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8 毫秒
1.
佛山北帝祭赛活动分为官方祭仪与民间祭仪,在外部表现形态上二者都具有表演性的特点,但从表演者与观演者、表演的地点、表演的情感、表演的目的等诸方面考察,二者的内部构成有着显著的差别。官方祭仪重“礼”,民间祭仪重“乐”。  相似文献   

2.
歌赛作为一种由官方主导下的“被发明的传统”,是当下广西德靖壮族民间社会聚会对歌传统“吟诗”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壮族“歌圩”的重要表征。通过对其历史和结构的考察可知,它在民间社会仍具有“暖村”“暖圩”的意义。但通过对其产生过程和歌台、组织者、评委、命题等的分析,可以看到其中的国家在场,由此亦突显了其作为国家治理方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周代就有了文化大小传统之分。从最初建立了雅言、雅乐和礼仪开始,就表明了一种和民间俗乐的区别。从文化社区观察,大小传统基本各自传播有序,官方、城市、庙宇是文化大传统的辐射区,乡村、牧区、山区则是文化小传统的专属区。二者的功能和属性,都是为维系和制造“文化秩序”或日“文化伦理”,使其成为社会的统一价值观,使社会得以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4.
培育法制观念相对于整个法制工程而言是先导性和基础性的工作。西方法治思想源远流长,而中国人治思想极为丰富。当前中国官方和民间存在着法制观念的诸多障碍:官方视法律为管制民众的工具,持片面的“秩序观”,对法制采取“机会主义”和“便利”态度,盛行官场“潜规则”;民间“情”重于“法“,迷信“关系”,缺乏权利观念和争讼意识。官方和民间的观念障碍又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培育法制观念既是渐进的,又是紧迫的。  相似文献   

5.
泰山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交代之处”,自古便为历代帝王祭祀封禅之场所。然而汉魏以后,泰山逐步由官方祭祀天地的圣地转化为民间祭祀鬼神的胜地。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泰山自身的文化属性、两汉鬼神说盛行及道教的发展传播和相关文学作品的推动。泰山上官方的封禅祭祀活动及民间的鬼神文化是泰山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2004年,有关部门颁布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范(试行)》(简称《规范》)。“学术规范”从民间“升格”为官方行为,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故誉为“学术规范年”。  相似文献   

7.
散见于民间的地方历史文献,以其“民间性”、“鲜活性”已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并得到广泛的认可,更有学者提出以族谱、方志和金石碑刻资料为内涵的地方文献新概念。然而长期以来,传统史学重视的是正史典籍、官方档案,忽视了广泛散存于乡间的碑刻、族谱、契约、口头传说等多种资料。事实上,自20世纪以来,由于历史学日益社会科学化,形成了“走向民间”的新史学。  相似文献   

8.
义仓、常平仓、社仓是宋代最重要的三种仓储机构,三者互有差异,同时保有共性。在差异与共性当中,官方与民间两种力量贯穿其中,并产生重要的影响。从官方与民间参与仓储机构的不同方面及程度,可以考察宋代救荒主体力量的分布及其转移。义仓体现出宋廷对民间力量的重视,常平仓象征着官方力量的主导性,社仓的出现则标志着民间力量主体性的凸显以及宋代救荒力量从官方向民间的转移。  相似文献   

9.
民间“国”字号评选是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民间“国”字号评选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民俗文化和重视民俗文化的力量,把民俗文化中所包含的情感和心理充分释放出来。民俗文化无论是从大传统和小传统的角度,还是从民俗控制的角度来分析,都是民间“国”字号评选中不容忽视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华北的乡村治理结构经历了一个“官民相得”、“官进民退”、“官退民散”一个艰难复杂的发展和嬗变过程。笔者想从历史的角度对近代华北乡村治理结构的变迁进行考察,探索其变迁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揭示近代以来华北乡村治理结构的变迁历程。笔者认为,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只要农民需要的,对改善农民的生存状况有用的组织,都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1.
春秋政治家管仲是一个思想颇为复杂的历史人物。他对内实施改革,废除了一些传统礼治,却又“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从之”;他对外尊王攘夷,积极开展德礼外交,却又“诈邦,袭莒,并国三十五”。守礼与悖礼、礼治与法治构成了管仲亦儒亦法的思想特征。后人对其褒贬不一的评论实源于此。  相似文献   

12.
赵晓霞 《海外英语》2014,(10):273-274
In this new century,China is being engaged in many affairs with western countries.In order to make our country become more and more developed,Chinese people have been learning from western countries,including their culture,their economy,their education,their life style,and so on.Rite is one of these important aspects.Because of different culture,there are a lot of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rites and Chinese rites.This paper is written to illustrate it from one aspect: communication language rite.Literature review: Many scholars have written many books and articles to discuss it.They had a brief review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western rites and Chinese rites,and they did some comparison.Through these comparisons,they suggest that people should absorb advantages of Chinese rites and western rites and abandon their disadvantages.  相似文献   

13.
赵晓霞 《海外英语》2014,(9):224+229
In recent days,with more and more frequent exchanges and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their different culture,including different rites is involved in each other.Some people think that western things are definitely much better than Chinese things,so they imitate them from every aspect.It is not good for them to do so because some western things fit for westerners more than for Chinese people.This paper endeavors to illustrate that Chinese people should properly absorb western culture through briefly introducing food and cloth culture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4.
清代地方官学是各地标志性的官方建筑之一,儒家政治原则中教化思想的物化象征,是举行释奠、乡饮酒礼等礼仪的重要场所.清政府对各种礼的规定具体而详尽,图通过在地方官学中举行各种礼仪行礼乐教化之实,各地并无足够的财力依制举行,致制度上规定的礼仪无法在实践中确实执行.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瑶族是一个不断迁移的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然而,这个民族却依靠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度戒",在民族历史进程中没有因为不断迁居而解体,反而保持了自身鲜明的民族特色,维系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从云南蓝靛瑶"度戒"仪式入手,透过仪式的象征秩序和象征意义,能够揭示出仪式与少数民族集体记忆建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纵观儒家思想史,对维系社会秩序的"礼"的合理性的论证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儒家思想家在看到"礼"的规范作用的同时,又看到了"礼"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束缚。为缓解"礼"与"人性"的这种对立与紧张,他们从理论上做了种种论证。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著名的教育家。为了将其弟子培养成为"不器"君子,孔子创立了一套独特的教学理论。其教学内容以"六艺"为主,而礼乐为"六艺"之首,由此可见其对乐教的重视。《论语》、《礼记》中还有很多论及乐教的文字,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与音乐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8.
廖先 《中国德育》2007,2(1):18-21
人生礼仪是一种特殊的民俗事象,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人生礼仪具有价值引导和促进道德主体自主建构的德育功能。在开展人生礼仪活动时,有必要采取多样的形式,同时注重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孔子孝文化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孔子的孝义放在其仁学思想的背景中考察,才能得出符合孔子本意的结论:"孝"是"仁"情之端,是行"礼"之始,而"仁"是"孝"行之果。"孝"既是人们道德情感的本源,又贯穿于人们道德情感发展的过程,影响人们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追溯了焦作地区丧葬礼仪用乐中《棒棒台》曲牌的名称来源,论述了该曲牌在本地区的流行、派生及其在丧葬礼仪中的应用范围、应用程序和应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