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组织开展百名新闻工作、百名艺工作“走进基层看安徽”活动.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三贴近”要求的一次具体实践,也是今年内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省委对开展这次活动十分重视。省委书记王太华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生活,是艺的源泉。新闻记、艺工作只有到生活中去.到实  相似文献   

2.
如果“偷”也不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为没有相应法律对隐私权和采访权给予必要的约束,“偷拍”如一个身体里的巨大隐疾,时不时出来发作一次.越来越严重.却无人能治[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惠更斯号”登陆土卫六.刷新了人类探测器在其它星球着陆的最远距离纪录.并且第一次实现在其它行星的卫星上着陆,是太空探测史的一座里程碑。穿过土卫六厚厚的大气层.人类第一次在地球之外看到了类同于地球的“河流”和“山川”.看到了一个似乎生机勃勃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4.
小溪 《新闻爱好者》2005,(10):54-54
打开电视,面对湖南电视台2005“超级女声”决选一个又一个展开歌喉的青春靓丽少女,看流水一样的身影从镜头前飞过,我们的大脑同稍纵即逝的视觉一样迷糊:这到底是一场青春的盛宴,还是一次无聊而幼稚的作秀展览?“超级女声”在诞生之初,就面临着许多非议,甚至有人总结出“超级女声”“四宗罪”,拿孩子开涮、以“丑”为美、缺乏尊重、庸俗粗糙等。这些罪不罪的,虽然有些杞人忧天,但这种全民“愚”乐的现象倒真值得深思。(《新京报》、人民网http://ent.people.com.cn/GB/1083/3593706.html)  相似文献   

5.
郝雨 《新闻记者》2005,(11):20-22
一、“人”的精神与人的“精神” “人文精神”,在当下的话语环境中已经成了一个颇有些时髦的用语,可以说,无论是在学术领域还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已被用得太多太滥了.甚至房产商卖房子、酒店开张,都大讲“发扬人文精神”。本以赚钱为目的的商家和“人文精神”攀亲.用“人文精神”装点自己的门面.这不能不说是“人文精神”的异化。然而,我们这里所讨论的传媒的人文精神,就是在传媒市场化的进程当中.  相似文献   

6.
杨洪芳 《湖北档案》2005,(10):34-34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曾使蒋介石万般无奈.被迫抗日。其实.在此之前.蒋介石还经历了一次未曾披露、鲜为人知的“庐山兵谏”。  相似文献   

7.
说吧     
《新闻世界》2007,(11):47-47
从“无我”到“有我”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决定在全国普遍开展一次清理、规范、更新人口和计划生育标语口号工作.并推荐一百多条征集评选出来的标语口号.供各地参考使用。一些生硬、冷漠的口号将被清除。  相似文献   

8.
“撞机事件”肯定不是中美间的最后一次危机。学会化解危机,在矛盾摩擦中推动两国关系发展.是中美的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9.
我与档案     
档案是很美的,但要搞好却很难.我与档案,坎坎坷坷.一路走了三段,先为初识.次多应用.后是主业,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学生时初识档案。1965年14岁初中毕业后上高中前,“革”了.我在学校的“资料组”管档案资料收集、宣传材料编印。那时只知道有“档案”这件事。  相似文献   

10.
创造性模仿     
《出版参考》2007,(2):34-35
创造性模仿这个词从字面上看。有很明显的矛盾之处。因为,凡是“创造的”必定是“原创的”。如果是模仿品.则肯定不是原创。然而,这个词却很贴切.它描述了一种本质为“模仿”的战略。企业家所做的事情,乃是别人已经做过的事情.但这件事情又具有“创造性”。这是因为运用“创造性模仿”这一战略的企业家,比最初从事这项创新的人.更了解该项创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去年10月末,在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开播一周年之际,该栏目在总结自身新闻实践的基础上,打出了“公共新闻”的旗号,并邀请国内新闻传播领域的20多名权威专家就“公共新闻”与卫视新闻改革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一时间.“公共新闻”这一电视新闻新形态(抑或是新概念)成为关注的焦点,有研究者将其看作是中国社会新闻继“民生新闻”之后的第二次革命。  相似文献   

12.
熊鹃 《档案与建设》2007,(11):35-36
1932年林森当上国民政府主席后,一改往日浮沉不定的境况,连选连任国民政府主席长达13年之久,成了民国政坛上的一棵“常青树”.之所以如此,是林森在经历一番跌宕起伏后,练就了一套官场上“好功夫”。最主要的还应归功于他所养成的“无为”而“有为”的做人习惯,古人云:“人情阅透知纸厚,世路踏穿觉山平。”  相似文献   

13.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与一位并不擅长为文的领兵将军相遇.谈起目前一些报纸、广播电视的新闻评论.普遍存在立意不新.人云亦云,老套程式,没有新的角度和独到的见地.难以启迪别人的睿智。这位将军语出惊人:要出新,就要像打仗那洋.“出奇制胜”、“反常用兵”、“超常思维”等。笔者听后.深受启发.认为把这些用兵之道“引进”到新闻评论写作中.确实能使新闻评论立意新颖.富有创造性.达到“反弹琵琶”的功效.笔者结合拜读的一些评论佳作,谈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4.
这是发生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的一段插曲。当时驻扎在福建“剿共”的十九路军因不满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在爱国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的率领下,在福州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并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签定了“联合抗日反蒋协定”。由于共产国际的瞎指挥,使这一“协定”不能实施,联合反蒋反日统一战线中途夭折,其结果导致了福州政府士崩瓦解,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全面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这一插曲终成为一首红色悲歌。  相似文献   

15.
乱用“国际化”一词的问题,阅评简报提醒过多次,可至今错用现象仍时有发生。这是一个政治、政策性极强而又十分严肃的问题.不得不再次提出,旨在引起真正重视。  相似文献   

16.
吴生华 《视听纵横》2005,(6):101-102
人们一般认为:播音员是没有“话语权”的,而主持人因为在话筒前实现了自主说话,因而实现了话语权的回归。而在传统的概念当中.又是没有主持人的。只有“有稿播音”和“无稿播音”的划分,事实上.所谓的“无稿播音”就是脱稿主持。但这样的一个概念,倒为我们研究主持人的“话语权”提供了一条路径,从话语权来分析,“有稿播音”实际上是“说话权”和“把关权”分离的.编辑行使了话语内容的“把关权”.而播音员则承担了把字转变成口语的“说话权”.  相似文献   

17.
如果不是《军事记》编辑部约稿.我真的不敢在这里谈什么初上“两会”的体会。记得“两会”前记部通知我上会时.心里的感觉是既兴奋,又担心。对于我这位记队伍的新手来说,能参加“两会”报道,不仅是领导的信任,更是一次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机会。可我担心的是.自己常年从事基层部队采访,平时对时政报道了解甚少,第一次上会,写不出东西“砸了锅”咋办?  相似文献   

18.
罗西 《出版参考》2007,(3):32-32
在九寨沟通往成都的车上.我第一次看到春天下雪.事实上也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雪。作为南方人,我们都欢呼起来,正如在九寨沟看到那么蓝的水一样.心情是绝对的明亮.我从未有过如此洁净而悠远的心灵天空.就在这时.车停下来了.有一对藏族姐妹上了我们的车。经问.才知道她们是用歌声换“车票”来搭便车的,这倒也新鲜。于是,我们开始与双姐妹拉起了家常.她们说从家里出发,“才”走了5个小时.就拦到了我们的车.她们感到非常幸运.她们口中的“才”字.令我感慨.  相似文献   

19.
常财 《新闻天地》2005,(12):60-62
“民者.社稷之本也;政者,务民之要也。”正是抱着这种为政理念,常德财政人把“民本”二字写进了理财的宗旨.把“服务”二字写进了行政的要义。  相似文献   

20.
彭钟仁  少辰 《出版参考》2006,(12):27-27
现在有些人谈起“四书五经”,就联想起“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其实这些陈腐的思想大多是后世儒家学者的发挥.并非直接来自“四书五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