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毓黻是20世纪上半叶我国著名的东北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中国东北史与东北文献研究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一生侧重东北史学研究,著述繁富.吴廷燮曾评价他"中夏言东北故实者莫之或先",于右任曾誉其为"辽东文人之冠".金毓黻生前曾藏有大量书籍,这些书籍基本为文史类图书,且与其一生之学术研究密切相关.通过对其耗费一生所著之<静晤室日记>中有关藏书内容的梳理,可以反映出其藏书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2.
洪莹 《出版广角》2015,(15):56-57
艺术设计使书籍散发出不同的风格气息.艺术设计与书籍内容相结合,使其拥有了独特的风格魅力.本文尝试从文化书籍出版中的艺术设计理念与定位,艺术设计在书籍出版中的革新,艺术性与功能性的融合和在设计中升华物化之美等方面论述艺术设计与书籍出版的内在联系,提倡根据书籍的内容,多元化地进行艺术设计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王刚 《编辑之友》2010,(11):83-84
书籍之美,体现在其从整体的编排设计、纸张材料的运用及整体书籍的印刷及装订上.凡是一本好看的书,其以上三者的关系一定是珠联璧合、天衣无缝的.由此可见,设计、材料和印装的完美结合,是书籍之美的三大重要构成因素,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4.
一、对当前日本“书籍设计”的几点考察在生产过程中可以见到下列设计人员和创造与生产书籍人员的立场。1.作者、编者、策划者、构成者都把书籍看成是自己构思具体化的成果,理所当然地要为书籍谋求与其内容相匹配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封面是图书的外在形式。优秀的封面,是图书内容形象化的传神表达,是沟通作者与读者之间具象化的桥梁和窗口,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这种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又具备一定的独立性,诚如鲁迅先生在《南腔北调集》中所说的:"书籍的插画,原意是在装帧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但那力量,能补文字之所不及……"  相似文献   

6.
大革命时期,大批宣扬新思潮的书籍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正所谓“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三分画七分裱”,封面犹如书本的衣冠,其作用不容小视,由此书籍装帧艺术应运而生.当时,书籍封面设计领域名家辈出,人才荟萃,风格各异,佳作纷呈.而钱君匋先生可谓是博采众长,独树一帜.他的封面设计力求融贯中西,构图元素突出,风格清新雅致,受到文化艺术界的推崇,被誉为“钱封面”,以至于门庭若市,户限为穿.  相似文献   

7.
金毓黻是20世纪上半叶我国著名的东北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中国东北史与东北文献研究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一生侧重东北史学研究,著述繁富。吴廷燮曾评价他“中夏言东北战实者莫之或先”,于右任曾誉其为“辽东文人之冠”。金毓黻生前曾藏有大量书籍,这些书籍基本为义史类图书,且与其一生之学术研究密切相关。通过对其耗费一生所著之《静晤室日记》中有关藏书内容的梳理,可以反映出其藏书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8.
全宗介绍是档案馆(室)的一个窗口,利用者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该立档单位的历史概况和档案的历史形成过程之概貌.  相似文献   

9.
封面设计与含蓄美胡建锋书籍封面是书籍内容的折射和延伸。在书籍内容与读者之间,封面犹如一架桥梁,如何使“桥”形象化、视觉化,设计者总要有一个构思、创作的角度和着眼点,运用含蓄美的艺术手法便是封面设计的着眼点之一。艺术含蓄能扩大和延伸封面画境。任何事物发...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的中国,在文学界、文化思想界中,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深刻的思想、永不妥协的硬骨头精神,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鲁迅,得到广泛的认同,并受到普遍的尊重.书籍可以说伴随了鲁迅一生."书与生命同在"这一概括用在这里最为恰当.书籍在鲁迅一生的思想变化与发展中,在当时构建思想文化体系,臻于前无古人的深刻性变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读书,造就了这位世纪文化伟人.<鲁迅全集>至今被人们称之为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这部巨作,古今中外,无所不包,知识意蕴之深广与丰富,确属罕见之书籍.这一切也是鲁迅一生中博览群书的硕果.  相似文献   

11.
此处无声胜有声——论图书装帧设计艺术中的"记白当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籍,被喻为"盛纳知识和传递信息的容器",而现代图书犹如空气、阳光、雨露,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人类能从蒙昧时代进入文明世界,图书确实发挥了极其伟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范军 《现代出版》2010,(5):72-75
20世纪30年代,现代书局出版的文学月刊《现代出版界》创刊,这是一份综合性的编辑出版类兼广告宣传类的刊物,从其刊登的内容来看,它更加侧重于对文艺书籍的出版情况进行介绍,对它进行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打开了解那个年代出版历史的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13.
阅读4.0纪元 书籍的存在有三个必要条件:文字、纸张、印刷术.这三样东西的发明,也可以代表人类文明史的不同阶段.随着每一次变革的发生,书籍和阅读都在发生着变化,而与之相关的,包括写作、复制、传播乃至思维方式,也都有相应的变革乃至革命.再加上我们正在经历的数字化变革,我们可以将现阶段及阅读的未来,作为阅读4.0的时代,而电子书元年,便是这个纪元的起点.  相似文献   

14.
词义消歧是一个分类过程,局部上下文是主要的分类特征.对称窗口指上下文边界与歧义词的左右距离相等,大部分消歧系统凭经验将其作为最优的局部上下文窗口,很少选择非对称窗口.对称窗口是否优于非对称窗口?本文以Senseval-3中文数据集为例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首先,对训练集采用交叉验证法确定最优窗口,它是非对称的.并采用此非对称窗口与多组经典的对称窗口进行了对比消歧测试,结果表明非对称窗口的表现优于对称窗口.进一步在独立采用词或词性作为特征的情况下进行交叉验证评估,发现趋于对称的窗口总体上表现是优秀的.在不进行辅助计算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对称窗口作为局部上下文窗口,但它并不是最优的.  相似文献   

15.
书籍的装帧设计是造型艺术的特殊的形式,而封面设计又是书籍装帧的首要因素。好的封面设计是引导读者走向书籍的门户和窗口,是书籍类别、层次、价值的反映,是书籍的形象。在现代化社会,没有书籍装帧,就没有书籍。封面设计从属于书籍,为书籍服务。它应当反映书籍的精神,用构图、造型、色彩、字体的语言去美化书籍,感染读者,增加读者的阅读或购买兴趣。  相似文献   

16.
书籍装帧设计是包括文字、图画、色彩三大要素的整体设计.图画,指用于装饰书籍的插图.书籍装帧中的图画语言作为书籍之“象”,是书籍之“意”的视觉呈现,体现书籍个性,吸引读者注意力,以达到传播和交流的目的,书籍装帧设计中图画语言的运用应体现时代性、民族性、创新性、整体性.  相似文献   

17.
姚光明 《编辑之友》2012,(8):106-107,110
书籍作为内在永恒的文化生命体,其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需从吾民吾土优秀传统书籍设计文化中汲取营养,结合当代的审美观和技术,在造本语法上兼容并蓄,并始终牢牢抓住书籍生态系统文化之"魂",创新各种书籍之"体",才能构筑具有本土本我思维文化活力的书籍生命体,推动我国书籍生态系统工程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大城市是一个被公众赋予意义的"共同体".近代以来,上海城市的意义与形象,也是不断地在被书籍、报刊讨论逐渐形成、传布的,并大致形成现代性窗口、殖民性、社会主义建设中心与道德沦丧的"非中国化"等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19.
在数字化阅读日益走红的今天,传统纸质图书通过五感之美传递出的魅力仍不可阻挡。现代书籍设计五感之美,是将人的各种感觉融入书籍设计的审美范畴,突破了原有对视觉审美的局限,开阔了现代书籍设计的设计思维与材质的应用。本文将剖析人们对书籍设计五感之美,更深层次解读以人为本的书籍之美。  相似文献   

20.
正李慈铭(1830—1894),字旡伯,号莼客、越缦,浙江会稽人,晚清著名学者、诗人、藏书家。所著《越缦堂日记》是其积40年之力、铢积寸累而写成,举凡"朝野见闻、人物评述、史事记录、风土民情"诸内容在《越缦堂日记》中均有详细记载,被誉为"日记之大观、掌故之渊薮"a。作为爱好读书的藏书家,李慈铭与同时代的官员、藏书家及学者文人等社会群体,或因互求互助,或因志趣相投,彼此间保持着书籍往来关系。《越缦堂日记》中对李慈铭与士人间丰富多彩的书籍往来有详细记载,本文即对书籍往来的具体情形和内容略作综述。1.李慈铭与潘祖荫家族的书籍往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