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原大学学报》2019,(1):85-90
通过主人公小野的回忆性叙述,石黑一雄的第二部小说《浮世画家》展现了战后日本繁杂多变的社会图景。小说中小野父亲的客厅、从杉村明处购得的豪宅、逍遥地构成了小野生命中的"神圣空间",而战后没落陈旧的豪宅、逍遥地则展现了作者笔下"去神圣化"的空间形式。探讨《浮世画家》中的空间类型有助于揭示小说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2.
《浮世画家》是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创作的一部以日本二战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小说中,作者以陌生化理论与不可靠叙事为主要艺术手法刻画了主人公小野在日本战败前后的生存状态,以此表达作者的一些思考与态度。文章尝试从不可靠的叙述者、对主人公形象的期待发生反转的读者及具有文学良知的作者这三个维度对该部小说进行文本分析。  相似文献   

3.
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的作品带有鲜明的"回忆过去"的风格。他的作品以主人公的回忆为线索,通过充满回忆色彩的语言和富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主题,讲述特定历史时期的日本故事。本文主要以石黑一雄的《浮世画家》为例,通过作品所表现的重要主题,从个人创伤、家庭、社会等方面解读石黑一雄笔下呈现的日本战后社会景观,阐释作者对战争、族裔身份等进行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4.
石黑一雄,英籍日裔作家,布克奖的获得者,被誉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之一。作为石黑一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小说《长日留痕》以日记的形式描绘了主人公史蒂文斯的一生经历,突出强调了史蒂文斯的情感变化。基于时空体理论和空间理论,文章通过对小说中时间和空间的探析,反映了史蒂文斯身份的迷失与复得,并揭示了时间和空间因素对于小说艺术价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石黑一雄的长篇小说?无可慰藉?再现了主人公在一座不知名的中欧小城中梦幻离奇的漫游旅程。 小说中空间意象的建构成为作者推进小说叙事和阐释主题的重要策略。 小说实际上从个体的精神危机展开了对更普遍的群体的精神异化现状的思考。 结合空间叙事理论来分析小说中空间意象背后丰富的隐喻意义以及人与空间互动中的感知体验,可以洞见作者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深刻关怀和担忧。  相似文献   

6.
石黑一雄的作品和阿尔都塞的论文《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有着惊人的契合,他的多部作品都印证着阿尔都塞的洞见。以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为依据,从"合格"的生产力、意识形态的灌输者和被表述的想象关系三个角度分析石黑一雄三部小说中的人物创伤和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7.
邓洁 《考试周刊》2009,(39):35-36
本文主要介绍了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作品《千万别丢下我》,主要从小说中所描写的社会制度和社会阶层人物的角度分析了小说中的乌托邦元素。  相似文献   

8.
新闻一束     
正英国作家石黑一雄获得201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17年10月5日下午1点,瑞典学院将201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英国作家石黑一雄。获奖理由是"石黑一雄的小说,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发掘了隐藏在我们与世界联系的幻觉之下的深渊"。1954年11月8日,石黑一雄生于日本长崎,1960年随家人移居英国,先后毕业于肯特大学和东安格利亚大学,并于1982年获得英国  相似文献   

9.
杨必容 《海外英语》2012,(7):211-212
《浮世画家》是石黑一雄较重要的一部长篇小说,该文拟从三个方面探讨该小说的叙事技巧,即意识流手法的运用,选择性叙事以及叙事中鲜明的对照手法,并从叙事技巧的分析来揭示小说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成了外国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是公认的国际化小说家,其别具一格的无根情结以及特殊的身份、文化立场和写作策略使其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国际化视角。石黑一雄的长篇小说《我辈孤雏》则将这种国际化视角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这部作品也为西方文学作品中的近代中国形象研究提供了一个优秀范本。本文旨在梳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石黑一雄作品《我辈孤雏》的研究,尤其是针对该作品中近代中国形象的研究成果,并分析现有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1.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代表作之一,同时成功入选为20世纪百部最佳英文小说。象征手法的出色运用是小说《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一大艺术特色。文章从毕司沃斯先生、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哈奴曼大宅、黑暗意象几个方面对名著《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象征手法作探讨,指出象征手法的运用营造了作品的气氛,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石黑一雄的作品《远山淡影》《浮世画家》《长日将尽》等都是书写记忆主题,通过记忆衔接过去和现在,记忆不仅叙述了主人公过去的事情也展现了主人公对待过去事实的一些看法和态度,反映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当下的人们应该如何主动去面对过去的记忆。这三部小说主要以战争为背景,作者通过主人公碎片化的回忆,回溯型的叙述结构和身份建构避免了直接面对过去的灾难和痛苦,而是通过回忆反省自身,重新建构身份,适应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长日留痕》中,石黑一雄通过时间的伸缩和倒错、空间的并置以及第一人称视角之不可靠性三个重要的叙事策略构建了小说的伦理主题。小说呈现了英国二战前后新旧伦理价值的激烈交锋。同时,通过对读者伦理取位的调控,石黑一雄表达了其对旧时代压迫性的帝国伦理、贵族绅士政治伦理和根植于前两者的管家职业伦理的批判,以及对新的民主、自由伦理的宣扬。  相似文献   

14.
石黑一雄的代表作《长日留痕》以管家史蒂文斯的回忆展开叙事,形式特别,内涵深刻。通过回忆的选择性和重复性,作家刻画了一个具有伟大心灵、感情深沉而内敛的英国老管家,同时给作品的形式和主题赋予了特殊的美学意蕴,从中折射出作家对于小说艺术美的感知和对于人生选择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到灯塔去》中,作者用象征手法表达了她对人的内心世界的理解与认识,象征意象作为一种叙述方式,积极地反映了小说人物的思想情感,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作品形式中的象征意象、人物及结构的象征意象,揭示伍尔夫在她的代表作《到灯塔去》中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16.
铁凝是当代文坛重要的作家之一,在她的小说中有很多承载着她情感的意象出现,这些意象不是一成不变地,而是有着一定的变化轨迹,这变化的轨迹与铁凝小说的创作是息息相关的。本文主要从铁凝小说的创作过程入手,探析其小说中的意象变化,以便更好地了解铁凝及其作品,以期从意象的角度来研究铁凝的作品成为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7.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拥有双重文化背景,其作品常常或显性地或隐性地表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渗透和融合。文化间性指不同文化的共存和文化间的交流互识。该文从英﹑日文化方面,探讨《长日留痕》在情节和人物塑造方面英﹑日文化的融合,创作风格方面英﹑日文化特征并存的现象。指出该小说是一部具有文化间性的文本,表现了东西方文化间交流互动的复杂性。对小说的文化间性解读将有助于理解石黑一雄是一位具有跨文化视野的"国际作家"。  相似文献   

18.
石黑一雄是擅长书写“创伤”这一主题的作家。文章运用创伤理论,探究英国日裔作家石黑一雄小说人物在“后创伤状态”下寻求存在意义和破除认同困局的艰难历程。在他的创作中,个体将固有的创伤记忆转化为动态的意义建构(分别为“自我关照”、“悦纳他者”和“生活世界的重建”),从而得以达成“新的主体性的形式”,在反省式的重构中获得自我疗愈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克拉拉与太阳》中主人公乔西在权力规训下逐渐还原被遮蔽、被驯服的主体意识并完成自我救赎的过程,探究石黑一雄隐藏在科幻外壳下的人类普遍存在的情感发生机制以及多重情感的具体内涵。石黑一雄透过小说文本重建了爱、希望与信仰等精神维度的人类社会理想模式,从永恒的情感命题中寻觅到人类的独特性所在,反思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权力模式和思维模式,热忱呼吁主体意识的还原。  相似文献   

20.
当代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说创作具有国际化特色。多元文化生活环境、文化保守思维的突破与人类普遍生存经验的关注共同推动其国际化创作风格的生成。通过这一写作范式,石黑一雄审视全球化进程中人类面临的民族文化消解、科技伦理缺失以及文化身份迷思的艰难文化处境。他从民族文化的坚守,科技伦理秩序重构、跨文化对话中的身份建构方面探索文化困境救赎路径。石黑一雄的国际化写作传递了他的文化价值取向,蕴含丰富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