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8 毫秒
1.
当前,搭建数字化教育出版平台已成为出版单位数字转型的重要发展形式.我国出版企业包括各省市出版集团都在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并着力构建多个数字化教育出版平台,如:中国教育出版集团的人教网和爱课程网、凤凰传媒的学科网、时代出版的时代教育在线平台、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人卫慕课以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unipus在线学习平台等,出版集团或专业出版社率先在数字化教育出版平台构建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2.
半月要闻     
四川出版集团14家出版社完成转企改制2009年12月30日,四川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转企改制子公司授牌仪式在四川出版大厦举行,四川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等14家转企改制子公司的法人代表一一登台,从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  相似文献   

3.
文章研究阿歇特出版集团的全球化发展战略及对我国出版集团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启示。通过分析阿歇特出版集团在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中坚持多样性、独立性、责任感的特色,构建出版业务全球化、出版平台全球化、出版内容全球化的发展战略,论述我国出版集团在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时,可从中获得启示和借鉴:坚守阵地,立足本土发展,勇于创新;发挥自身优势,构建优势出版物矩阵;构建发行网络,实现资本优势;吸纳国际人才,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主题出版在当下我国出版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新时代的主题出版既反映了党和国家的意志,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又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等方面发挥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做好主题出版是全国各地出版集团的责任和担当。本文以长江出版传媒集团主题出版工作为例,对地方出版集团主题出版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结合长江出版传媒集团近年来在主题出版方面的工作实践,为地方出版集团如何做好主题出版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伊静波 《出版科学》2011,19(1):56-59
出版集团是我国目前出版产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从出版集团成立的目的、实现途径和运营效果三个方面,对目前政府主导下的出版集团进行分析,并提出科学推进出版集团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中外出版集团对比研究,指出我国出版集团的东方文化管理模式可能更优于西方出版集团的资本模式,更接近图书出版的本质,更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支撑,但同时也要注意过渡的行政管理可能压制市场主体的活力.东西融合、扬长避短,才能打造中国特色的出版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李冬 《出版广角》2013,(23):12-13
出版在出版集团中不再是主业,而是"主导"——多出好书,为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为中国文化的走出去作出贡献,始终是出版集团发展的核心。出版集团化、产业化后,除了做足主业,各地出版集团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纷纷将目光投向房地产、旅游、制药等行业。出版业内迸发出不同的声音,出版的经济功能到底是强化了,还是弱化了?出版集团成立后,或是收拢原先由各出版社掌控的资金,或者通过股市募集资金,出版集团几乎一夜暴富。一个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新闻出版总署领导在一次讲话中提到,我国出版企业集团化,至今已经陆续成立了24家出版集团。作为我国文化出版事业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出版集团的成立、壮大使我国出版企业摆脱计划经济束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在中国加入WTO后,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存优去劣,逐  相似文献   

9.
以文化管理推动出版集团图书选题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选题创新,是出版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因而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出版集团是我国出版产业的新事物,文化管理则是当前企业经营管理的新原则和新方法,出版集团如何通过文化管理,推进整个集团的图书选题创新,乃是关系到集团及所属出版机构提高市场竞争力、壮大整体实力的核心性问题.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在当前出版产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出版业体制改革和逐步市场化,出版集团跨区域经营已逐步成为一种常态。本文从出版集团经营的战略方向、战略思维和实现路径三大方面,分析我国出版集团跨区域经营的战略与策略。因为出版行业逐步放松管制,而目前我国出版行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出版行业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使得跨区域经营成为出版集团的现实选择。出版集团跨区域经营可以采取集中经营和分散经营两种战略思维。跨区域经营的具体实现路径有内部发展、收购以及共同发展三种,出版集团需要综合考虑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选择相应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正从我国第一家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成立以来,中国的出版集团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成立的出版集团达到32家。由于各个集团成立的地点、时间、方式以及集团发展战略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各个集团的发展模式各有不同,比较典型的有凤凰出版集团的"以书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生态圈"模式,湖南出版集团的"多介质、全流程"模式,安徽出版集团的"跳出出版做出版"模式,浙江出版集团的"以出版主业为主"模式等,各种模式各有特点又相互交错,展示出中国的出版集团繁荣发展的景象。  相似文献   

12.
刘骞 《出版广角》2013,(15):72-73
出版集团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是落实出版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涉及出版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需要出版业各方面共同努力和资源的有效整合。出版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要想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中持续发展,均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唯有高举出版集团文化大旗,不断创新出版集团文化建设,打造团结和谐、开拓创新的学习型团队,才能实现出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相似文献   

13.
2010-2011年,是我国出版集团上市的热潮期,先后有5家出版集团登陆股票市场实现上市.公开上市是出版集团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会带来潜在的风险.从出版企业上市利弊两个方面分析我国出版集团的现状,并对出版集团的融资方式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出版集团业务经营的多元化程度、文化传播的专业化程度和资金来源的多样化程度等方面,探讨了当前我国出版行业的基本情况,结合“十二五”规划中文化产业的政策导向,分析出版集团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背景下的经营管理策略.通过分析,文章认为:建立出版集团业务和平台的链条式、员工和产品的专业化、资本和收入的多样化发展模式,形成全功能、内涵式、创新型现代企业,将有助于适应未来的经济趋势,促进出版集团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会职责 文化情怀 创新意识——从王夫之著作的出版看出版职业精神@曾主陶$湖南出版集团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 (记者 杨驰原)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教改的不断深入,教育出版也面临着很大的变局.为总结和展现我国教育出版发展现状,探索教育出版创新模式,从而提高教育出版发展综合水平,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在成功举办了两届教育报刊业发展高峰论坛的基础上,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科学研究中心、全国教育出版社发行协调委员会,于4月15日在长沙"全国教育出版发行研讨暨图书展示会"期间,以"中国教育出版的变局和走向"为主题,举办了首届中国教育出版发展论坛.论坛由培生教育出版集团协办,全国30多家教育出版社、十几家综合性出版社以及部分民营公司的代表共近百人参加了论坛.  相似文献   

17.
综观人类出版史,精品出版一直是出版的潮流和大势所趋。构建精品出版体系有助于克服以往出版实践的误区,深化出版改革,通过开展出版创新而振兴出版行业。结合陕西出版集团及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近年来的实践,从精品出版的战略规划、作者资源系统、编辑制度、质量保障体系、投入保障机制等方面探讨构建精品出版体系将为出版业带来的最大效应。  相似文献   

18.
杨驰原 《出版参考》2006,(4X):10-10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教改的不断深入,教育出版也面临着很大的变局。为总结和展现我国教育出版发展现状,探索教育出版创新模式,从而提高教育出版发展综合水平,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在成功举办了两届教育报刊业发展高峰论坛的基础上,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科学研究中心、全国教育出版社发行协调委员会,于4月15日在长沙“全国教育出版发行研讨暨图书展示会”期间,以“中国教育出版的变局和走向”为主题,举办了首届中国教育出版发展论坛。论坛由培生教育出版集团协办,全国30多家教育出版社、十几家综合性出版社以及部分民营公司的代表共近百人参加了论坛。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出版企业是典型的文化企业,对企业文化有着更强的依赖和更高的需求。凝聚力则是企业有效开展团队协作、不断发展壮大的核心动力,包括统合力、亲和力和集体进取力。企业文化与凝聚力之间,是因果或表里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过程就是鲜活的例证。随着我国出版业集团化格局的日益凸显,企业文化建设伴随凝聚力构建问题会成为更多出版集团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0.
《编辑之友》2011,(8):2
第九届中部出版联盟6+3高峰论坛承德峰会于2011年7月15日—18日举行。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山西、河南、河北7省出版集团和中国出版集团负责人汇聚一堂,与特别邀请的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广东出版集团公司负责人一起,就设立中部出版联盟基金、加强数字出版领域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据悉,中部出版联盟于2007年由江西出版集团和河南出版集团等单位发起成立,起初名为中部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