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统民族节日的形成是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下的产物,节日的产生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与人文文化有关,西方传统节日主要与宗教文化相关。中国传统节日最初的雏形是一些祭祀的日子,西方的传统节日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2.
"正月十五是小年,元宵节上庆团圆。""九月九,是重阳,尊老敬老理应当。"赏花灯、赛龙舟、舞龙舞狮……每逢重要节日,家人团聚,欢聚一堂,人们在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中感受着特定时代的生活方式、精神风貌、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国际文化的交融,许多"洋节"也走近了中国百姓,如母亲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节日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也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新颖时髦的"洋节",其蕴唅的教育意义都对少年儿童的健  相似文献   

3.
西方节日在中国越来越受到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而一些传统的中国节日则越来越被冷淡。探讨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造成冲击的原因,可引导人们正确面对这种冲击。  相似文献   

4.
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印迹.西方节日由于受历史文化的影响,大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等.本文就这四个节日谈一谈西方节日的宗教内涵.  相似文献   

5.
节日是相对于平常之日而言的,台湾传统节日文化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由于主政者的更迭和社会力量的推动,台湾节日文化的内容有一些改变,但在两岸和谐共处的大前提下,从有利于两岸沟通交流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努力建构一个开放的、自由的节日公共领域,在提升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感、增强节日的娱乐休闲功能及开发节日的经济社会效能三个方面注意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节日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是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其民族精神、民族感情、民族性格和独特的价值观。元上都的节日包括传统节日、一些与皇帝活动有关的重要临时节日、宗教节日和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点的节日等。节日的多元体现的是文化的开放与多元。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镜像折射。节日词汇虽然只是丰富多彩的语言中极少的一部分,却能够折射出一个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本文主要探讨与宗教传统有关的节日词汇及其来源,以便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8.
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深感文化差异对学生英文理解与英语水平提高的限制。在文化领域做一些比较研究是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并且可对教学有指导及促进作用。节日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可以揭示不同国家的文化。本文拟对中国和美国的节日从起源,意义,及庆祝风俗等方面做一比较,找出两国节日的异同。为读者更好理解这两种不同文化的这一侧面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9.
节日文化是人类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以节日文化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应有之义。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结合中西方传统节日、国际节日、各类自主文化节日等来建构英语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节日文化及其内涵,并扩展到一般的文化现象,有益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英语,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接受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形成国际意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柬埔寨华人社会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作了基本梳理,并着重对柬华社会扬弃中国传统节日的状况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能全方位地表现出孕育这一节日民族的历史文化意识。传统节日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中西方节日文化各有特点。春节和圣诞节分别是中西方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传统节日,在本民族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从一些重要习俗方面对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进行详细的对比研究,反映中西方人们在情感表达、价值信念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增进相互合作,促进中西方交流。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文化翻译的理论研究中国节日名称的俄译,探讨翻译节日名称时使用的翻译方法及策略,阐述采用不同方法、策略的原因,从而帮助俄语学习者准确表达中国节日名称,也能让译语读者更了解中国节日,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间俗语和现代流行的节日短信区别在于,以春节、端午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文化以农业记时、祭祀驱邪、迎新纳福等为主要内涵,而现代节日文化则以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爱情美满、友谊长久为主要内涵。其原因有三:其一,解放后国家发展经济的需要对文化的冲击;其二,物质发达对传统精神的淡化;其三,人们对文化社会功能的选择性需要。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对待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应当采取扬其精髓,去其糟粕,继承发扬的客观态度。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世界各国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中西方各自的传统节日作为中西方特有的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非常具有其文化代表性。当代大学生热衷于追捧西方节日的现象,让人担忧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作者经过实证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只是对西方节日新奇的庆祝形式等产生兴趣,当涉及价值观等隐性的、核心层面的内容时,大学生仍然坚持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仍处于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15.
“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小学英语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与中外社会文化生活紧密相关的节日,如中国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外国的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等。这种新的课型,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侧重于帮助小学生了解和理解中外文化习俗,开拓视野,培养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提高人文素养。这一目标的实现,信息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对祖国传统文化节日,人们比较熟悉,但对于西方文化节日,以前的教科书上没见到过,书面上的资料也不多,外语专业的老师,也多是知其名,不知其实,更没有具体的感受与体验。看到新教材…  相似文献   

16.
客家节日     
客家有其独特的方式来庆祝一些"泛中国的节日"。本文采用田野调查资料和相关文献资料相结合,旨在描述客家地区庆祝新年、清明、端午、鬼节、中秋等节日的基础上,探询这些仪式在客家核心地区是否普遍存在,以及其他汉族或非汉族族群是否也有相似的模式。最后用客家文化和畲族、瑶族甚至和壮族文化相融合所产生的文化来解释这些现象。  相似文献   

17.
农村中学学生在了解西方节日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比较中西节日文化知识,利用节日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相似文献   

18.
傈僳族节日习俗的社会文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有很好地了解一个文化现象的社会文化功能,才能更全面地认识该现象,从而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傈僳族作为一种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节日习俗。这些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功能,以新米节、阔时节为例对傈僳族节日习俗的社会文化功能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文化教育能够浸润、滋养、美化人的心灵和性格。当孩子走出亲人围绕的温馨小家,步入小学这个大环境时,即是他迈向人生舞台的重要转折期。因此,我们以多元文化为背景,将西方节日文化与日常英语教学相结合,将文化的多样性渗透进英语教学,让孩子在浓厚的社会氛围中提升英语学习兴趣,充分展示自己的英语才能,从而发展个性特长,开发各项潜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西方节日相比传统节日在我国显得更为“火热”,这种现象值得深思。受全球化浪潮冲击、西方文化渗透、西方节日高度具象化、节日内涵特性契合现代人精神需求等因素影响,西方节日对厚植于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传统节日带来一定挑战。通过对西方节日中的典型代表圣诞节进行研究,聚焦跨文化传播,从不同的思考角度与方向探究圣诞节在我国近年来有效传播的原因,并基于此从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传播形式等角度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从而深入解读我国的传统文化,并进一步促进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