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把《生命的壮歌》编入学生的阅读文本中,其意图是要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从小就铺下一个生命亮丽的精神底色。教学《生命的壮歌〉时,教师就应该多一份思考和掂量。既要遵循教材的编排体系,科学、有序地开展生命教育;又要关注学生个体存在的价值、情感体验和理解偏差,和学生一起以理智与激情穿越“生命的壮歌”。  相似文献   

2.
孙建锋 《湖南教育》2005,(22):36-38
【教学实录】师:“敬畏生命,是智慧的开始”。生命,是独一无二的奇迹。它的意愿是生存,是好好地活。当灭顶之灾袭来的时候,生命进发的智慧,值得我们敬畏。让我们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朗读课文——《生命的壮歌》。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第八册《生命的壮歌》一课是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个小故事组合而成。“生命桥”主要讲了一群羚羊被狩猎队追赶到悬崖边,老羚羊牺牲自己生命,而使年轻的羚羊越过悬崖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生命桥》是苏教版第八册《生命的壮歌》中第二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作者用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老羚羊在生死关头,毅然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帮助年轻羚羊飞跃悬崖求生的壮举。字里行间流  相似文献   

5.
《生命桥》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第17课《生命的壮歌》一文中的第二个动物逃生故事。作者以朴实、苍凉的笔调勾画出了一幅"生命的桥梁"图,从而真实地再现了羚羊顽强的品格和群体的精神:面对着强大的敌人,它们谁也不愿独自逃生,宁可同归于尽,最终在一只老羚羊的带领下,纷纷用死亡架起一座座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区区弱者,巍巍品格,在生与死的抉择上,在种族存亡的紧要关头,羚羊们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无疑是生命品质的崇高体现。  相似文献   

6.
孙建锋 《辽宁教育》2005,(11):48-50
教学实录 师:《圣经》上说:“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始。”在我看来:“敬畏生命,是智慧的开始。”生命,是独一无二的奇迹。它的意愿是生存,是好好地活。当灭顶之灾袭来的时候,生命进发的智慧,值得我们敬畏。让我们怀着一课敬畏的心朗读课文——《生命的壮歌》。  相似文献   

7.
[教学实录]师:《圣经》上说:“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始.”在我看来:“敬畏生命,是智慧的开始.”生命,是独一无二的奇迹.它的意愿是生存,是好好地活.当灭顶之灾袭来的时候,生命进发的智慧,值得我们敬畏.让我们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朗读课——《生命的壮歌》.  相似文献   

8.
一、在认知冲突中引发阅读期待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生齐读课题《生命的壮歌》)  相似文献   

9.
《生命的壮歌》是一篇讴歌生命的文章。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则故事再现了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讴歌了动物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抒写了一曲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生命壮歌。  相似文献   

10.
一、在教材解读中叩问生命的内涵 《生命生命》一文,作者主要是借用三个故事来书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相似文献   

11.
生命礼赞     
在《生命 生命》这一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问学生:“在你的眼中,生命是什么呢?”没想到,这些平时只爱玩玩具、看漫画,不屑与书本交朋友的孩子竞一个个变成了诗人和哲人。  相似文献   

12.
沈从的小说解析了生命的自损形态、自足形态和自强形态。从二类生命形态的表现来看,作家理想的生命原型不在《边城》、《三三》等湘西小说中,而在《生存》、《黑夜》、《如蕤》、《过岭》等小说中,这些小说的主人公,体现了作家对生命美的人,是其理想的生命原型。  相似文献   

13.
方东美的生命本体论是在融摄西方生命哲学、会通中国哲学《周易》和《中庸》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早年融摄西方的过程中,他在吸收柏格森、尼采等人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生命哲学的取向,但也造成了理性与非理性、情与理的矛盾冲突。转入中国哲学研究之后,在《周易》和《中庸》的“生生之德”与价值理论的启发下,他修正了早期的矛盾观念,确立了“普遍生命”这一最高概念,并为普遍生命规定了生之理、爱之理、化育之理、原始统会之理、中和之理、旁通之理六大构成要义,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具有机体主义特征的生命本体论思想。  相似文献   

14.
“生命的壮歌”的中心词是“壮歌”,“壮”含有壮烈的意思,可见,课文唱响的是一首壮烈的生命之歌。在这一总标题下还有两个有着内在紧密联系的故事,即“蚁国英雄”和“生命桥”。  相似文献   

15.
《生命生命》是义务教育百校实验教材第八册中的一篇短小精湛、富含生命哲理的散文。本文作者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通过生活中的三个小事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阐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坎坷的人生经历,引发了史铁生对生与死的深层思考:明了死是一个无需寻求而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应珍视生之“过程”。从个人的苦难中审视并发现整个人类生命存在的状态是与生俱存的永恒困境,并试图指出人类走出困境的救赎之路一从绝对独立自由的精神上实现超越,由敬畏生命而谱写出一曲人类不屈的生命壮歌。  相似文献   

17.
熊倩 《考试周刊》2012,(55):39-40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因而须对中学生加强生命教育。当下新课标的推行更使得生命教育成为必然。袁卫星老师致力于唤醒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研究,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意一种生命意识的唤醒。作者以他的《一碗阳春面》、《就是那一支蟋蟀》、“亲近诗歌”、“善待生命”的课堂实录为例来分析其生命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8.
《江格尔》以生命美学观点的艺术内容和生活内容传承了蒙古族对人类生存的讴歌,艺术地再现了人类生命存在才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源。对人类全部生命———三重生命———肉体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礼赞构成了《江格尔》的美学基本思想;歌颂英雄,宣扬英雄主义,构成了《江格尔》的美学追求;创造北宝木巴地方,构建了满足人的生命与自然"合一"的美好境界。  相似文献   

19.
生命壮歌──记为抢救落水学生英勇献身的教师李凤英《新晚报》记者周莲湘,迟群力编者按;让我们怀着崇敬和沉痛的心情,读一读《生命壮歌》吧。李凤英老师悲壮地去了。党和人民没有忘记她:1995年2月7日,哈尔滨评选勇敢市民活动组委会作出决定,授予李凤英勇敢市...  相似文献   

20.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