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从文作品中对于理想人性的自觉是以其对传统汉、苗文化中优秀成分的深刻理解、对弊端的深刻认识为基础的。儒家重视道德、和谐精神,道家重视个性自由,佛家崇尚善美统一,以及苗文化中雄强放达自然强力,构成了沈从文重造民族文化心理、构建理想人性的丰富内蕴。沈从文剖击国民精神中的弊病,以独特的真善美与力的审美选择为基础,结合汉苗文化的优秀因素展开对理想人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从沈从文作品乡村文化世界中表现出的种种生命形态、人性美和人性美的重建、乡村文化世界的生成三个方面,探讨了沈从文作品文化审美品格空间的巨大包容性,及其生成的乌托邦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沈从文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沈从文非常崇尚自然人性,推崇人与自然的契合,大自然在其心目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受湘西传统的巫楚文化、老庄道家文化和其独特的人生经历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性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沈从文认为人性的美好状态应该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和谐统一。《边城》是沈从文表现理想人性的经典性作品。《边城》中的人性美体现在:人的生命的自然健康;人的品格的纯美高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融洽。《边城》中的人性美具有传统文化(儒道)的内涵。作品中的人性美不仅在当时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同时对于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今天依然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它所提供的理想人性范式是我们对人类未来永恒的憧憬。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与彭家煌两位湘籍作家在乡土小说创作中表现出了不同的美学倾向.彭家煌着力于丑的暴露,沈从文则侧重于美的挖掘.彭家煌企图通过改造国民精神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沈从文则想通过人性的改造来完成国家民族重建的目的.这种不同的美学倾向在他们作品中表现在对人性、乡土风俗、自然景物的描写上.  相似文献   

6.
“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人格化的色彩并包含明显的人为禁忌意味。沈从文借用了“虹”的传统文化意蕴,并从虹与自然神、虹与情爱、虹与生命哲学三方面营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虹”意象世界,赋予了虹新的审美内涵。作为沈从文作品中一道独特的文学景观,虹既是理想与美的象征,展现了沈从文对自然神性的追寻和对人性本真的褒扬;同时作为思考的契机而引发出沈从文对生命哲学的深入探寻。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是一个具有浓重女性情结的作家,他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大多是美与善的化身,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独具一格的。首先,分析沈从文作品中被忽略的女性视角,并究其原因;其次,探讨其前后期作品中女性视角的不同体现,从尊重女性情感的表达与抒发、对女性悲苦命运的观照与同情发展到后期作品中女性形象体现出的感性、灵性、人性,彰显出作品中渗透出的沈从文对女性有种独特的见解与感知;最后,分析其女性视角形成的原因,与其成长的地理环境、家庭的影响和受文化思潮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本文旨在女性视角的观照下,对沈从文笔下的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是个关注人性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尤以<丈夫>对人性的刻画最为独到.本文主要通过对<丈夫>中人性的民俗地域特点,丰富性和饱满性以及人性的矛盾性和延展性的特点来分析和揭示<丈夫>的人性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9.
在20年代的中国社会,当沈从文以童年的目光去观照外在世界时,他发现了扭曲、丑恶的人性是都市生活理所当然的通行证;而当他以都市文化人的眼光去反观湘西童年生活时,他无可避免地发现了其中的荒蛮与凄凉.沈从文的主体人格在现实中惨遭否定.面对这种困境,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营造了一座理想的“希腊小庙”,供奉起为其认可和珍惜的所有价值等级和他所有追求的精髓部分的“人性”.然而,沈从文毕竟背负着人生许许多多的悲剧体验,他无可避免地将这种悲剧体验通过他的作品传达出来.所以,完美的人性、理想的生命最终都被作家亲手葬送,作家无法挽救他的理想生命们,因为他根本无法自救.沈从文以一种朴素的语言、隽永的文风表现着自己对这个不尽完美的世界无可奈何的悲愤和绝望,表现着他所有关于人生和生命的悲剧体验.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沈从文,以善于抒写人性而著称。沈从文写人性,并没有波澜壮阔的场景,也没有汹涌澎湃的激情,他常常是平静地、朴实地描写一般人的生活,通过人物行动和对话,把人性中最动人和最美好的一面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催人泪下。《菜园》就是沈从文这类作品中的一部短篇小说。本文对这部作品在表现人间母子情深和美丽人性方面的艺术手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舒莉萍 《宜春学院学报》2006,28(3):76-79,93
通过对沈从文作品中展现的人的原始性、蒙昧性和真与美的人性分析,反映沈从文先生对生命本真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人性是沈从文创作的出发点和旨趣所归。在“美丽的忧愁”中,沈从文状绘着湘西少女自然的生命形态,挖掘着她们身上至美至善的人性,从而反观备受传统文化和商业文明毒害的所谓现代都市人的人性异化、人格萎缩和道德滑坡,为拯救我们这个日益堕落的民族精神、重适民族品德,进行着智性的思考和诗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的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军旅题材。沈从文坚持自己的"乡下人"身份,对于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都有自己独特的态度,对军人、知识青年也有与学界同侪不同的看法,他期望以自己的笔"将社会重造",以文化改造人性,但又无时不刻透露出对军人的期望。这种复杂的心态都与其早年的军旅生活有关,并在其军旅作品中充分体现。研究沈从文的军旅作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创作追求。  相似文献   

14.
废名、沈从文的乡土作品大部分都是描绘和谐、纯朴的乡土生活,以此表现本真人性以及对生命存在的深切关注和思考,传达出对传统乡土文化的认同,寄托他们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特别"的经历,形成他独特的思想和气质。因此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家们都热心政治作品的意识形态色彩愈来愈浓时,他却回避政治和权力干预,倚仗自然神灵,专注于"人性"的研究和描写。从审视民族、地域文化出发,自觉地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为此,他在作品中建构了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之处。作品的背后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当今社会,存在有物欲横流的一面。在那里,灵魂扭曲,道德沦丧,人性泯灭。在此情况下,研究沈从文的"人性"确实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对现实的深刻焦虑和对理想人性的追寻并存于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中.焦虑使他不能不将作品的故事处理为悲剧的结局,将这座人性的小庙破毁;而追寻则使他竭力将“边城”理想化,使其成为具有中国乡土特色的伦理乌托邦.  相似文献   

17.
人性美、人情美是沈从文创作中的闪光点,而他作品中的女性在闪耀着人性美人情美的同时又陷入了扑朔迷离乃至善恶真伪美丑莫辨的纠缠中.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小说《边城》问世之前,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文学作家的作品一直主导着当时的文坛,这些作品向世人展示的是一个否定意义的中国形象;沈从文在《边城》中则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肯定意义的中国形象——作家通过对湘西自然山水之美的描写,通过对湘西人善良人性和纯朴民风的展示,特别是通过对湘西人诗意性格的刻画,塑造了一个诗意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在湘西这个孕育着楚文化的环境中成长.他接受着自然环境对生命的洗礼,纯粹地经历着种种人事,固执地将生命放逐,得到了一种生命不断前进的自然力量.他讴歌湘西世界中人性的美,生命的美,以此表达人性最真切的渴望,但这份美丽因难避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忍以及人物自身悲哀气质的一些情愫,总使人忧愁.美丽而忧愁成为沈从文作品的基调和色彩.沈从文以自己对人性的理解,以自己的审美取向,通过一种简单、充满温爱的自然笔法,形成独特的创作方式:美丽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很多评论家将沈从文视为湘西文化的代言人,然而沈从文的作品不仅充满那种朴实无华的原始生命情怀,更是洋溢人性光芒的土地上人生悲剧的有力见证。短篇小说《菜园》完成于1930年,是沈从文早期的作品,悲剧性的结局使人物生命意识的展示瞬间升华,客观冷静地叙事态度又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运用,不管《菜园》的主题是政治还是人性,文中闪耀的原始性的生命意识确实让人回味无穷,美好自然与现实世界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产生的张力使文本的文学性又多了一层韵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