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将提出一种把女性形象的人文精神放在广泛的社会和文化的联系中来进行由“潜在”到“实在”的过程考察的“伽利略”式审视方式。这种方式把文化人格确定为研究的透视点,建立起女性的文化人格发展转化的基本构架,并把人物个性、社会境遇和文化价值取向有机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2.
<正>在确定质性研究取向的基础上,古巴、林肯提出了以"共同建构"为特征的新一代评价思想。他们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因此,评价应坚持"价值多元"信念,即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控制过程,学生也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是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建构主义模式强调了共同价值特  相似文献   

3.
文化价值取向作为主体在文化层面的一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引导、规范和建构的作用。对职业教育文化价值取向的研究,应该在立足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两者的辩证关系。后现代主义在批判中心、强调差异、提倡自由与平等的发展理念上,为职业教育文化价值取向的内涵转换提供了合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建构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语文新课程已不是作为技术性语言训练的工具而是作为文化主体而存在,它承担的是文化建构的使命。这就要求语文新课程以文化主体的自觉性建构一种生命形态的、过程性的、富有超越品质的文化运行模式,树立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建构观,即建构语文新课程的生命形态--一种价值取向观;建构语文新课程的过程模式--一种文化过程观;建构语文新课程的超越品质--一种文化反思观。  相似文献   

5.
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一直为教育评价研究者所关注。反思有关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研究,发现其呈现出一种不断深化的态势而同时又不够完善。本文认为,生存论对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建构具有存在论意义,从生存论视阈出发,教育评价应该以促进主体、主体间、主客体间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作为文化主体而存在,它承担的是文化建构的使命.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文化主体的自觉性建构一种生命形态的、过程性的、富有超越品质的文化模式.树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建构观.即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生命形态--一种价值取向观;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过程模式--一种文化过程观;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超越品质--一种文化反思观.  相似文献   

7.
马力 《教学与管理》2009,(7):114-115
价值可泛指事物的“用途、重要意义或积极作用”。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一种表现,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应关系。我国著名学者王玉棵在《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一书中从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从客体对主体的作用下来界定价值,指出“客体对主体的效应,就是价值。”关于“取向”,在日常表达中,一般认为是对于某种事物的选择标准或路径,类似于“取道”。我国学者黄凯锋在其《价值论及其部类研究》中指出,价值取向是价值主体在进行价值活动时指向价值目标的活动过程,反映出主体价值观念的总体趋向。  相似文献   

8.
课程与文化是一种天然的实然性、关系性的存在。课程与文化之间关系的逻辑理路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双向性建构的关系。这种双向建构关系的价值取向体现在课程与文化价值取向的契合点是"以人为本";课程与文化价值取向的整合点是生成人;课程与文化价值取向的创新点是发展人。  相似文献   

9.
价值理论中的“主观性”倾向已经被哲学界普遍否弃 ,但如何系统有效地实现这种否弃、消除价值理论中的这一“痼疾” ,则是一个需要仔细思量的学理问题。最近 ,由许斗斗博士独撰的新著《社会的价值批判与建构》对此给予了一定程度的思考和回答。价值理论中的“主观性”主要表现为 :客体的价值性依赖于主体 ,并由主体来确定 ;主体是价值的确定者 ,是客体是否有价值的惟一判断者 ,因而 ,这种“价值”理论显然就是主体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表达和体现 ,即主体“主观性”的表现。这种价值理论的哲学前提是把价值仅仅局限在认识论的领域 ,而且是近代意…  相似文献   

10.
寻找和建构女性主体性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从精神或心理上、文化女性主义放眼于她们理解的人类“历史文化”、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深入无意识层面、“符号文本”派则把主体与语言符号结合起来纷纷提出找寻与建构女性主体性的理论方案。但多数女性主义以自然性征为基点和主张排他主体和占有主体的缺陷,必然使女性主体性建构走向虚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都市女性的性别写作其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取向,在于对女性性别主体意识的积极建构和大力促动。一般而言,女性的性别主体意识主要指在男权文化制约下的各种性别关系中,女性已不甘于传统性别文化派给自己的各种屈辱性别身份,而力图通过性别抗争和文化重建,恢复与男性同等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尊严。都市女性写作对女性性别主体意识的凸显和张扬,昭示了当代新潮女性具有性别革命意义的精神觉醒和思想成长。  相似文献   

12.
文化视野是德育作为伦理文化的自我反观,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德育的时代转型。文化视野中的高职德育必须走向开放,建构现代德育文化。现代德育必须立足于现实,寻求内源性发展与外源性发展,这是建构现代德育的基本纬度。培养主体的职业创新能力、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提高德育实效以寻求主体价值、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的统一是现代德育建构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礼善”文化是以“礼”和“善”为价值取向的文化。这一文化的核心是培养学生遵规守纪、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的思想和行为。“礼善”是宁波市惠贞书院的核心文化,在建设“礼善”文化中,学校建构了清晰的实施框架,并从制度、环境、策略、课程、活动等五个方面明确了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4.
传媒“女性化”趋势是后现代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之一。“女性化”的实质是女性在传媒中被边缘化和私人化,并在男性视域里受到更大的文化贬抑。传媒“女性化”与女性话语权的缺失形成一种悖论关系。传媒作为女性形象的强大塑造者,具有为女性建立新的行为标准的潜力。传媒在塑造女性形象时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主体与文化身份问题是当今文化讨论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他者”作为“文化理论关键词”之一,它是建立在相区分、差异确定的基础之上的,来源于一种“异国情调”的追寻欲望,其产生的基础是时空距离,过程是一个双重建构的过程。它所提供的对话与理解的“和而不同”观念对于比较文学研究、文学史写作、作家作品研究都具有方法论和观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反传统主义大学文化的人文品质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以后,现代中国大学文化中潜在着反传统主义的倾向,并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一种反传统主义大学文化。反传统主义大学文化对于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复杂影响,不仅在于它是一种文化思潮,更重要的是它透过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取向造就并表现为文化主体的人文品质。世纪之交,对这种文化现象作理论上的追究固然重要,但对大学文化的未来发展更具有直接现实意义的是对它的人文品质进行价值评价。新世纪的大学文化需要新的人文品质,新的人文品质的建构需要对反传统主义大学文化的人文品质作出深切的反思。如果把人的发展和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们从社会发展、教育发展、文化发展和学校发展需要出发,提出建构以“成长”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并对其进行校本研究;对“成长”以及课题进行校本界定,并确定其研究价值。设计研究框架,对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线路进行科学设计,提出理论假设。该研究在理论上的创新是:校本教育可定义,学校文化可重塑,践行文化可化人,发展规律可探究。该研究在实践中的建树是:建构“成长理念文化”,践行“成长实践文化”,形成“成长特质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语文书法教育的过程是一种文化过程,在这个文化的过程中它潜移默化地建构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念。它包括培养学生的文化价值理想,建构学生的文化价值标准,引导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和促进学生的文化价值创造。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对中小学语文书法教育建构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功能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9.
埃莱娜·西苏的“身体写作”理论,诞生于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它以反抗和颠覆男权文化秩序为目标,它的目的在于解构以男性为主体而对女性身体的绝对控制,建构一种新的女性思维方式和书写规范。  相似文献   

20.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作风和行为准则的体现,是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建设应把握三个定位即学校定位,确定学校在教育体系中的层面及任务;规律定位,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办事;责任规律,将校长视为责任和前启者,还应形成办学理念。笔者所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中,有一个“治校预期”是:以人为本,依法治校,以德兴校,构建文明、有序、民主、进取,有利于教师、学生发展健康、和谐校园。同时,“学校文化”建设应更注重价值取向。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应该是被学校成员认同和信守的价值理念、行动准则,其他分支文化的价值取向都应该与“学校文化”总的价值取向相一致。“学校文化”总的价值取向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学校办学生存发展的思想主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