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明月”为主题,选编了两首古诗、一篇散文和一篇记叙文。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文体描述月亮,介绍月亮。《古诗两首》借月抒情,寄托了诗人对明月的赞美;散文《月迹》是作家对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回忆,充满了童真童趣;《飞向月球》真实地再现了1969年首次登月的过程。所有的文字都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向往美好的事物。“语文天地”通过做摘录笔记、填写成语、自读古代诗人明月寄情的诗句、品味近代文学大家的写月名篇等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看月亮,说月亮,写月亮”的系列教学活动,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月亮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自《诗经》始历史上不少诗人便与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曹操“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的思贤衷肠;王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飘逸情怀;苏轼“明月儿时有,把酒问清天”的放旷胸襟;李清照“雁子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闲愁……无处不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月亮意象负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流淌在墨客骚人广阔的心灵空间。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大体蕴涵如下情感。[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许军 《小学语文》2012,(11):58-61
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象,它也给小学语文教材带来了许多意味。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的稚趣,也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的忧伤,还有清寒,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中国文人对月亮情有独钟,他们以款款深情和精妙神思,赋予了月亮丰富的变幻和内涵。  相似文献   

4.
某校举行新课改公开课研讨活动,一教师以“月亮”为专题进行探究式教学。看得出,教师精心设计,学生有备而上。课堂上学生手拿软盘纷纷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我搜集了月亮的别称,有婵娟、玉兔、广寒宫……”“我探究了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古代写月的诗歌是很多的,我从网上下载了几十首,有《静夜思》《明月几时有》等”几个认真灵活的学生娴熟地操作着鼠标,  相似文献   

5.
近期,有幸拜读了辽宁凤城市东方红小学王坤老师的《我对“明月”的理解》(发表于《小学教学研究》2000年第8期)这篇文章。王坤老师认为《静夜思》此诗第一句中的“明月”的“明”是动词,作“闪耀”或“映射”讲。与“月”不是构成偏正关系而是和“月光”构成动宾关系,从而确定全诗的节奏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于王老师的这番独特的见解,笔者颇有异议。  相似文献   

6.
王宇虹 《阅读与鉴赏》2006,(10):21-22,28
翻开古典诗词,几乎处处都闪烁着月亮的清辉。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春江花月夜》一诗围绕月亮创造了内涵丰富的审美意象,构成了月亮不尽的审美世界。明月升起,皓月当空,万物澄碧,引起青春初醒的诗人对天发问之豪情,比照古今,视接千载;月夜光华,弥漫着难以言传的相思离愁,也激起有情人之间浪漫的想象,乘着月亮到达彼此,聊慰相思之苦;月落西斜,江树摇曳,无尽的孤独落寞尽在今夜不语的月光中。种种月亮意象,分别联…  相似文献   

7.
月亮遐思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将月亮比作自己亲密无间的好友,向它诉说心中的一切.体现出孤独、清高、狂放不羁的情怀。  相似文献   

8.
刘应庭 《江苏教育》2007,(22):26-27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流淌着一条河.一条月亮之河。在“风花雪月、山水云雨”的大自然景观中.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咏月名章。仅以苏教版小语高年级教材而言.以月亮为主题或以月亮为衬托的文章就选择了近10篇。例如《月亮和云彩》、《嫦娥奔月》、《二泉映月》、《月光启蒙》、《望月》等。在教学时.教师可“顺学巧导”,开展一次以“月亮”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相似文献   

9.
日为太阳,月为太阴。在卷帙浩繁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吟咏太阳的不多,而咏月亮的却俯拾皆是。古往今来的骚人墨客,总是喜欢把自己内心那缠绵悱恻的情愫倾诉给那月光。苏轼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只要拥有了清风与明月便已足矣,余者皆可不必放在心头。这些足以说明他们对月亮的“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0.
刘春花 《广西教育》2013,(45):56-56,64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散文,主要写“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全文以“望月”为聚焦点,虽形散而神聚。  相似文献   

11.
王丽辉 《现代语文》2006,(12):107-108
据悉,西安一读在某报刊登的优秀高考作中发现,有一篇抄袭作《豆角月亮》得了满分。这篇作在整体构思与情节上都与《故事会》中的《弯弯的月亮》一相同,社会各界对“抄袭作高考得满分”争相发表看法。资深教育家、北京大学中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说:“我们不能脱离现实,但更不应放弃理想。”为了不赋予特定的感情色彩,我想借用一个英语单词,把这种“抄袭作”称为“copy作”。  相似文献   

12.
月下听曲     
天上一轮明月,被丝缕浮云围绕着,纠缠不体。 物是人非·《天空之城》 月亮总是让人想起过去,也总能勾起人的回忆。当弥漫着淡淡忧伤的《天空之城》主题曲响起时,思绪便如决堤的洪水,一下涌入了脑海。  相似文献   

13.
在王尔德的剧作《莎乐美》中,月亮这一意象频繁出现。面对夜空中的同一轮明月,剧中诸多人物对此做出了决然不同的评论。本文选取并分析了对月亮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评论,以探寻月亮这一意象在该剧中丰富的象征意蕴,并指出其在刻画人物性格以及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楞严经》云:“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手指与月亮差异之大,似乎人人可知。但佛毕竟大彻大悟,洞察与了解世俗的肤浅、浮躁,指出了世俗的可能谬误。  相似文献   

15.
[单元说明]本单元“以明月”为主题,选编了两首古诗、一篇散文和一篇记叙文。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文体描述月亮,介绍月亮。《古诗两首》借月抒情,寄托了诗人对明月的赞美;散文《月迹》是作家对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回忆,充满了童真童趣《;飞向月球》真实地再现了1969年首次登月的过程。所有的文字都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向往美好的事物“。语文天地”通过做摘录笔记、填写成语、自读古代诗人明月寄情的诗句、品味近代文学大家的写月名篇等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看月亮,说月亮,写月亮”的系列教…  相似文献   

16.
最早提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这一问题的是明代的李攀龙。李攀龙为“后七子”领袖,编有《唐诗选》。在《唐诗选》中,李攀龙推王昌龄《出塞》压卷,称为“唐绝第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同为“后七子”领袖的王世贞赞同李攀龙之说。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于鳞(李攀龙)言唐人绝句当以此压卷,余始不  相似文献   

17.
《初中生学习》2009,(10):40-40
中国人对月,自古就有一种莫名的情愫。月圆是歌,月缺是诗。许多大文豪都喜欢写月,用月来寄托自己的情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李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苏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相似文献   

18.
傅业 《惠州学院学报》2002,22(5):112-112
在《儿童看图读古诗》中 ,李白的《静夜思》诗配的图画是 :一位青年男子披衣坐在床上 ,凝望着窗外 ,明月如镜。图下写着这么一段文字说明 :“这是一首脍灸人口的游子思乡名诗。静静的夜晚 ,床前被明月的光辉照得一片清白 ,几乎使人以为是地上铺了一层霜 ,仰头看看明月 ,不由得低头深深怀念遥远的家乡。”对这一解释 ,我产生了怀疑。思乡的人一定要坐在床上或者躺在床上吗 ?他不可以在室外、在河边、在山岗上望着明月思乡吗 ?哦 ,不可以 ,有个“床”字在限制着他 !“床”是什么 ?床是供人睡卧的家具 ,这是一岁小孩就知道的定义。它既可以让人…  相似文献   

19.
谢朝春 《语文知识》2005,(12):31-32
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册第24课是苏轼的名篇《赤壁赋》,文中有一描写月亮的名句:“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对于“斗牛”,教材是这样注释的:“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这个注释虽然语焉不详,但本身并没  相似文献   

20.
吴耐 《吉林教育》2008,(3):128-128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师用书》中第29课《古代诗词五首》中,教材编著者将辛弃疾(《西江月》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句译为“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一见到光,惊飞不定;半夜还有鸣蝉,起了阵阵清风。”在下面的注解中,“别枝”被注为“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