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据2016年~2020年青海东部地区15个国家气象站降水等资料及相对应探空资料,研究东部地区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情况及探空物理量的预报阈值.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平均每年发生短时强降水4.2站次,年变化呈双峰式,其中一半以上发生在8月,且多发于午后;门源和大通是东部地区发生短时强降水最多的两个站.(2)发生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不同环境条件造成青海乐都两次短时强降水的原因,本文以发生在青海乐都的两次降水过程,即2014年6月3日区域对流性降水和2014年7月25日单点对流性降水为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环境条件。结果表明:1."6.03"和"7.25"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环流形势分别为冷槽型和西北气流型,高空槽携带的正涡度平流及冷平流为短时强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地面干线是短时强降水天气触发机制;2.低槽、切变线、地面辐合线、地面干线、高位涡中心叠置区与强降水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3."6.03"和"7.25"过程层结特征阈值:850h Pa和500h Pa假相当位温差17℃以上,总指数44,威胁指数166以上,假相当位温大于366K,抬升凝结高度747m以上,对流有效位能857 J/kg以上,锋生条件84以上;4."6.03"区域性对流降水所需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高于"7.25"单点对流性降水,而"7.25"单点对流性降水热力条件好于"6.03"区域性对流降水,单点强降水需要储存较高的热量才能触发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卫星和雷达资料,分析了2018年7月16-17日,暖脊背景下的黑龙江省极端短时强降水天气。最大雨强出现在齐齐哈尔泰来塔子城为80.5mm/h。暖脊控制下,副高外围的风速风向辐合造成的强降水。高层干冷、底层暖湿配置较好,风切变比较好,也有急流配合。云团发展较高,TBB值较低,降水指数产品具有一个的指示作用。降水回波持续时间长,累计强回波持续时间也较长,但最大降水时段的回波并不是很强。  相似文献   

4.
杭州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及预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诗芳  郝世峰  冯晓伟  胡波 《科技通报》2010,26(4):494-500,545
利用杭州市近20年的1h雨量资料,分析了杭州短时强降水的发生规律,包括短时强降水的极值分布、年发生次数、月际分布、时段分布等气候特征。短时强降水雨量极值大多出现在台汛期间。杭州市短时强降水年发生次数的多年平均值为9.6次。杭州发生短时强降水的高峰期为7~8月。短时强降水容易发生在凌晨及午后两个时段。产生短时强降水的天气系统有:梅雨锋、西风带低槽、热带气旋、副高边缘西风急流、局地强对流系统等。本研究通过MM5模式产品得到各大气对流参数场及单点探空曲线,为预报短时强降水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个例分析发现,在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各个大气对流参数场中心与短时强降水中心对应较好,杭州探空曲线反映了大气层结不稳定,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但是预报仅停留在定性和人工分析阶段,做出客观定量预报,并确定短时强降水的落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4年~2018年5~9月青海地区50站A资料和地面灾情报告资料,分五个区(青南地区、环青海湖地区、东部农业区、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区)统计青海高原强对流个例,分析强对流天气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特征:短时强降水东部多于西部、南部多于北部、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多;冰雹青南地区多于北部地区,唐古拉山区是青海冰雹高发区,但直径较小,主要为弱冰雹;雷暴大风青南地区多于北部地区,唐古拉山区是青海雷暴大风高发区,五道梁是极值中心。(2)时间变化特征:短时强降水近年有多发趋势,集中在7~8月,70.9%的站次均发生在16:00~24:00;冰雹近年来呈现逐渐减少趋势,极值出现在6月,91.4%的站次均发生在12:00~19:00。雷暴大风具有三峰型,主要活动在5~6月,89.1%的站次均发生在13:00~19:00。(3)对比华北和华南地区,青海高原冰雹、雷暴大风总体呈现减少趋势,不同于华北和华南地区,青海降雹峰值出现在6月,呈现单峰型。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青海省高等级公路网沿线10个气象站30年(1971-2000年)气侯整编资料以及2004~2007年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对青海高等级公路沿线的降雨、降雪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海省高等级公路沿线暴雨出现次数虽然少,但全线均存在发生暴雨的可能,湟中、大通、互助是出现中~大雨的高频区;强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多出现在午后~前半夜,持续时间短、范围小、局地性强。高等级公路沿线西马高速降雪日数、积雪日数少,降雪和积雪初日迟、终日早,积雪深度小,即雪害相对其他高等级公路轻而少。雪害较严重的地段有平阿高速化隆段、西塔高速湟中段、宁互一级互助段和西湟一级湟源段。  相似文献   

7.
洪文平 《青海科技》2009,16(5):52-54
本文基于多普勒雷达速度资料的特征分析,对其在短时天气预报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利用多普勒雷达速度场零速度线产品动态分析及正负速度中心的分布,可以比较准确地对气旋中心位置进行定位;"弓"形零速度线对大范围短时降水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当"弓"型辐散场零速度线出现时,预示着降水减弱并趋于结束,当"弓"型辐合场零速度线出现时,预示着降水加强并可能出现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多普勒雷达速度场中"逆风区"的出现,可作为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预报的重要判据。  相似文献   

8.
2015年6月22日南昌市出现了全是范围的暴雨、大暴雨天气,造成了严重的积劳、内涝。这次大暴雨过程是一次高空槽东移、切变线南侧西南急流中,由地面辐合线触发的一次对流性暴雨过程;低层强的暖中心位于南昌附近,一方面使得温度锋区紧邻南昌,另一方面使得中低层垂直温差很大,是造成南昌多个时次短时强降水的重要原因。在上述环流背景下,结合是天气实况、区域自动站资料和Necp Grib2再分析资料,对6月22日南昌市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总结此次暴雨过程的重要特征,为汛期的暴雨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常规观测资料,针对2016年~2017年发生的短时强降水和冰雹天气中雷达回波参数、环境参数进行统计归纳,建立了这两种强对流天气的相应的参数指标。可以得出:发生短时强降水天气时的大气环境中不稳定能量的储蓄时间较长,对于环境参数的要求相较于冰雹天气要更加严格;而冰雹天气的雷达回波指标要比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更加精细;对于选取的预报指标进行的回报检验中,预报准确率达73%;针对2018年7月15日~16日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指标检验,得出选取的预报指标能够应用于日常临近预报业务中。  相似文献   

10.
利用张家口雷达站(313)的新一代多普勒雷达产品、MICAPS常规气象观测及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2014年8月9日傍晚出现在锡林郭勒盟东南部地区(多伦县)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天气是以短时强降水为主,伴随有冰雹、大风、雷电等强对流天气;此次强对流的主要影响系统为高空冷涡、低层切变线及地面辐合线,负3小时变压中心及较强的层结不稳定也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反射率因子图显示系统为飑线,而在飑线中存在超级单体,径向速度图也表现出明显的中气旋特征;雷达产品分析表明,垂直液态水含量(VIL)和回波顶高度值(ET)对短时强降水和冰雹、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国家站和区域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对2021年7月24日—26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出现的一次极端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极端暴雨天气发生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属于径向性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型,是高空槽长时间影响锡林郭勒盟地区造成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较常年偏北,台风“烟花”与中纬度地区的切变线等系统相互作用,导致极端暴雨天气发生;暴雨区上空整层湿度较大,LCL高度较低,暖云层较厚,易出现短时强降水;CAPE值较小,0℃层和-20℃层位置偏高,中层有干空气侵入,垂直风切变指数较小,不利于冰雹、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出现;物理量场分析结果与暴雨区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国家站和区域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对2011年7月24日—25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出现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暴雨天气发生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属于冷涡(槽)型,高空槽长时间影响锡林郭勒盟地区造成的。暴雨区上空整层湿度较大,LCL高度较低,暖云层达到3 km左右,易出现短时强降水;Cape值较小,0℃层和-20℃层位置偏高,中层有干空气侵入,垂直风切变指数较小,不利于冰雹、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出现;物理量场分析结果与暴雨区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西南区域中心所研发的SWC-WARMS数值模式预报产品和西藏地区的地面实况资料,对SWCWARMS数值模式在西藏地区的降水预报产品进行检验,分析SWC-WARMS数值模式在西藏地区灾害性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通过检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SWC-WARMS模式降水产品对西藏夏季强降水和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尤其是对25mm以下的降水落区较好,对超过25mm以上的强降水落区预报范围偏大。(2)SWC-WARMS模式降水产品对西藏冬季强降雪和灾害性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较好,尤其是对西藏南部边缘地区的暴雪过程预报效果较好,对小到中雪的预报落区预报范围偏大。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0~2013年影响西藏暴雨雪天气的北印度洋孟湾热带风暴资料及西藏地面降水资料等。采用统计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了2000年以来造成西藏暴雨雪天气的孟加拉湾风暴生成时间、源地、移动路径、中心强度及影响范围。结果表明:影响西藏暴雨雪天气的孟湾风暴年变化呈现双峰型分布特征,峰值在5月和10月,影响区域主要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一线和藏东地区;风暴最大风速10级以上;主要生成于10~150N,85~950E;移动路径偏北或西北;150N以北、80~950E是影响西藏暴雨雪天气的关键区。孟湾风暴特征与西藏暴雨雪天气的范围和强度有关,当风暴中心位于900E及以东时,主要带来藏东的暴雨,中心位于900E以西时,造成喜马拉雅山脉一线的特大暴雪;其次风暴强度越强降水越大;风暴移动越偏北降水也越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2004~2010年每年5~9月青海省自动气象站小时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青海省东北部短时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短时暴雨出现前地面逐时变压、变温变化特征以及短时暴雨中尺度天气系统演变的规律,研究了短时暴雨预报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鲁明欣宇  郭娜  沈澄 《内江科技》2022,(10):71-72+12
<正>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6年7月6-7日南京中南部地区极端短时强降水天气进行分析,探讨了强降水产生的环境背景、有利条件以及雷达回波特征,以期为南京地区极端短时强降水的预报预警提供一些参考。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南京,梅雨期间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发生频率呈显著上升趋势,特别是雨强大于50 mm·h-1的致灾性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次数呈显著增长[1]。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2004—2010年160站次青海省短时强降水资料分析表明,短时强降水随时间变化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东部农业区和青南地区出现短时强降水的次数最多,占年总次数的86%,且主要出现在5-9月。在空间分布上暴雨有两个多发中心:一个是地处青南高原东南部的久治、河南、同仁等地,另一个是位于青海省东部的湟中、西宁、大通、互助、化隆等地。造成短时强降水的主要高空环流形势有巴湖横槽型、两槽一脊型、西风气流多波动型、两高之间切变型和两脊一槽型。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图资料,对2019年5月3-5日西藏南部和东南部降水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及其中尺度特征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天气过程期间欧亚中高纬地区为三槽两脊型,孟湾风暴(法尼)登陆减弱后的低压(槽)和高、低空急流是此次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低空西南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高空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低空西南风风速大小与降水强度有明显的关系。孟加拉湾特强气旋风暴"法尼"登陆后外围云系不断上高原,为降水天气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水汽通量大值区向高原移动,不断地为降水区输送水汽;降水期间,强的上升中心为-1.6Pa·s~(-1),为降水天气提供了有利的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FY——2D卫星资料及雷达资料等,对2012年6月24日~28日锡林郭勒盟持续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分析表明:23日~26日强对流活动频繁,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形势下,中小尺度系统的形成是短时强降水产生的原因;27日~28日产生了区域暴雨天气,贝加尔湖的高空冷涡分裂出来的冷槽、700hPa南支气流及河套倒槽的建立是暴雨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资料对2010年9月20-21日出现在青海东部农业区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是在大尺度环流形势由纬向型向经向型调整时期产生的,500hPa高空槽和地面冷锋是其主要影响系统;强降水的时空分布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强烈的上升运动提供了强降水的触发机制;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为强降水区输送了大量的水汽;多普勒雷达强回波带、速度辐合区和低层较强暖平流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