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抽象思维的萌芽阶段,思维方式以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要让学生对抽象的数字概念产生兴趣,就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结构入手,用形象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问题,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下面就通过具体实例谈一谈数形结合思想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一、以物思数,在直观中建立数学概念 本身是"数"方面的问题,教师可借助形象的图形,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生活化,让学生通过图形进行思考,从而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参与,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的思维则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无意注意占优势,上课时总是爱动,不容易长时间集中在一个对象上.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动"为突破口,尽量让学生"动"起来,一方面满足小学生好奇的心理,另一方面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3.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生动情境,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学生一定会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教师以教为主变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数学领域中"数"和"形"是两个基础性的概念,二者之间是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且一直伴随整个数学教育。尤其在小学数学中"数"和"形"一直相融合出现,而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能够从根本上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融合,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进而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近十年高中数学教学实践,我发现变式教学能明确、具体、有效地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一组恰当的变式题组可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辨析与总结归纳,所以数学课堂采用变式教学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更能拓展学生思维,有效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我经常在数  相似文献   

6.
诱思探究教学法开展教学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认为:教是为了优化和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应该以学为中心去组织教学过程,重在让学生参与,积极地去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变课堂为学生探索、发现、创造、创新的场所,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体现在"诱导思维".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开展教学必须先做好"诱"的工作,做到以"诱"促"思".  相似文献   

7.
"抽象"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在教学中,解决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思维之间的矛盾需要设计数学活动,积累基本经验.因此,"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的教学,首先要安排对具体材料的操作与实验,获取直接经验;其次,直接经验要内化为数学思考;再次,要对数学思考进行反思与抽象,概括出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公式还需返回生活实际以解决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8.
数学知识中包含着数与形的有机结合.联系我们平时的课堂,对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解决一些图形问题时,常常感觉有困难;而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要解决学生思维与能力之间差异这一矛盾,最好的方法就是为学生搭起一座桥梁--"数形结合".  相似文献   

9.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这门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教学中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通过艺术化的讲解,变抽象为具体,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吸引学生,这样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兴趣.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学生思维"闸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概念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理解和掌握概念,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前提。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一、借助直观形象,培养学生数感。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借助直观的教具演示,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建构概念表象,形成数感。  相似文献   

11.
数学教学之"道"在于对数学教学之"根"的守望——把握数学课程特点,致力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自主平台,不仅能给学生以始料未及的体验,更能促进学生主动思维,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一、自主建构促思维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教学中,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认识正比例意义》一课概念抽象,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等教学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体,以创新为主旨",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建构正比例的意义,在学生初步理解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后,教师安排了这样的环节.  相似文献   

12.
"数"和"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对象,"以形助数"可以沟通几何直观与数学抽象之间的联系,可以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拓宽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形表数、以形助数、以形想数、以形解数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13.
概念是数学教学的根,根是否扎实,直接影响到小树苗能否成长为参天大树,反射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亦是如此.然而,进入初中以后,概念学习的难度系数陡然上升,对于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是困难,我们越要借助鲜活的、有生活意义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变抽象为具体,让概念不再居高临下,而应帮助学生理解与消化,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4.
许多教师愿意选择"7的乘法口诀"作为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原因是学生已经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对于编口诀、记口诀、用口诀的教学程序比较熟悉,教学中很多问题是前面学习中反复出现的,学生回答起来比较顺畅,课堂气氛也很热烈.  相似文献   

15.
在整个小学应用题教学中,简单应用题是基础。学生正确解答简单应用题的关键,是要把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四则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将应用题反映实际问题中的具体数量关系抽象为一般的数量关系,再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列式计算。低年级学生形成上述思维能力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教学中要遵循这个规律,逐步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可按以下几个阶段组织教学。 1.初期阶段,以直观动作思维为主。 教学中,教师要多运用实物演示,多引导学生用实物操作,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找到解题方法。如教学“有5朵黄花,红花的朵数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几朵?”可先让学生摆小棒:①第一行摆4根,第二行摆6根,摆后让学生说说:第二行比第一  相似文献   

16.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基质性要素.但在传统教学中,要么忽视"人"的存在,要么将学生作为"抽象的人".只有从"抽象学生"走向"具体个人",教师才有可能从具体的、有着丰富个性与体验的生命体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学生状态的分析,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真实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数形结合是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也是数学解题中最为常见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就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将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位置、图形关系结合起来,借助"以数助形"、"以形助数"的方式将某些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简单化,进而启发思维,优化解题方法.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数形结合解题思维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绕过障碍,做到胸中有图,见"数"思"形",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多媒体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要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真正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  相似文献   

19.
<正>数学抽象是指通过对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抽象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一种能力.主要表现为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用数学语言予以表征.那如何让"数学抽象"在学生的思维中生根发芽?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教学,教会学生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学会思考,这便是一种有效的做法.所以学生现有的数学认知结构是发展数学抽象的出发点.本文以"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  相似文献   

20.
黄亮芳 《广西教育》2014,(17):81-82
在当前的乘法口诀教学中,教师主要关注学生能否把口诀背下来,只要能背下口诀,就算是完成教学任务。此种“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思维的训练。教师要致力于改变现状,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为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达到有效教学乘法口诀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