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有关女性文化的研究已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潮流,并纷纷提出重新建构女性文化的种种设想。重建女性文化,关键在于确定女性文化正确的价值取向,而目前对此众说纷纭。认为女性文化是“家庭文化”、“性文化”、“反映部分文化女性创造活动”等等。我认为,建构崭新的中国女性文化,应从女性主体的需要出发,根据女性生存、享受和发展的要求,以及对女性文化在整个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作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比较完整、科学的价值取向,并理清其中蕴含的几个层次。每一种文化都有其主体,女性应当是女性文化的主体,女性文化亦必须是最大限度的体现女性主体价值的一种文化。女性文化主体价值的确立首先在于女性  相似文献   

2.
价值在本质上不是“认识”现象,而是一种“存在”现象。因此,关于价值的本质揭示应突破传统主、客体关系模式这种认识论范式桎梏,转入本体论的思考。从“存在”的角度看,价值作为一种事实.在本然上是生物的生命存在及其显现方式的规定或属性。只有生物才有“生”、“死”规定,从而构筑生物生存的他律性和自由性以及相互作用而形成“损益关系”,使价值得以原始发生。无机界则没有这一价值的原始发生机制。当然,价值的规定是有层次和种类结构的。如主体与客体的区别、价值主体间活动层次的区别等。当把本体论统一于认识论、实践论并从主体实践的本能层次上升为自觉层次的把握时,其只能指为人类领域的。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以主体的普遍性交往为根本性规定。以往国内主流价值哲学片面强调的主体“为我性”,无法与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规定相契合。西方学者通过对启蒙理性及主客二元观的哲学反思,关注主体间性,提出了交往理性理论,重构了自康德以来的主体性原则。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价值哲学只有以主体间性为取向,确立交往理性原则,才能构建市场经济主体生存和发展的良性价值理念前提,才能益于在价值观层面矫正目前国内市场经济主体间诚信缺失、交易成本过大、整体生存环境不佳的现状,推动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物主体间性实现了主体间性理论的突破与整全,建构了人类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物主客间性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根源,而人物主体间性则是解决人类生存危机的根本之道。人物主体间性之所以可能,就在于“道法自然”的宇宙根本法则、“关系本体”的先验之根、“众生平等”的万物主体性“、人物共生”的生存之道以及“人物感通”的人类情怀。确立人物主体间性,就为教育确立了一种新的自然伦理向度,为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态人”的人学理念,并有利于建构一种新的生态教育观和培养人“天地境界”的美学情怀。  相似文献   

5.
纵现池田大作的童话创作可以发现:池田大作童话的儿童教育观以“尊重生命”为儿童教育的基点和目的。以“惩恶扬善”构成儿童教育的伦理规范。以“和谐”作为儿童教育的最高理想。以“平等”支撑整个儿童教育的价值取向。而池田大作童话儿童教育观的哲学根基则建立在丰厚的“人学”土壤之上。  相似文献   

6.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被视为不断生成与建构的“文本”,而不是封闭的、稳定的、从外部即可加以研究的意义系统.师生关系不是主客二分的关系,是“我—你”的生活关系,是主体间性的关系.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既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在师生主体间性范式下,师生在交互的基础上双向理解,教育的意义是通过师生主体间性交往而得以建立,教育关注的是师生教学生活本身,是师生个体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7.
心理弹性研究领域主要关注“效果性因素”,而“方向性因素”也具有无以取代的地位,尤其是主体生存图式的作用应该得到心理弹性研究的重视.为了探索主体的生存图式与心理弹性的关系,本研究编制了“一般生存图式量表”,并采用“Connor- Davidson韧性量表”中文版(CD- RISC -C)对大学二年级本科生施测.结果发现,大学生一般生存图式与心理弹性在总体水平以及各个维度上的均值都有着一致的变化趋势,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其中“生存实质”、“积极进取”和“主导价值”3个因素对心理弹性的回归效应显著.由此推论,通过优化主体的生存图式改善其心理弹性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池田大作与托尔斯泰生活的年代都面临着家庭解体的危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探寻着家庭秩序的重构之路,试图通过对妻子幸福内涵的界定来重建幸福完满的家庭。他们为女性建构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存在,也为女性摆脱家庭、事业两难境地设计了一条理想之路。他们所界定的妻子幸福的内涵是二人宗教情怀的折射,但由于立足点不同,二者的价值取向存在着差异。前者推崇的是“男女同尊”的佛教女性观,而后者是男权文化对女性形象的模塑。  相似文献   

9.
价值在本质上不是“认识”现象 ,而是一种“存在”现象。因此 ,关于价值的本质揭示应突破传统主、客体关系模式这种认识论范式桎梏 ,转入本体论的思考。从“存在”的角度看 ,价值作为一种事实 ,在本然上是生物的生命存在及其显现方式的规定或属性。只有生物才有“生”、“死”规定 ,从而构筑生物生存的他律性和自由性以及相互作用而形成“损益关系” ,使价值得以原始发生。无机界则没有这一价值的原始发生机制。当然 ,价值的规定是有层次和种类结构的 ,如主体与客体的区别、价值主体间活动层次的区别等。当把本体论统一于认识论、实践论并从主体实践的本能层次上升为自觉层次的把握时 ,其只能指为人类领域的。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主客二分的二元论下,人们只看到交往教学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其目的性价值,致使交往教学发生质变,忽视人的价值和人格尊严,使教育呈现占有式教育、单一主体观、师生关系扭曲、与生活的断裂等缺陷。在“主一主”关系模式下的交往教学是对传统交往教学的超越,在主体间性视域中,交往不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成为教学本身的一种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主体间性德育:理论图景与价值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德友 《教育探索》2008,(8):109-110
“主体间性”被称为“消除现代主体性”困惑与局限的“一把颇能奏效的手术刀”。“主体间性”的提出,不仅对创新德育思维、拓展德育模式、提高德育时效性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德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其方法论价值具体表现为它为德育实践指明了对话教育的方法、理解教育的方法、互动教育的方法和活动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建立在“本体论关系”、“之间”、“相遇”等对话哲学话语基础上的教育管理观,倡导主体的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它认为对话是在教育管理权力制度化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管理过程中各主体间的理解与互惠,实现双方共同成长的一种过程。  相似文献   

13.
海峡两岸女作家廖辉英与张欣在各自的小说创作中,基于共同的女性意识和不同社会政治化背景,塑造出个性不同的传统依附性女性,徘徊于传统与现代间的“第三”与“城市情人”,现代社会自主自强的女性形象,表现了女性外在的生存价值和内在的生命体会,指出了女性的弱点和误区,她们的创作具有深厚的社会内涵和化意蕴,标志着城市小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下,教育领域正在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商谈、交流和沟通,通过平等对话与交流,寄希望达到不同主体认识和情感上的共识,并达致教育机会公平的目的。主体间性思维方法为教育机会公平的实现提供了哲学方法论。在教育领域运用主体间性思维方式取代主体性单一主体范式,其关键问题是如何实现主体之间的可沟通性、可传达性。而“交往合理性”和“交往行为”为不同教育主体间的对话与沟通提供了可能性因子。  相似文献   

15.
主体间性是现代哲学的核心范畴,是胡塞尔为了摆脱“先验论”和“唯我论”的困境而提出来的,已成为西方当代哲学的主要思潮。主体间性理论包括两个方面,即主体间的互识与主体问的共识。主体间的互识,即交往过程中两个主体间是如何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的;主体间的共识,  相似文献   

16.
明清鼎革之际,江南地区战乱频仍,女性的生存状况急剧恶化。面对战乱,江南地区出现女性为保全贞节而大量自杀的现象。明遗民恪守民族意识和忠于明朝的理念,其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遗民心态表露无遗,并成为其精神寄托与价值取向。他们通过对大量的江南地区女性死亡事件的记述,利用江南地区殉节女性的事迹,以“天地正义仅见于妇女”为论调,借女德以讽士,折射了亡国之际对于“节”与“忠”的思考,其最终目的是维持其政治伦理与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17.
池田大作是日本著名的宗教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其倡导培养“世界公民”,提倡“人类和平”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影响了全世界,其德育理论也十分丰富。为此,文章系统分析了池田大作的“生态德育”“人本德育”“和谐德育”和“国际理解教育”等德育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影响21世纪教育的七大“核心价值观”:和谐教育、尊重理解教育、世界公民教育、创价教育、生命教育、和平教育和幸福教育,总结了池田大作对21世纪人性革命和创造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生态伦理对传统伦理的超越是以对“主体”范畴的重构为逻辑起点的,其内容包括:生态主体与现代理性的结合;道德规范与“生态语境”的嵌合,以及价值指向递进到生态整体的层面。同时,超越并不意味着抛弃而是在更宽广“意义框架”中的理解和定义,而这正集中体现在“主体”手段与意义间的模式的转换上。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通过对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自己的一间屋》的分析,来审视其激烈的女性主义思想。她通过妇女与小说这一问题,阐述了女性的生存状态问题。伍尔夫认为,女性只有“成为自己”,拥有“自己的一间屋”时,才能够达到一种自由、和谐、完美的生存境界。  相似文献   

20.
尊重主体的自由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人类之所以有教育,是因为新生一代为着生存和发展而需要学习。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乃是个简单的事实判断;而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则是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了。价值判断受观念的支配,即学生是不是主体取决于教师的“以为”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