 ,不拘一格。曾云 :“非从自己胸臆流出 ,不肯下笔 ,有时情与景会 ,顷刻千言 ,如水东注 ,令人夺魄。”因此 ,他的文章清隽流畅 ,在明代的散文中自成一格 ,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万历二十五年 (公元 15 97)春 ,袁宏道第一次来到向往已久的杭州西湖。风景如画的山色湖光让他“目酣神醉” ,于是一气写下了十六篇西湖游记。《西湖游记二则》就是其中的两篇。《西湖…  相似文献   

15.
《西湖游记二则》是明代袁宏道游西湖所写。同一处名胜风景,同一季节游览,同一双眼睛观察,但着笔不同,描写相异,因而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在阅读中比较,不仅能感受作的“灵性”之笔所描绘的西湖“灵性”,而且对我们的写作借鉴也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6.
晚明的袁宏道,字中郎,是一位在诗文创作上有才气、重创新的作家。他一生热爱山水,写了大量的游记。他的游记超过前人之处,主要是能从审美的视角,表现山水之美和主体的审美体验。下面就对这一特点作一粗浅论述。  相似文献   

17.
通俗文学在明代成为文学的主流,袁宏道的通俗文学观是当时历史条件、社会思潮和文学发展的产物。通过对通俗文学在创作论、发展观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的极力推崇,袁宏道建立起自己的文学思想体系,在当时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华章溢彩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相似文献   

19.
公安派的发生发展以三袁为主将。三袁对公安派的发展之功可概括为:袁宗道发之,袁宏道兴之,袁中道善之。而公安派之所以能够成为明代文坛蔚为大观的文学潮流,从根本上说离不开袁宗道的发轫之功。  相似文献   

20.
简洁、凝练、克制而有分寸的文字如何写就?文言文篇章是磨练文字功底的必读之物。在古意中探寻主题的侧面,在古文中聆听遥远的回响。如今,我们的心灵仍能与之共振,激起穿越千年的默契和声。作者简介袁中道(1570-1626),字小修,湖北公安县人,明代文学家,"公安派"领袖之一,与其兄袁宗道、袁宏道并称"三袁"。其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直抒胸臆,率真自然,文笔明畅。创作以散文为佳,游记、日记、尺牍(书信)各有特色。著作有《珂雪斋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