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写完作文后,长嘘一口气.然后把作文本一合,自以为大功告成;或在作文本发下后,急忙翻看一下分数,匆匆看看老师写的批语,就一切了事;也常常听到有些学生议论,写作文是学生的事,批改作文是老师的事。似乎修改作文的事与自己毫不相干。显然,这些说法、做法都是不正确的,这说明学生还没有养成自觉修改作文的习惯。文章的修改,从某种意义上说,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中:如材料的选择、中心的提炼、语言文字的运用等,从“打草稿”直到最终完成,都在不断地修改中。而要写成一篇好文章,只有经过反反复复地修改,才能精益求精,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
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写完作文后,长嘘一口气,然后把作文本一合,自以为大功告成;或在作文本发下以后,急忙翻看一下分数,匆匆看看老师写的批语,就一切了事;也常常听到有些学生议论,写作文是学生的事,批改作文是老师的事,似乎修改作文的事与自己毫不相干。显然,以上的说法、做法都是不正确的。这说明学生还没有养成自觉修改作文的习惯,没有体会到自我修改作文的重要意义。其实文章的修改,从某种意义上说,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中,如材料的选择、中心的提炼、语言文字的运用等,从“打腹稿”直到最终完成,都要不断的进行修改。而要写成一篇好文章,只有经过反反复复的修改,尤其是自我修改,才能精益求精,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3.
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写完作文后,长嘘一口气,然后把作文本一合,自以为大功告成;或在作文本发下后,急忙翻看一下分数,匆匆看看老师写的批语,就一切了事;也常常听到有些学生议论,写作文是学生的事,批改作文是老师的事。似乎修改作文的事与自己毫  相似文献   

4.
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写完作文后,长嘘一口气,然后把作文本一合,自以为大功告成;或在作文本发下以后,急忙翻看一下分数,匆匆看看老师写的批语,就一切了事;也常常听到有些学生议论,写作文是学生的事,批改作文是  相似文献   

5.
【习作内容】学习使用修改符号,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以此为指导思想,上好这次作文修改指导课。【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明确要求同学们平时写完作文以后,往往就认为是万事大吉了,以为修改作文是老师的事。其实,“文章不厌百回改”,“妙文千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古今中…  相似文献   

6.
【习作内容】学习使用修改符号,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描写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以此为指导思想,上好这次作文修改指导课。【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明确要求同学们平时写完作文以后,往往就认为是万事大吉了,以为修改作文是老师的事。其实“,文章不厌百回改”“,妙文千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古…  相似文献   

7.
陈生祥 《青海教育》2009,(11):20-20
在作文教学中,我常发现很多学生对自己写作文的过程很迷茫,作文写完了就完事了,连自己的大作是怎样“拼凑”出来的都不清楚。因此,自己作文写得怎样,是否存在问题都不得而知,接下来的“发言权”就交给了老师,很少有修改作文的习惯。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文章修改主要是作者自己的事,语文老师千万不要越俎代疱。”因此,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文也是作文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学生都普遍认为,写作文是自己的事,而修改作文是老师的事。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写作文是学生自己的事,修改作文同样还是学生自己的事。为什么这么说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  相似文献   

9.
教师如何从作文本的重压下“解放”出来?近年来,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试探。我改进作文批改的方法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自己动手修改自己的作文。我班学生作文,从前一般都无写草稿的习惯,题目一出,想到哪写到哪,写完一交了事,有的连看都不看一遍,更说不上什么修改了。在他们看来,修改完全是老师的事。据此,我首先规定作文一律得先写好草稿,自己动手修改后,教师过目点头,方准誊上作文本。这是我培养学生自己动手修改自已作文的第一步。第二步,学生把作文  相似文献   

10.
卢宁 《成才之路》2010,(11):I0019-I0019
三分文章七分改,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是经过反复推敲,修改而得来的。小学阶段,学生作文一般都是由老师批,学生改,最后老师肯定,才算是合格。长此以往,学生只是被动地在写作文。文章草稿早早写完后,便等待老师的“检阅”,发下来后,学生只看圈圈点点及老师的评语。在改作文时,也往往受老师思路的影响,写出一篇篇“老师满意”的文章。长此以往,  相似文献   

11.
我们学校的学生,过去对于“为什么要写作文”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不明确的。有的学生说:“我就是不爱写作文,老师逼着我要交作文本,我只好写了算数。”有的学生只是认为:“作文是为了提高写作水平。”但为什么要提高写作水平,他就不明白了。  相似文献   

12.
学生写老师改,由来已久。从学生方面看,大多数学生拿到批改后的作文,一看分数,二看评语,三塞书包。在他们看来,写是自己的事,改是老师的事。教师从指导学生写作文,喋喋不休地“引导”,苦口婆心地“启发”,到伏案精批,一篇篇,一遍遍,可谓煞费苦心,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结果却事倍功半,得不偿失。这不能不说是作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端。 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改”、“善作不如善改”。何其芳同志曾说过:“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鲁迅先生也谆谆教导我们:“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  相似文献   

13.
很多时候,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认为一篇作文写完了也就大功告成了,至少也已经完成了一半的工程,写作文似乎成为一种任务,老师对于收上来的作文也只是一目十行,草草几笔一挥,一篇习作就算改完了。学生更是很少去细看老师修改的评语。时间长了,学生自然没有兴趣去写作文,当然更谈不上进步了。我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自改作文能力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然而在日常作文教学中仍在普遍使用一个“老师设题、学生作文、老师评改”的定式。在这个定式中,除了第二步学生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体现一点构思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余的都是被动接受,学生作文草稿写完即作文完成,认真修改那是老师的事,因而学生作文水平提高不快。  相似文献   

15.
很多时候,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认为一篇作文写完了也就大功告成了,至少也已经完成了一半的工程,写作文似乎成为一种任务,老师对于收上来的作文也只是一目十行,草草几笔一挥,一篇习作就算改完了.学生更是很少去细看老师修改的评语.时间长了,学生自然没有兴趣去写作文,当然更谈不上进步了.我认为习作评点也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在平时写作时存在两种现象,有些学生写完作文之后,不管写得如何,交上去,让老师去批,有些学生写完作文之后,草草看两遍,划几笔就算修改了,交上去,让老师去改。于是中学生中便流行这样一句话:写自己的文章,让别人批去吧。很多学生的写作,在现实中演义成了写作文——交作文——看批语三步曲。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很难提高了。  相似文献   

17.
作文评改一直是令语文教师伤透脑筋的难题。学生的作文写完后,常常是笔一放、本一合,万事大吉,至于修改想都没想过,因为那是老师的事。作文上交后,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从宇、词、句到立意、构思、选材等诸多方面逐一精批细改,然后写出评语,再给出等级。学生拿到被老师修改后的作文,一般只看分数,至于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批改,自己在这次作文评改中有哪些收获,就不了了之了。“精批细改”的方法,的确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作文评改中,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作文修改没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看评语”的现象,认为写作文是学生的事,批改作文是老师的事。教师要转变观念,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上。帮助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重点要做到:读改结合,以读促改;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以批促改;上好作文讲评课,为“改”创造条件;搞好第二次批阅,培养“改”的好习惯;提高他们对修改的认识和兴趣,让他们逐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培养他们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作文批改,很久以来一直是困扰着我们语文教师的一个问题。学生写作文,教师改作文,似乎是天经地义,不可动摇的。不少学生文章一写好,从不检查、修改,有的甚至连最后一个标点符号也不写上,一交了事,让教师去修改。而教师呢?一大堆的作文本,评呀、改呀,煞费苦心,不少可由学生自己改正的错别字和病句,也要教师去修改,难怪批改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沉重负担,结果呢?花的时间很多,可收获不大。本子发下以后,学生一看分数,就束之高阁,教师的千辛万苦就这样付之东流。这种"写作文是学生的事,评作文是教师的事"的想法和做法,是片面的,它丢掉了  相似文献   

20.
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那就是“隆”。“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怕”,二是“糊”;“怕”就是害怕,“糊”就是糊弄。中小学阶段,语文课是母语基础课,非开设不可,开设语文课就得写作文,这是天经地义的。因此,语文老师就要教写作文,学生就要学写作文,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可现实的情形却很奇怪,老师和学生提到作文就害怕,虽说怕,但又躲不过去;老师总不能不教作文,学生也不能不写作文,怎么办?于是就“糊”,老师糊弄学生,学生糊弄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