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岳拳”,又名“岳家拳”或“岳家教”。传说,是宋代民族英雄岳飞传授下来的一种虎形拳。“岳拳”的特点是:集虎之威,取虎之式,刚柔相济,攻守兼备。在套路中,有一只虎、下山虎、落地虎、双飞虎、二虎斗、五虎落山等等。在  相似文献   

2.
黄茂烈 《精武》2006,(11):24-25
历来练南枝拳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南枝拳的“四步”和“削竹”这两个套路练得好,基本就很好用。从本期起,我们开始向读者介绍南枝拳的另一个套路——削竹。同四步相同,削竹也分为三段,在这里逐一讲解其主要动作要领和要点。  相似文献   

3.
安在峰 《中华武术》2002,(10):34-35
目前关于十路少林拳(即“少林看家拳”)研究的文章及专著见有发表和出版,这是件大好事。但是,从目前所出版的有关专著和发表的有关文章来看,存在很多不足和错误。比如“少林看家拳”为了迎合少林寺之十三门、十三门卡、十三关卡、十三阵等“13”数,就将原十路少林拳改编成十三路,套路简化了许多,与原套路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虎鹤双形拳是岭南洪拳的著名套路,而它的对练套路更被珍为不传之秘。现在本人将它整理公开,使大家全面理解虎鹤双形拳。图中甲方穿白衣者为本人,乙方穿黑衣者为陈志明。  相似文献   

5.
马形 马形为心意六合拳十大真形之十,其盘练单把有夜马奔槽、野马蹿道、野马蹬腿和野马疾蹄等式。拳经云:“三拳者,攒、裹、践,攒拳者,形侣内;裹拳者,数虎躜;践拳者,马奔连。”  相似文献   

6.
刘文波 《精武》2004,(1):8-9
三体势是形意拳的主要桩法,也是形意拳中各种套路的起势、收势,该拳种的各种技法都是以三体势的各种要求为基础,所以,该桩法既为入门必修,又是高层功夫所需。三体势体现了形意拳的太极、两仪、三节、四梢、五行、六合、七星、八字(及八要)、九数等要领,因此,练三体势也即是练习形意拳的精华。“三体重生则万物生”,三体势又可变化为各种拳式,为各行(形)拳之母。如果说五行拳、十二形拳是形意拳之母拳,那么三体势则是“母拳”之“母”,  相似文献   

7.
宋学玉 《武当》2006,(5):3-6
此拳承于道教老前辈古理涵道长,因创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海州云台山,故以山命拳名。“云台八步金砖”源出“云台七步金莲”, 罡履北斗七星行拳,清早期经与陕鄂道教门内术技融合后定架, 步从八门八形走架,既是“玄灯攒”、“金甲灿”等高级拳路的精华凝炼,又是门内各拳架之身手步形法意的根基与提升。因行拳仅在丈尺之内,以八步外练筋形,内修丹气,简行妙持,故有步步珍如黄金之喻。  相似文献   

8.
拳术,是一种按踢、打、摔、拿、跌等徒手技击特点而编成的武术套路的运动形式,即武术徒手技法套路的总称。古时称谓较多:商周时称“技击”、“手搏”等,秦汉时称“卞”、“弁”等,宋代后称“使拳”、“打套子”、“白打”、“拳法”等。宋代以后,拳术已形成比较成熟的套路。据明代著名战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拳径捷要篇》记载,当时著名拳种有“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还有“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镇、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翻、十二短”,以及吕红八  相似文献   

9.
<正>出拳类拳操为布衣拳五类基础招法之首,也是布衣拳的入门套路。布衣拳谱提出:“出拳类有三招,前腿拳、后腿拳、侧腿拳,以拳面而击,拳形有掼、立、勾四法”。在布衣拳里有“武以出拳霸天下”之说,话中的“出拳”指的就是出拳类拳操,可见出拳类训练在布衣拳中具有重要地位。更多出拳类招法也在摆掌类、运肘类、抖身类和抬腿类拳操中不断被组合运用。出拳类拳操动作名称有:抱拳起势、跪步勾拳、坐步立拳、扑步撩拳、侧步掼拳、上步勾立、退步掼拳、回拳收势。  相似文献   

10.
峨启缠丝拳     
保宗  祁美娟 《武当》2001,(6):34-36
缠丝拳系峨嵋派高桩拳术之一,在四川各地皆有流传。各地的拳路动作差异较大,击法不同,所以各地拳路演练风格殊异。我在1986年习练过传统套路“十二手滥缠丝拳”,这种缠丝以偏、侧、滚、进和退让、柔化为主,防打结合。击打手法主要有巴、拿、抖、造、劈、挂六种。步法讲究:出步似行犁,直踏中宫冲洪门。套路演练时以趋步、擦擦步为主,劲道要求“慢拉架子快打拳,刚猛快脆一瞬间”,“行拳如蚕吐丝,柔软沾连”,“发放如毒箭离弦,法到劲到”。  相似文献   

11.
王书文 《精武》2002,(3):37-37
心意六合拳起源很古,相传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观飞禽走兽相斗之技能,取其精灵、奇巧、勇猛之意,创编此拳,用以训练将士,力求易学、实用,以杀敌致胜为效。心意六合拳讲究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所以后人又称此拳为“岳武穆王拳”。岳飞被害后,此拳被列为忌拳,尔后一直流传于民间。直到明末清初,由山西浦州均村姬龙峰发掘继承,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2.
王书文 《精武》2003,(2):37-37
心意六合拳起源很古,相传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观飞禽走兽相斗之技能,取其精灵、奇巧、勇猛之意,创编此拳,用以训练将士,力求易学、实用,以杀敌致胜为效。心意六合拳讲究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所以后人又称此拳为“岳武穆王拳”。岳飞被害后,此拳被列为忌拳,尔后一直流传于民间。直到明末清初,由山西浦州均村姬龙峰发掘继承,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梅永顺 《武当》2011,(9):13
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的拳式名称,虽然与广泛流传的杨式太极拳拳式名称相同,但是拳式动作却是不尽相同或大同小异,这里介绍的"搂膝拗步"只是其中的一个拳式动作。在广泛流传的杨式太极拳套路中,搂膝拗步之拳式动作简单松柔,用意不用力,运行轨迹走的是正面方向。与之相比,我所习练的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  相似文献   

14.
“十大形”是戴氏心意拳的基本拳法。内容是“龙、虎、蛇、猴、马、鹰、燕、鹞、鸡、熊”,是模仿动物搏斗动作,取其锐击之意创编而成。十大形如同五行拳,也是单练拳势;左、右势式。同是母型拳法,依附母型还有诸多子型拳势。所不同的是,五行拳是遵循自然规律产生内在的变化;十大形是“像形取意”呈外沿  相似文献   

15.
十二路弹腿     
熊征 《精武》2005,(3):10-14
弹腿是我国北方非常著名的武术套路,在以“北腿”著称的北方武术流派中,有很多是以该套路启蒙的。例如,练查拳的往往就在学练十路查拳之前先学弹腿,练华拳的也大多在学练十二路华拳之前先学弹腿,当年精武会还曾将弹腿作为基础功夫加以传授,其他诸如劈挂拳、八极拳、六合拳等门派也将其作为基础套路。  相似文献   

16.
拳论讲,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又说“五行运行皆在步,一身要基定于足”;拳谚也说“步不稳则拳乱”,这些都充分说明,走步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和先导。步法动,全身才能动;步不动,其他无从动。否则,定会被动失势。  相似文献   

17.
拳谚云:“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足见基本功之重要。 现在许多少年武术运动员初学武术时,很不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急于求成,总想多学点“套路”多学点“绝招”,对于武术基本功动作和套路,只求动作会做,  相似文献   

18.
刘鹏 《中华武术》2000,(1):32-32
鹰爪拳是吸收鹰的形,意和击法发展而成的一种拳术,属象形拳。又有鹰爪翻子拳、鹰爪行拳和鹰爪连拳之称。此拳以模仿鹰爪抓扣和鹰翼翻旋的动作为主。其特点是:爪法丰富、抓扣掐拿、上下翻转、连环快速,仿形造拳、形神兼备:要求出手崩打,回手抓拿,分筋错骨,点穴闭气,翻转灵活,神形似鹰。整个套路动则刚暴  相似文献   

19.
沛县武当洪拳是流传在沛县民间的一种长拳拳法。该拳内容有盘、势、法、理四个方面:盘即基础训练;势即套路;法即打手打法;理就是拳法理论。基础训练为“十大盘功”。  相似文献   

20.
胡振国 《武当》2001,(2):33-36
“红孩拜观音”拳又称独立拳,共有七十二式,是少林南派传统套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正宗“功夫拳”,大江南北流行甚广。其拳尤重于下盘稳固,要求做到动静合一,亦刚亦柔,连绵不断,定势分明。用“快、慢、准、稳”四字可概括之。即快时如流星,慢时似行云,姿势须准确,步法要稳健。通过长期锻炼,可提高人体之素质,达到祛病延年之功效。其拳风格独特,切莫等闲视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