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度的高等教育扩展与知识失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快速扩展时期,伴随着高等教育扩展,近年来出现了日益突出的“知识失业”现象。印度国情与中国相似,多年来一直存在严重的“知识失业”问题。本文从介绍印度的高等教育情况入手,分析了印度高等教育的扩展及其“知识失业”成因,探讨印度采取的解决措施,从而为我国缓解“知识失业”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印度自独立之初就将起点公平作为教育发展战略,大规模扩张高等教育规模,目前印度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全球第一。“量”的急剧扩充导致“质”的持续下滑;片面追求起点公平忽视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使得不同性别、阶层、区域和贫富之间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加剧。印度高等教育公平与质量冲突的根源在于社会阶层割裂阻滞弱势群体的教育意识,高等教育平庸化导致优质教育匮乏,管理体系羸弱使政策成效不彰。印度要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公平道阻且长。  相似文献   

3.
党和政府一直对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采取“优先发展”、“重点扶持”的政策,其中包括民族高等教育的优惠政策。有学者根据近年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指出了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优惠政策面临的新问题及解决的对策。我想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来谈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几个问题。我谈这样三个问题:一是民族高等教育中的教育公正问题;二是高等教育中的“预科”问题;三是贫困地区大学生无力承担大学教育费用的问题。关于民族高等教育中的教育公平问题。我国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到底是谁的优惠政策?到底是依据什么标准来制定的优惠政策?民族地区教育优惠政…  相似文献   

4.
中国高等教育招生民族优惠政策和印度高等教育招生预留政策,体现了两国政府在追求高等教育民族公平方面所做出的积极努力。本文分析了两者所基于的不同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论述和比较了它们的发展演变、主要特征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着重指出中国高等教育招生民族优惠政策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促进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地区平衡,而印度高等教育招生预留政策面临的核心问题则是处理好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平衡。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思民族高等教育研究,存在着“三重三轻”的倾向,这与我国“多元一体”的多民族文化发展格局不相适应。高等教育属于文化的范畴,民族高等教育研究应该坚持文化研究的原则,避免文化偏见;高等教育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民族高等教育研究应该重视多民族交往发生的文化变迁在各民族高等教育演变中的作用,用历史学的观点审视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6.
高中历史教材在亚洲革命风暴一节中,重点讲述了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1859年)。但是,对于印度民族大起义中的主力军———“土兵”,教材及教参都没有作详细明确的表述。什么是“土兵”?它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会成为印度民族大起义的主力军?等相关问题就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些疑点。  相似文献   

7.
印度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对策及启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印度独立后高等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印度在高等教育的大扩充中产生了不少问题,如教育质量下降、办学经费紧张、高级专门人才的失业和外流等。对此,印度政府采取了一些改革策略,如成立高等教育质量鉴定委员会,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采取措施遏制人才外流等。印度在高等教育大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对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无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独立后印度现代高等教育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令人瞩目.印度高等教育大发展为印度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数量的畸形发展也带来了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等系列问题.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中,印度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无疑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在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明显地存在着“为人”与“为学”相分裂的缺陷,这与我们民族在整个现代化发展历程中的思想认识的误区密切相关;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真义在于造就全面自由发展、有着丰富精神生活的现代人。  相似文献   

10.
印度作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有着大量的高等教育学生生源,而印度政府也一直把高等教育作为其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扶持,由此印度的IT行业得以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文章从印度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出发,描述了印度高等教育的概貌,并进一步阐述印度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其以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杨晓霞 《高教探索》2007,(6):64-67,96
本文介绍了新加坡、日本、韩国和印度四个亚洲国家实施高等教育民营化过程中的公立高校“转制”改革实践。虽然各国在理论上或字面上使用的是不同的概念,改革实践也是形态各异。但在不同的改革背景下,这些国家高等教育民营化和公立高校“转制”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下文化帝国主义的扩张造成第三世界对民族文化认同的疏离直至消解。民族文化的消解,意味着一个民族在文化意义上的消亡。面对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高等教育突出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实现现代文化的本土化,一方面是为了加强民族认同感的培养,以防止文化帝国主义借全球化名义进行西方文化扩张和文化殖民;另一方面也是坚持全球化下文化多元化的需要。中国高等教育应着力传承和创造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在继承中国丰富的传统教育思想资源和总结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实践经验基础上重新建构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使中国高等教育成为“中国的”高等教育,而不是西方的附庸。  相似文献   

13.
我国整体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中,民族高等教育理论是一个薄弱环节。探讨有特色的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范畴,对确立民族高等教育理论在教育科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近年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需要,对民族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范畴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陆华 《高教探索》2005,(4):26-28
在全球化、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开始了第二次国际化的进程。然而,高等教育也是民族国家内部的一个系统,而民族国家依然延续了其封闭的政治实体的本质。这就形成了一对日益突显的矛盾。本引入了国家关系研究中“化扩张”与“软权力”的概念来分析这一矛盾,认为: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仍然牢牢控制着其高等教育,然而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存在着他国化渗透和软权力控制等现象。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国家间相互影响与化扩张的重要手段。在此情况下,民族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与其大学必须把握好这一国际化进程中的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15.
正确认识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接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进步或文化发展的动力,一方面来自这个社会自身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另一方面则来自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而在现代的开放社会中,作为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主要代表的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中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又往往不可避免地处于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和碰撞的首当其冲的地位。走向开放,无疑是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闭关锁国办不出高水平的高等教育,这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在这个背景下,关于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议论多了起来。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所谓高等教育“与国…  相似文献   

16.
“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发展观问题,充分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在新世纪的科学发展,发挥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印度前任总理拉吉夫·甘地在1985年的一次全国广播讲话中指出,政府正在积极考虑在教育改革中实施学位与职位相分离的措施。1986年,印度政府在其公布的《国家教育政策》中专列“学位与职位相分离”一项内容,规定要“在一些经过选择的领域中开始实行学位与职位相分离”。印度的学位与职位相分离这一措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印度具有一个在发展中国家堪称发达的高等教育体系,拥有仅次于美国和苏联而为世界第三的高等教育和科技人员队伍。印度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始于1947年印度独立以后。印度的大学在1946-1947年度仅为18所,至1984-1985年度上升到135所;同期各类学院数分别为636所和5000所;高校入学人数,1946-1947年度为22.5万人,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的民族传统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的演化特色和价值追求。它从教化论的哲学出发,将"道"作为知识传授的具体目标,主张教师要先修明"道"才能正人,同时重视学生的自修。近代中国对高等教育民族传统的认识经历了隐而不彰、光而不耀两个阶段。当前,在实现民族复兴、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高等教育民族传统对解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以及办大学、办中国大学、办现代中国大学等近现代教育中的重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印度教在印度是占有统治地位的宗教。印度文化在宗教方面能派别丛生而千姿百态,又在“轮回”、“梵”的一贯主题的统一下,汇集在一起而组成了现代的印度教和印度文化。这种一贯性特点使印度教成为印度文化的集中表现和核心部分,要抓住印度文化的根本,就不能不研究印度教。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的民族传统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的演化特色和价值追求。它从教化论的哲学出发,将"道"作为知识传授的具体目标,主张教师要先修明"道"才能正人,同时重视学生的自修。近代中国对高等教育民族传统的认识经历了隐而不彰、光而不耀两个阶段。当前,在实现民族复兴、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高等教育民族传统对解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以及办大学、办中国大学、办现代中国大学等近现代教育中的重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