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就近入学政策对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保障教育公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就近入学政策执行失真成为适龄儿童和少年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重要障碍。政策本身的规范、教育资源有限、政策相关者的博弈、监管不力等因素是导致就近入学政策失真的主要原因。要真正实现就近入学政策目标,需要规范就近入学政策,鼓励优势资源均衡流动,协调各方利益冲突,加强落实监督机制,从而使该政策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基础教育阶段择校现象普遍。择校是相对于“就近入学”来说的。“就近入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教育政策。在“就近入学”政策框架下,如果学生就近分配的学校教学质量不好,家长为了子女能接受更好、更方便的教育,就会为其选择其他非“分配”的优质学校,择校现象产生。  相似文献   

3.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中考"制度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考试功能兼顾初中教育质量监测和高中生源选拔;必考科目少,考生对考试科目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考试成绩多以等级制呈现;引入第三方考试和评价机构;不以中考成绩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唯一依据;基于学校均衡发展前提下采取就近入学或随机分配生源政策。  相似文献   

4.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中考"制度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考试功能兼顾初中教育质量监测和高中生源选拔;必考科目少,考生对考试科目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考试成绩多以等级制呈现;引入第三方考试和评价机构;不以中考成绩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唯一依据;基于学校均衡发展前提下采取就近入学或随机分配生源政策。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规定适龄儿童、少年按照户籍所在地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实行划片入学,不得跨学区择校。这一政策很好地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但这一政策还存在着一些盲区。"就近入学"政策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在两个行政区接壤的地方会遭遇尴尬,在广大农村地区遇到了距离上的"就近"与义务教育分行政区举办的矛盾。为了弥补这一政策的不足,我们应该加大教育投入,消灭薄弱学校;不同行政区之间加强合作,"互通有无";变"就近入学"为"就地入学"。把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就近入学政策规定了地方人民政府的义务,必须为适龄儿童提供就近入学的教育机会,并未明  相似文献   

7.
教育选择权是受教育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体现教育的实质公平,是教育公平在就近入学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教育选择权的实现依赖于经济条件、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法制完备。但目前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选择权的实现过程中仍存在着突出的制度与现实障碍,亟需从教育选择权的法制认识、教育立法、教育执法、教育司法建设四方面建立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8.
为保障我国义务教育的正常实施,早在1986年,国家在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适当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小学的设置应当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这些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在法律上的明确规定。这些规定,明确了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权利,明确了地方各级政府保障其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权利的义务和责任。就近入学的政策目标就是为每一个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确保教育的公平原则。但是,  相似文献   

9.
近30年来我国对就近入学政策的研究疏于对这一政策的内容进行分析,而教育政策的内容分析是教育政策分析的起点。改革开放以来的有关教育法律文本和教育政策文本中,对就近入学政策在对由谁来实施以及对谁实施就近入学、对为什么要实施就近入学、对怎样实施就近入学以及对怎样保障实施就近入学进行了规范。用法律规范的假设、处理和制裁三个要件和政策规范的目标、对象和措施三个要素对上述规范进行分析发现,法律规范中的就近入学政策比较重视处理规范,而对假设和制裁重视不够;政策规范中的就近入学政策存在政策目标不稳定、政策对象不够全面以及政策措施不够统一和配套等问题。完善我国就近入学政策的内容就要在法律规范和政策规范上克服存在的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张黎娜 《文教资料》2006,(27):27-28
就近入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采取的一项小学升初中的入学政策,根本目的在于保护学生就学权利,而并非学生必须履行的义务。相应地,学生应该有权利进行择校。所以,择校现象和就近入学问题并非完全矛盾,进行有特色性的择校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和扶持薄弱学校是有利于推行社会公正性和顺利推进就近入学政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现代社会是一种权利的差序格局.西方发达国家家长择校权利的实现,大多数遵循的是差序原理.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政府改变最初对择校限制的态度,转而制定政策让择校成为现实.择校权利的实现依赖于经济条件、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法制的完备.在我国,对待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择校政策的制定可以采取分步走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就近入学与择校是一个两难问题,尽管多数西方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后尝试推行择校政策,但择校带来的问题也不少,引起的争议依然存在,没有一个国家找到了比较好的方法解决。在我国,就近入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政策,但现实中择校广泛存在。解决这个两难问题,可以让部分地区先制定择校政策,待成熟后逐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管办评分离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必然选择。因此,政府要把握好放权、授权、监权之间的关系。在政府放权、社会评价的路径中,将办学的自主权交给学校,实现由微观管理到宏观管理的转变,大力培植社会评价机构,将评价权交给社会。政府要做好宏观统筹,学校要精化内部治理,切实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这是实现管办评分离的有效途径,也是快速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4.
Par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had the legal right to choose the school their child attends for a long time. Traditionally, parental school choice took the form of families moving to a neighborhood with good public schools or self-financing private schooling. Contemporary education policies allow parents in many areas to choose from among public schools in neighboring districts, public magnet schools, public charter schools, private schools through the use of a voucher or tax-credit scholarship, virtual schools, or even homeschooling. The newest form of school choice is education savings accounts (ESAs), which make a portion of the funds that a state spends on children in public schools available to their parents in spending accounts that they can use to customize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Opponents claim that expanding private school choice yields no additional benefits to participants and generates significant harms to the students “left behind” in traditional public schools.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private school choice finds evidence that private school choice delivers some benefits to participating students—particularly in the area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and tends to help, albeit to a limited degree, the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who remain in public schools.  相似文献   

15.
比较视域下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择校现象已经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择校政策也已经有很多国家在实行。探讨了这一现象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产生的必然性,并观照了美、英、加三国择校政策的实施,经过思考,认为在中国现阶段国情下应该借鉴外国的一些经验做法,但并不适宜在全国范围内鼓励择校。  相似文献   

16.
学生择校权利的扩大符合我国教育政策和法规,符合义务教育的基本精神,是在我国现阶段促进教育平等的理性选择。扩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择校权利要大胆借鉴国际上有关国家的经验,充分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遵循点带面、公立和民办学校一视同仁的原则,采取建立规范的择校机制、进行学区调整和重点学校改革等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why school choice is exercised to a limited degree by parents despite major government initiatives to enhance diversity, competition and choice in the Danish education system. Denmark has had 20 years of centre‐right governments, promoting choice reforms perhaps even more vigorously than the other Nordic countries, yet school choice is seldom used – only 12% of parents choose a public school that differs from the one that is allocated to them. The literature on school choice in Denmark argues that this is primarily due to a general lack of parental interest because of the relatively high similarity across schools. In this article, we argue that the main reason is to be found in the politics of vested interests, namely municipalities’ persistent use of pupil assignment schemes supported by powerful teacher union branches at the local level.  相似文献   

18.
家长择校问题涉及到公民受教育权的保障,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和限制。美国政府管制家长择校的法理基础是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美国政府一方面通过教育券计划、教育税抵免计划、帮助残疾学生,加强对弱势家庭学生的扶助;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完善的学校信息系统、防范学校设立不公平的入学筛选标准,强化对一般家长择校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分类管理是我国民办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国家试图通过分类管理建立差异化的制度体系,促进民办教育健康规范发展。分类管理后,民办高校资本化运作的特征非常明显。一些资本通过并购策略控制了不少民办高校,从学校经营中获取了巨额收益;一些有营利诉求的举办者通过转让举办者收益权,在退出办学的同时获得了巨额收益。这种异化的并购行为扰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使学校办学面临一定的风险考验。解决民办高等教育领域资本并购热的问题,需要政府认识到并购存在的风险,进一步完善分类管理政策,同时加强引导与监督。  相似文献   

20.
基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与提高国际垄断地位及经济竞争力的需要,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教育改革主要立足于"新右派"的政治立场,一方面基于新自由主义的市场化主张,强化市场竞争与选择,另一方面基于新保守主义的国家化主张,强化政府干预与国家标准。于是,"向右转"成为教育改革风向标。这种"倒退的改革"严重缺乏专业性品质,违背了教育的公共性、公益性原则及多样化、个性化、过程性逻辑,加剧了教育的冲突与分裂,造成了教育发展中排斥性与失衡性立场、强制性与功利性政策的困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