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伯纳的剧作<卖花女>以奥维德的匹格马利翁的神话故事为原型,同时又为它增添了新的内涵.从作品本身和人物分析来看,息金斯是匹格马利翁式的窒息生命活力的精灵的象征,而伊莉莎却正好是这种精神的反面.剧本展现了卖花女自我认识和心灵发展的心路历程,为古典传统赋予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卖花女》是萧伯纳发表于1912年的剧作,其艺术魅力经久不衰,每个时代的人对之都有不同的解读。本文主要从社会批评的角度,阐释了萧伯纳对当时各阶层人的态度,并对作者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美国哲学家H. P.格赖斯的意义推导模式,对萧伯纳《卖花女》剧本的潜台词和诸多语言文化现象进行会话含意推导分析,特别是对它的非字面信息的推导,进而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卖花女》剧本中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潜台词的蕴涵意义等。  相似文献   

4.
萧伯纳戏剧《卖花女》中伊莉莎接受了语言学教授的语言试验,想通过改变语言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可是,改变后的伊莉莎却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本文试图从哲学角度分析伊莉莎从本体论自我到认识论自我的转变过程,以此深挖主题.  相似文献   

5.
丘吉尔反讥萧伯纳有一次萧伯纳派人送两张戏票给丘吉尔,并附上短笺说:“亲爱的温斯顿爵士,奉上戏票两张,希望阁下能带一位朋友前来观看拙作《卖花女》的首场演出,假如阁下这样的人也会有朋友的话。”萧伯纳的幽默以尖刻著称,所以他这样奚落丘吉尔并不为过。丘吉尔看了短笺当然不肯示弱,他马上也写了一张回条加以还击:“亲爱的萧伯纳先生,蒙赐戏票两张,谢谢。我和我的朋友因有约在先,不便分身前来观赏《卖花女》的首场演出,但是我们一定会赶来观赏第二场的演出,假如你的戏也会有第二场的话。”海明威与地产商人海明威迁居古巴哈瓦那以后,过着…  相似文献   

6.
萧伯纳是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其戏剧最突出的特点是紧密结合现实政治斗争,敢于触及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问题,把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暴露在公众面前。在艺术手法上,他善于通过人物对话和思想感情交锋来表现性格冲突和主题思想。在其著名喜剧《卖花女》中,这些特点亦得到充分体现。本文从文体学角度分析《卖花女》,从语音、词汇、句法和修辞等方面对剧中人物对白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徐海艳 《海外英语》2014,(5):257-259
社会语言学至20世纪60年代问世以后,到目前已经成为了社会语言学一个最主要的研究对象。借助拉波夫(William Labov)等人的变异理论来分析英国现代杰出剧作家萧伯纳的戏剧《卖花女》并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卖花女的语言特征来加深对语言与社会,地域的关系,以期打破人们对《卖花女》的常规解读。  相似文献   

8.
萧伯纳的剧作《卖花女》以奥维德的匹格马利翁的神话故事为原型,同时又为它增添了新的内涵。从作品本身和人物分析来看,息金斯是匹格马利翁式的窒息生命活力的精灵的象征,而伊莉莎却正好是这种精神的反面。剧本展现了卖花女自我认识和心灵发展的心路历程,为古典传统赋予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萧伯纳以《变形记》卷十中神话主人公(Pygmalion)的名字为其剧作《卖花女》命名,将神话中复活的雕塑与剧作中改头换面的卖花女联系起来,赋予了剧作幽远的文化内涵,同时其不同于原神话的创新又展现了作者对女性自我塑造进行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张春燕 《文教资料》2014,(16):32-33
萧伯纳通过卖花女伊莉莎的蜕变,揭露了个人在文化积累上的不平等决定了社会权利和文化资源的不平衡分布。布尔迪厄从文化社会学角度,探究了语言和资本、权力的隐秘关系。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交往、实践的社会空间:文化同样是支配的源头。  相似文献   

11.
萧伯纳的戏剧《卖花女》讲述了卖花女伊莉莎意图通过语音矫正和文法学习成为上层社会优雅小姐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伊莉莎在人生重大变化过程中所经历的人际困境和自我身份的迷失。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为基础,通过主人公伊莉莎做出身份选择的伦理环境,探讨伊莉莎改变自我的动机以及此后所面临的伦理身份困惑,揭示导致其伦理困境的根本原因。萧伯纳通过讲述伊莉莎的故事,集中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个体阶级身份与伦理诉求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并对该社会中个体寻求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寄予关注,从而传递出深刻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12.
合作原则为新法语用学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戏剧话语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的理论为依据,对萧伯纳《卖花女》的两个片段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特殊会话含意的推理,从语用学的角度,加深对剧本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人物性格、戏剧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萧伯纳作为英国20世纪重要的现实主义剧作家之一,因对社会生活的深切关注而闻名于世。萧伯纳习惯于使用独特的"创造进化论"理念创作批判现实的作品,使剧作达到了哲学的理性高度。在剧作《卖花女》中,"创造进化论"主要体现在作品的男女平等思想和女主人公伊莉莎对人生意义的找寻。最终伊莉莎在"生命力"的驱动下,实现了人生的完整。  相似文献   

14.
名人萧伯纳     
《招生考试通讯》2009,(9):47-47
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一生共完成了51个剧本,其喜剧作品《卖花女》因被改编为音乐剧和卖座电影《窈窕淑女》而家喻户晓。他不仅被喻为“20世纪的莫里哀”。而且于192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一时风光无限。  相似文献   

15.
妙语圆桌     
马克·吐温在美国的密苏苏里州办报时,有一次,一位读者在他的报纸中发现了一只蜘蛛,便写信询问马克·吐温,看是吉兆还是凶兆。马克·吐温回信道:“亲爱的先生,您在报纸里发现一只蜘蛛,这既不是吉兆,也不是凶兆。这只蜘蛛只不过是想在报纸上看看哪家商人未作广告,好到他家里去结网,过安静日子罢了。”萧伯纳与丘吉尔有一次萧伯纳派人送两张戏票给丘吉尔,并附上短笺说:“亲爱的温斯顿爵士,奉上戏票两张,希望阁下能带一位朋友前来观看拙作《卖花女》的首场演出,假如阁下这样的人也会有朋友的话。”萧伯纳的幽默以尖刻著称,所以这样奚落丘吉尔并…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于1931年首译出版了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的重要作品《卖花女》(Pygmalion),并于1943年修订再版,此后多次重印发行。通过对比前后两个译本,我们发现了大量的改译现象:林语堂通过语词的直白化、措辞的口语化与语句的动态化使译文进一步还原了人物形象;通过语词的现代化、措辞的简化与语句的去直译化使译文更加紧跟时代步伐;通过语词内涵的显化、措辞的规范化与语句的复直译化使译文更加体现读者意识。这些改译使得全书更具生动性、通俗性和可读性。同时,本文也对《卖花女》自我改译效果与其背后的翻译观进行探究,对修订本中的欠妥之处提出了修改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平等的力量     
人无高低贵贱之分,追求平等是人与生俱来的内在精神要求.   读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和一个小姑娘在一起玩了很久.分别时,萧伯纳对她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著名的萧伯纳."……  相似文献   

18.
唐书哲 《新高考》2014,(1):36-40
【导读】《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英国戏剧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最受欢迎的剧作之一。该剧讲述了一个语言改变命运的故事:伦敦街头一位未受过教育、操伦敦方言的下层卖花女伊莉莎·杜利特尔(Eliza Doolittle)经过语音学家希金斯(Higgins)的训练,变成了一位举止典雅、语音纯正的淑女,后来,伊莉莎不满希金斯的专横跋扈,离开他去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幸福。该剧被改编成音乐剧《窈窕淑女》(My Fair Lady)并获得奥斯卡大奖。选文摘自剧本第三幕,写伊莉莎出席外国大使夫人的茶会,被人认为是一位公主,就连语言学家Nepommuck也坚信不疑。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7,(39):37-38
《卖花女》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的经典作品,这部戏剧作品曾在1938年就被翻拍成黑白电影,并先后的被改编成歌剧、音乐剧等形式表现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本篇以1956年奥黛丽赫本主演的这一版本的电影为切入点,不涉及这部经典戏剧本身的文学赏析,只是对剧中的英语方言这一剧情的元素进行分析,并探索英语方言的社会意义,和世界上大多数的语言一样,英语也是存在方言的,无论是英国、美国、澳大利亚还是其他的英语国家,在发音拼写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地域差异,并简单分析方言的产生与变化,帮助英语学习者加深对英语的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乔治·萧伯纳是二十世纪前半叶英国伟大的戏剧家,他一生创作了五十多个剧本.《圣女贞德》是萧伯纳难得的普获赞誉的剧本,并于192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萧伯纳极富才华的剧本,也是他成就最高的剧本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