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苏论战是一场马克思主义队伍内部的意识形态领域之争,启动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问题的重新思考,对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影响。从"以苏为戒"到"对着干"的思维态势和实践使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路线和方式发生调整,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参与了中苏论战的决策、辩论和文稿的起草,也是了结中苏论战的设计者和实现者。中苏论战对邓小平关于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尊重各国党和人民自己的道路选择;客观地评价领袖人物的历史功过等思想的形成,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中苏论战不但中断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独立的、正确的探索和改革,而且加剧了中共和毛泽东从1958年开始的“左”的错误,促成了党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为了“反修防修”,毛泽东最终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中国走向十年内乱的深渊。  相似文献   

4.
中苏论战中所争论的本质和核心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此论文从中共关于中苏论战的九篇评论切入,发掘了中共在这一时期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揭示了我党在这一时期有关社会主义认识的误区和错误,并以此总结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苏论战对中共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作用。论战期间,中共中央组织翻译出版了大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编辑出版了《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整理发表了对苏共和其他党的批判文章以及相关修正主义者的言论和著作;在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中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介绍中苏论战情况和中共中央的政策观点。  相似文献   

6.
过去在研究李达时,人们忽略了中共"一大"前李达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贡献."一大"召开前,在"关于社会主义的辩论"、"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中,李达是论战的主将,还参与了与修正主义思潮的论战,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进行了思想理论的准备;他主编《共产党》月刊,为建党开辟思想舆论阵地.  相似文献   

7.
中苏大论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这场论战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乃至于世界政治格局都带来了深刻影响.与其他各国学者一样,日本学者也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日本学术界有关中苏论战爆发的原因、论战涉及的理论问题以及论战所带来的历史教训等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深化中苏论战的认识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三十年代,在我国政治思想战线上先后开展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中国社会史问题和农村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这几次论战都是和当时的政治斗争形势密切相关的。尤其是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关系到中国革命的性质、道路、前途等根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之间尖锐斗争的一个方面。通过论战,使更多的人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对中  相似文献   

9.
中苏论战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已经出版的述看,关于中苏论战的原因,主要有中苏之间民族传统的差异、历史的积怨、意识形态的分歧、国家利益的冲突、对外战略的不同、领导人之间的好恶、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理论的争论、在与第三国关系上的不协调、在民族解放运动和革命道路上意见的不同,等等。关于中苏论战最主要的原因,主要观点有两党在对斯大林体制认识上的分歧,两国关系上的不平等,国内建设道路的不同,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国家利益的冲突,等等,还有人认为是中苏国家利益(包括主权)的冲突、意识形态的分歧及领导个人之间的矛盾三种主要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的中苏论战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意识形态之争并不是中苏论战的主要原因,更不是其实质。中苏论战的根源在于双方没有正确理解和忽视了两个国家各自的利益与反帝斗争总利益之间的关系,国家利益之争始终贯穿于其中并成为论战的实质所在,只不过是以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来表现罢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