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桂兰 《现代语文》2009,(3):112-112
对联是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充分体现了汉语修辞的对称美和韵律美,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实用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完全有责任教好这方面知识和技能。其实,学对联知识和学语文是完全一致的。如讲修辞的对偶,笔者就让学生搞清楚对偶、对仗和对联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既是对偶也是对联。特别是古诗歌平仄教学,更能让学生学习对联中的平仄对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典型的五言联。所以说,结合平时教学学习对联知识,不可谓节外生枝;相反,学习和写作对联对语文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
对联作为我国独有的文学形式,具有诸多的美学特点,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运用古今名联进行教学,以吸引学习兴趣、加深课文理解、提高鉴赏水平、培养语感能力、积累写作知识.本文论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联的运用谈几点个人的尝试和看法,求教于大方之家。一、运用中学语文课文中现成的对联,把握文章中心语文课文中有不少文章直接引用了前人的对朕,而且这些对朕在文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学时,抓住这些对联讲情讲透,也就抓住了全文的思想脉搏.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毛泽东同志引用解缙的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  相似文献   

3.
对联,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体裁虽小,但容量丰富,耐人寻味。初中语文第五册《事事关心》就引用对联阐述了“既要事事关心,又要关心政治”的道理。初中语文第四册《核舟记》也记载了我国古代字迹最小的一幅对联。这些对联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多初中语文教师由此受到启发,把对联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来使用,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心理效应。这里,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此作点探讨。一、利用对联激发学习兴趣。对联言简意赅,不仅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而且有艺术欣赏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如能恰到好处的引用一些,就能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教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教师  相似文献   

4.
鑫鑫 《学习之友》2009,(3):58-58
高二语文教材上有一篇议论文是毛主席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文中毛主席引用明朝解缙的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以此讽刺那些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我在给学生们讲解这副对联的同时,也介绍了解缙的其他两副对联。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可以看出,他们对对联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5.
课文《狱中联欢》中有很多对联。因为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联,所以我特意用一节课的时间跟学生讲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我先让学生去找自己喜欢的对联,再给学生讲解对联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巩固有关对联的知识,学完《詹天佑》一课后,我设计了一个语文实践活动。我对学生说:“詹天佑是  相似文献   

6.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样式。它对称、均衡,活泼生动,雅俗皆宜,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以下所拟的几幅对联,都是由小学语文课文题目巧妙组合而成,既体现了对联的形式特点,又尽可能地照顾了课文内容和对联内容,是一种有趣的尝试。二字对《林海》,《草原》。《争画》,《打赌》。《看雪》,《观潮》。三字对《七色花》,《五彩池》。《梅花魂》,《高粱情》。四字对《海上日出》,《草原》《夕照》。《群鸟学艺》,《小马过河》。五字对《和时间赛跑》,《向命运挑战》。《老公公》《争画》,《两小儿辩日》。七字对和七…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对联渊源流长,浩如烟海,其中文学对联不乏佳作。这些对联不仅含有丰富的作家作品知识,而且与中学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倘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引用一些文学名联,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解《梦游天姥吟留别》时,用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来介绍李白的字号、性格为人以及诗歌风格;在教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用对联“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来介绍杜甫字号、草堂以及诗歌价值。可谓一石三鸟。 笔者收集了一些文学名联,并作了一些教学尝试,现具体谈淡文学名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用对联来介绍作家生平  相似文献   

8.
话说对联     
<正>凡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就会有对联。对联是我们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样式,而且最大限度地展现了汉语的语言魅力。一、对联的起源对联,滥觞于《诗经》《易经》等先秦古籍中的对偶诗文,孕育于汉赋骈文中"奇偶相配"的对句,定型于隋唐律诗中的颔联颈联,发达于宋元两代,全盛于明清两朝。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庾信《哀江南赋》)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组为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其中第88页有汪竹柏先生的《赞汉字》诗:“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对联形式,汉字独创。左右工整,能简能详。既便言志,又供观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奇葩——对联引入《语文》课本中,让青少年及早接受其熏陶,很有好处。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65页录有几种形式的对联,其中“数字联”:“一夜五更,半夜二更半;三秋九月,  相似文献   

10.
<正>对联,俗称对子,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字艺术,长期流传下来,已成为各阶层文化生活的共同习俗。近年来,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联题成为中考语文的一大亮点,它既可以测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又可以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综观近些年中考试卷,对联题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题型:对联链接。即把对联与名句默写、名著阅读等结合起来考查。例1.(2014年四川省绵阳市)一位对联爱好者以"风景这  相似文献   

11.
课文《狱中联欢》中有很多对联。因为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联,所以我特意用一节课的时间跟学生讲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我先让学生去找自己喜欢的对联,再给学生讲解对联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巩固有关对联的知识,学完《詹天佑》一课后,我设计了一个语文实践活动。我对学生说:“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的事迹非常感人。让我们来写副对联歌颂他。同桌可先讨论一下,想一想应当怎样写,最好能押韵。”  相似文献   

12.
活动目的1 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课内交流 ,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 ,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异草。2 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 ,了解对联的特点 ,并尝试练习对简单的对联。3 激发学生语文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能力。活动准备向学生推荐一些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 ,并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 ,搜集精彩的对联 ,准备课内交流。活动过程第一课时一、讲对联故事主持人 :同学们 ,这段时间 ,我们都读了一些关于对联的书和文章 ,知道了一些有关对联的知识 ,长了不少见识。今天 ,我们就来随便聊聊对联…  相似文献   

13.
对联是我国汉民族独特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对联的英译极具跨文化传播意义。文章以《红楼梦》中的一副对联为例,分析了对联的美学特征和文化风格,比较了两种译文的特色和优劣,探讨了对联英译应遵循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本中时常有对联,学习、掌握它,对教学很有帮助。 所谓对联,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即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它是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两个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5.
第一课时活动目的1 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 ,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 ,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异草。2 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 ,了解对联的特点 ,并尝试练习对简单的对联。3 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的能力。活动准备向学生推荐一些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 ,并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 ,收集精彩的对联 ,准备课内交流。活动过程一、讲对联故事主持人 :同学们 ,我们都读过一些关于对联的书和文章 ,知道了一些有关对联的知识 ,长了不少见识。今天 ,我们就来聊聊对联。如果我们在聊…  相似文献   

16.
有些特殊的对联突破了对联的固定模式和书写张贴的规范,形象含蓄地表达了或庄重严肃、或诙谐幽默、或憎爱分明的思想感情,其精妙的构思技巧、独特的示意方法令人叹服。这种对联《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17.
漫话对联     
对联,又叫楹(Yíng)联、联语、对子、联对子。作为中国的一种独特文学式样,从古到今,用途非常广泛。从前私塾专门设有学习对联的功课,叫“对课”,并且抓得很扎实。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道:“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这是为日后写作对联、填词作诗打基础。今天的青年学生不必写古诗词,但对联还是经常要写,即使从欣赏名联佳作角度出发,也有必要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一、对联的来源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先秦著作中,对偶句多,如《尚书》“谦得益,满招损”,《诗经·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初高中课本中,有这样三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邓拓《事事关心》)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这三副对联被编成了1991年的高考试题:一是考引用这些对联的课文作者,二是判别上述对联在文中的用意。这是对联首次作为考试的内容。如果说,1991年高考考三副对联重在记忆与语言文字理解运用,那么,1992年的两份高考卷的两道题目.就包含了更为广博的知识,没有一定知识…  相似文献   

19.
对联是一种音节匀称、结构整齐、形式美观的民族文学式样,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学校生活为题材编写对联,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还能提高  相似文献   

20.
对联与人生     
李老师教语文,业余时间喜欢舞文弄墨,不过其人性子急,没耐性,所以对宏篇巨制绝少问津,而对精短文学式样──对联却大钟其情。可以说李老师几副对联真实地记录了他近20年的生活历程,当然,记录得十分“潦草”。在刚参加工作那年的除夕,李老师的单身宿舍门上贴着这样一幅对联:教文选教语基教书不易育桃李有栋梁育人更难横批:知难而进“文选”和“语基”分别是他所教的两门课程《文选和写作》和《语文基础知识》的简称,一看便知,联中虽有沧桑之感,但纯属“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横批四个字将一个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青年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