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与符号     
康丹 《华章》2013,(27)
文化是人类群体共同创造的产物,不同的群体因包含不同的思想、意识、情感、心理等因素而产生不同的文化类型。因此,文化也可以说是人类的“类生活”的活动的产物。文化的“类”是依赖符号而表现的。文化是人类共同体在实践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以“类”为特征,以符号的形式表现的关于对象世界的知识体系。虽然文化依赖于人类共同体的生活与实践,但仍然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符号作为文化表达的载体和传播传承的工具是人为设置的结果,随着文化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扩充,符号的出现使得文化具有隐形和显性两种存在形态并且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2.
叶华 《鸡西大学学报》2008,8(6):137-138
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于有着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就形成了不同特质的文化。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比较中,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将两种文化加以比较而得出不同的结论。试从中土佛教和基督教的比较角度来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语文,即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人类形成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英语和汉语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地域下产生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因此其差别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语形、语义和语法等方面,而语言文字的差别必然会具有不同的文化效应。  相似文献   

4.
西方文化中长期以来存在着德里达所谓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特征。西方文化思想最早能够追溯到“古希腊美学思想”这一源头,而在古希腊思想的早期阶段,其文化基质中带有较多“秘索思”(Mythos)的成分。“秘索思”是受到原始人类“诗性智慧”思维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大自然进行想象与“附魅”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具有虚构性与想象性的特点。而伴随着人类理性意识的觉醒,西方思想文化的演进过程中出现了“逻各斯”(Logos)的认识方式,对“秘索思”思维模式造成了冲击。然而,纵观古希腊早期美学思想诞生以来以及整个西方思想文化世界,可以发现“秘索思”和“逻各斯”的思维模式始终存在,并彼此相互对立互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哲学是把握在思想中的历史,因而也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在不同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一方面反映和集中了各自国家和民族发展之精神生活的特点和精华,另一方面又蕴含着对人类共同发展之历史命运的思考和智慧。现代化在世界历史过程中的展开和延伸,突显了人类向何处去的问题,使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护显得更为重要。与时俱进地丰富发展而不是僵化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继承创新而不是复制粘贴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智慧;借鉴参考而不是套用移植西方的理性精神,在不同文明的对话中综合创新哲学思想,在哲学思想的综合创新中开展文明的对话,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要求,也是中国当代哲学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在长期探讨宇宙、人生过程中形成的两大文化现象,即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亦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两者既有区别又密不可分,是文化思想中不可偏离的两个层面,正确理解其内涵并把握好两者的关系,对于当前的思想教育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7.
类和动物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它们自然而然地反映在语言中,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会用不同的事务表达相同的意义.英语和汉语也不例外.本文将就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关对动物词语的喻意加以对比以及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这些动物词语所引起人们的相同或不同的联想.  相似文献   

8.
中西政治文化是两大不同的政治文化体系 ,它们对政治秩序的理解有极大的差异。以儒家政治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形成了以德治为基础的政治秩序思想 ,西方政治文化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法治为基础的政治秩序思想。本文从地理环境、思想渊源、对政治生活的理解、构建秩序的观念和方式等五个方面对中西政治秩序思想进行了比较 ,试图揭示德治秩序与法治秩序的深刻差异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文学一直存在着误解,认为文学就是风花雪月。其实,文学是人学,是生活的一面镜子,表现的内容涉及最为基本的社会价值关系。文学作为一种特定的语言符号,是特定时代的文化载体,是人类文明符号的象征。文学可以体现一定的社会变迁,它以一种艺术方式承载着人类文化的生存状态和人类价值,不同时期文学特点可以体现不同时代文化和社会特征。因此,文学作品是我们社会的必然产物,任何一种文学流派的产生都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基础,随着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同时又能动的反映时代的变迁。本文以美国的自然主义文学为例,阐释了文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概念运用的分析比较,我们发现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具有其普遍性和共性。但是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还是语言,英汉两种语言作为不同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人们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同的文化模式。由于两种思维和文化模式的不同,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一些差异。在此,我们将对由于生活环境、生活经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不同所导致的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存在的这些差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家庭对公民政治文化影响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一般说来,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思想意识、观念的积淀。本文拟从狭义的角度来探讨。文化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文化是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所形成的各种政治思想、理论、信仰和价值判断等的总积淀,它规定着人们政治行为所发生的背景和趋势。政治文化主  相似文献   

12.
王海平 《中学教育》2013,(6):12-17,78
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性思想从自组织的演化过程阐释了自主的特征,即物理自组织的自发、生物自组织的自为、人类自组织的自觉,并依托自组织的演进过程揭示出自主的超越特性。根据学习生活的特殊性,学生自主包涵两个层面,其一是利用文化对自然环境及自身生物性的超越,即形成改造自然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其二是对文化自身的超越,即形成根据内发的敏感性建构学习生活中文化的状态。与促进学生文化自主相比,教育在促进学生实现超越自然和生物性的自主中发挥了更为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西政治文化是两大不同的政治文化体系,它们对政治秩序的理解有极大的差异。以家政治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形成了以德治为基础的政治秩序思想,西方政治文化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法治为基础的政治秩序思想。本文从地理环境、思想渊源、对政治生活的理解、构建秩序的观念和方式等五个方面对中西政治秩序思想进行了比较,试图揭示德治秩序与法治秩序的深刻差异。  相似文献   

14.
习语是人们在劳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长期社会实践的总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习语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地域环境、饮食文化、宗教信仰、历史事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理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最密切相关,中英两国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对汉英习语的形成影响很大。本文探讨了汉英习语中受地域环境影响的部分,旨在帮助学习者更深层地理解英汉两种不同语言及其文化,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5.
吴小梅 《文教资料》2009,(19):76-77
习语是各民族语言经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语言精华.习语的形成与使用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思维认知过程,和人类自己的经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从认知体验视角分析中日两国固有的形式不同的习语,指出中日民族体验不同的地理环境、生存条件、历史文化及价值观念是形成意似而形异的习语的主要原因,这些习语的产生与使用体现了中日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本文纵向地考察了春秋时期齐鲁两国的文化流变。春秋前期,齐国管仲在原有耻光而大之,形成了齐法学说;鲁国出现了臧文仲与柳下惠两种不同的文化倾向。春秋后期,孔子是柳下惠而非臧文仲,杀少正卯,齐国以法家为主要特色的思想文化至晏婴重礼而淡化法,齐文化趋向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学生的道德需要与其他心理现象一样,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不是独立的反映形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个性积极性的内部动力状态。这种需要按其分类中的起源标准,是属于人类特有的文化需要,它因人的文化素养、兴趣、理想、信念以及世界观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水平。 道德需要是形成学生道德品质的内在依据。学生在学校生活情境中,能否形成某种性质的道德品质,都与他们所具有的道德需要状况密切相关。 近年来,在我国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里,对品德心理结构的心理成分,有几种不同说法。笔者认为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基本心理成分构成。学生品德的形成,首先是来自社会生活向学生提出的道德教育要求,由于这种要求施加在具有道德需要的学生个体上,如果它被学生所接受,便转化为主观方面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及道德行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而文化,按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家们的定义,是人类的一种生活状态,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总和,它包含了人类群体所拥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经济政治体制,生活方式等等。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看,文化包含了语言,某种语言都是某种文化的反映。语言系统往往反映着文化的主题,而文化又通过语言向它的成员传达其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从而  相似文献   

19.
观念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某个群体或民族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对自身和自然界的一种思维“定势”。观念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更新,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从人类文化的发展史可以看出,观念几乎是随着人类语言的形成而产生,观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培育出堂吉诃德和狂人两种不同的人格类型和行为方式。“在风车中看见巨人”,堂吉诃德的夸大妄想与信仰的彻底性,是植根于宗教传统和骑士精神的西班牙民族气质的极端表现。“在巨人中看见风车”,狂人对五千年历史的冷峻否定,体现的则是怀疑的彻底性原则。鲁迅精神结构中的怀疑与否定精神,是从中国传统文化源流中汲取的养分。他深刻剖析中国文化传统,认为在中国的土壤中难以产生真正的堂吉诃德精神,而创造了人格极度萎缩的内倾型艺术典型。堂吉诃德的狂妄信仰与狂人怀疑否定的情感窒息,是两种文化赖以旋动的中轴的两极,由此而衍生出的思想与意志的分裂,体现了人类生活悲剧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