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宗旨.很多企业都声称要"以人为本",但他们大多都把"以人为本"挂在嘴上,却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其原因是他们还没有理解其内涵.文章主要探讨如何通过"加法"体现"以人为本"的精髓,从而有效增加企业价值.  相似文献   

2.
管益忻 《职业圈》2010,(28):3-3
在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中,大概没有比“以人为本”更为人们所强调的了。然而,似乎再熟悉不过的“以人为本”,究其涵义,在我看来,至今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无厘头”命题。  相似文献   

3.
刘伟 《职业圈》2013,(36):127-127
“每一名员工都是我们的财富,关心他们就是关心我们企业的发展前途。”这句话就是大庆采油工程研究院“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精髓。近几年,大庆采油工程研究院科研成果频出,员工士气高涨,企业效益、产值都获得长足发展,院领导班子认为这与上下齐心协力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其中就包含每一名普通员工的汗水。  相似文献   

4.
刘天宇 《职业圈》2013,(21):54-54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生命线”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想坚守“生命线”,充分释放“生命线”的正能量,充分发挥企业的政治优势,推进企业科学和谐健康发展,无论任何形势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不动摇。  相似文献   

5.
《职业圈》2014,(13):41-43
幸福企业,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是充满爱与关怀的企业,是让每个员工都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的企业。幸福企业不一定规模很大,不一定利润很高,所有的企业都可以成为幸福企业。  相似文献   

6.
俞琴 《职业圈》2014,(29):7-8
放眼如今世界500强的企业,无一例外,他们都拥有独特的优秀企业文化。美国历史学家戴尔·兰德斯曾经说过:“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举足轻重的因素。”然而,国内的企业对于“企业文化”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或者说对于这一名词没有充分地了解其作用以及它将为企业带来的效益与影响。但是,企业文化在下个十年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所以,企业文化必定会是使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软要素,使企业持续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新形势下。尤其当前随着信息化的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现实而严峻的挑战,因此高度重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重视“以人为本”列入到企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工作本质要求,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陈学双 《职业圈》2014,(5):11-11
所谓“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其核心支点即通常所说的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工作和整个过程都纳入以人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始终坚持人是企业的主体和财富的主人翁地位。具体地说,可从以下三点来理解:  相似文献   

9.
李宁  牛涛 《职业圈》2013,(8):14-14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怎么样将文化和以人为本结合在一起是党和国家认真思考的问题,国家亦如此,企业更要百倍的重视“以人为本”。在企业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则是以一种企业价值观而存在,在其作用和引导下,企业可以最大限度的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促使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0.
工业的管理工作当中,政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发展将面临着重大的挑战。由于社会各方面都在进步,企业员工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改变,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会有所改变,因此他们对企业的看法也开始有所改变。各种热点的社会话题会影响到员工对企业的看法。为了能够改变这样的情况。适应形势变化需要,企业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政工工作,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人文精神,让企业的管理注重“以人为本”。这样通过丰富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松 《现代企业文化》2013,(17):149-150
人作为一种最富有能动性的宝贵资源,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以及不断增值意味着企业的良性发展;努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意味着他们更能效终身效力于企业,为企业发展带来持久的动力。以人为本之理念要求企业必须珍视人、用好人、发展人,营造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要求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在追求最大限度的利益的同时,对社会、股东、从业人员、顾客等各方面都应有最优化的关系,实行人性化的“满意管理”,以适应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12.
王登亮 《职业圈》2008,(1):19-19
偶尔读—本烟草行业的杂志.里面有一篇文章是讲某烟草商业企业文化的。关于企业的使命.是这样描述的:“以人为本.为国家创造财富,为人民创造健康.美好的生活。”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不仅哑然失笑:“以人为本,为国家创造财富”没有错.这是每一个企业.特别是像烟草这样的国有企业是必须要做到的。“为人民创造健康.美好的生活,要是放在一家医药企业应该是比较合适的,但如果放在一家烟草商业企业就有点贻笑大方了。在这里我们要先认识—下什么是企业使命。  相似文献   

13.
杨雁飞 《职业圈》2008,(6):54-55
创新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力源泉。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握“团队再造”中的感性取向和“规则优化”中的理性取向,明确“理念强化”中的目标和任务,在“品牌塑造”中的实践“以人为本”,才能充分展现其促进企业发展的强劲动能,真正扮演影响企业生存状态和未来命运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4.
企业文化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压组成部分,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是确保企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在指导思想和工作对象以及内容上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和一致性,这些都为两者的紧密结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存在结合的可能,同时他们的结合还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贡献巨大的力量。企业应当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充分利用两者之间的结合点,以文化和思想教育的结合,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许国涛 《职业圈》2008,(14):16-17
文章首先论述了以人为本与和谐企业的关系,继而分析了对国有企业“以人为本”的认识,最后提出了坚持国有企业“以人为本”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高峰 《职业圈》2014,(16):2-2
很多人哀叹中国人口红利终结,觉得企业发展的远大前程被“招工难”蒙上了阴影.有人指责新生代年轻人,“工作强度、薪资收入、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生活配套设置等都是他们比较的要素,稍不满意就拂袖而去”,进而斥责“他们的期待不合实际地偏高”.劳动者“很挑”被解读成企业“招工难”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孙小萍 《职业圈》2013,(8):92-92
人作为企业中的主体和基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应加强人的管理,企业的管理倡导“以人为本”,全面理解掌握以人为本的理念内涵和精髓,创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最大潜质,提高企业的业绩。本文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到国有企业管理之中,探讨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具体实施办法。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每个企业中的重要资源,在企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企业管理核心必须以企业的员工为基础,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认同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要想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建立一套完备、高效、适应企业发展的运营机制,利用多种手段,搞好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安全发展。  相似文献   

18.
赵军红 《职业圈》2013,(30):34-34,37
我国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主要执政党,在企业内加强党建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党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加强党建工作。近两年来。石化企业开展的“一转双创”活动,即企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创一流劳动竞赛和创和谐企业建设等活动有效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杨颢 《职业圈》2010,(33):17-18
对症分析供电企业日常安全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用企业文化管理科学克服恶习,坚持“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力争达到期重奖重罚应有的目的;用以“和”为核心的企业精神,消除安全管理隐患,从而有效地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方针,促进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20.
张忠 《职业圈》2011,(35):90-90,9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最大程度的决定着最终产品的最终价值.“以人为本”的思想也逐渐在社会和企业发展中成为了中心理念,在此。我们可把视野投向微观领域。专门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研究“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