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文提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科学传播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信息技术下的产物--学术网站的建立,拓宽了科学传播的渠道,同时促进了科学工作者间的科学交流模式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
再论图书馆学是一门前科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章在《图书馆学是一门前科学》的基础上,评价了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对图书馆学目前所处发展阶段的种种观点.重申图书馆学目前仍是一门前科学.强调应合理借鉴、批判吸收库恩科学革命理论,科学认识和发展图书馆学.指出了从前科学向常规科学转化的措施、步骤和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3.
传统图书馆学理论的危机与革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正>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思(Thomas Kuhn)在本世纪六十年代发表了关于科学革命的学说,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被列为二十世纪科学哲学五大成就之一.他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常态科学和科学革命两个阶段交替反复的循环过程.在常态科学阶段,科学工作者按照大家共同遵循的范型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当这种研究越来越不能解释和解决新发现的现象和问题时,就出现反常.反常进一步发展而不能克服就形成危机.为了摆脱危机,人们开始寻找、建立新  相似文献   

4.
科学数据专业性强、开放性要求高,是特殊的数据类型.我国在科学数据的管理方面已制定了一些管理办法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然而在科学数据安全规制上缺乏统一的规定,《数据安全法》应当对此作出回应.本文在阐述科学数据的概念、分析我国科学数据管理和立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在《数据安全法》中明确科学数据安全,增加科学数据安全的相关内...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历史研究法分析了开放科学的发展历程.研究发现,尽管目前的科学开放程度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此,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期推动开放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国际科学数据共享政策法规体系:Linked Science制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关联数据等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方式也从电子科研(e-Science)向关联科学(Linked Science)转变.关联科学是一种实现科研资产互联的方法,推动透明的、可重复的和跨学科的研究.关联科学的前提之一就是科学资源和数据的共享.为了促使科学数据共享,国际上不同层次的主体都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这些主体包括国际组织及一国政府、科研资助机构、期刊社及科研机构等,其制定的政策法规分别构成了科学数据共享这一政策法规体系的宏观、中观、微观层次.这一政策法规体系就奠定了关联科学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7.
朱鸿军  季诚浩 《传媒》2015,(23):70-73
科学传播在经历了科学普及、公众理解和公众参与三种范式之后,已经成为联接科学与社会的重要手段.随着传播技术与生态的变化与发展,科学传播的范式又朝着新的形态演进.本文以中国领先的大众科学新媒体公司果壳网为例,分析了三种传统的科学传播范式.根据果壳网的创新项目和策略,提出科学传播的"孵化生产范式",并对该范式进行分析、探索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凭着童年时对科学的兴趣爱好,在科学救国的号召下,赵元任与一班留学青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创办了后来对中国现代科学发展影响巨大的中国科学社.在中国科学社建立以及科学社期刊《科学》杂志的创办过程中,赵元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赵元任用他的一生为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堪称20世纪以来中国科学发展的楷模式力量.  相似文献   

9.
赵金 《青年记者》2017,(15):11-14
2009年,在贾鹤鹏先生主编的《科学新闻》杂志改版后,笔者曾就“记者,离科学有多远”的话题与他进行过观点的交流.8年过去了,国内的科学新闻、科学传播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贾鹤鹏先生在美国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深造也已经有7年的时间.本期《青年记者》“科学传播创新”的选题,让我们有机会在大洋两岸进行一次隔空对话,接着聊聊科学新闻和科学传播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科学"的传入给中国社会带来新思想,为此后一系列国民智识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从外部来看,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促使先进知识分子以"科学"为旗帜,以《新青年》为阵地,以青年群体为重点受众,以开启民智为目的 ,展开科学传播实践.从内部来看,其传播活动具有以科学事实澄清误解,以科学精神再造人心,以科学文化改良社会,提升"科学"公信力、引导力和影响力的特点.《新青年》的科学传播实践对当时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不但开启了国民智识,开化了社会风气,而且为五四运动的全面爆发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营造了良好氛围.立足当代,其科学传播实践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启示当下科学传播要始终以解放人民思想为起点,以打造媒体平台为支点,以壮大传者队伍为要点,以培育科学文化为重点,以服务国家发展为落点.  相似文献   

11.
科学博客作为现代科普领域的新生力量,打破了传统科普的单向传播模式,倡导多元、平等、开放、互动的科学传播理念,呈现出明显的后现代科学观的特征.基于后现代科学观对科学博客的特征进行解析,将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科学博客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科学文艺类作品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科幻类更是一枝独秀.本文结合科学文艺类作品审稿中对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要求,从科学文艺作品的特质出发,重点剖析了其不同于一般性文艺作品的地方.本文认为,科学文艺作品中的科学性应当允许一定的夸张和想象;对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推崇与践行是其思想性别具一格之处;在艺术追求上,语言的“祛魅”与“科学形象”的塑造,以及多样化修辞的运用是其较为突出的表现.对“三性”因文制宜的把握是科学文艺作品审校工作的坚守.  相似文献   

13.
科学数据是科学研究的生命,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科学数据的支撑.随着我国科技创新活动的日益繁荣,科技界对科学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科学数据的共享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持续推进,使我国科学数据共享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科技界众多有识之士多年来的呼吁和共同努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地球信息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孙九林便是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14.
从1956年到1958年,中国青年报的科学副刊经历了一段不平常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副刊的名字改换了四次.即1956年初的"科学和卫生",1956年8月的"原子时代".1957年的文化科学粽合副刊"慧星",今年的"科学和生活".每一次名字的改换都反映了编辑人员的思想状态的变化.1956年"科学和卫生"的方针是此较明确的,即面向农村、面向生产、配合中心运动,同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科学问题.它会经受到农村青年让者的欢迎,每个月收到让者来信大约两三千件.但是在"原子时代"和"慧星"时期,情形就有些不同了.在右倾思想的冲激之下,它逐渐地脱离了生产运动,脱离了我国农村当前的实际,追求什么  相似文献   

15.
胡连利  李占军 《传媒》2016,(12):71-74
大众媒体对科学的误读,通常情况下并不直接表现为具体事件,而是在议题设置、报道视角、语义色彩等环节隐合地存在.这种误读是无意识的,因而不易识别.尤其在中国人的日常用语中,科学的使用范畴几乎不加任何条件,这其实更容易使社会大众对科学产生模糊的概念,在对科学的认知上模棱两可.这一方面反映了语言习惯的惰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科学在话语霸权背后的能力霸权,即不加区别,无所不能.关注大众媒体对科学的误读现象,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着非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代生活与科学越来越近,同时人们对科学、健康的生活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新时期的医疗卫生报道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医疗卫生报道该怎样给读者以科学的引导呢?……  相似文献   

17.
现代生活与科学越来越近,同时人们对科学、健康的生活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新时期的医疗卫生报道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医疗卫生报道该怎样给读者以科学的引导呢?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上,科学传播是从科学共同体向公众进行的科学知识以及以科学知识为载体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传播,这种传播需要借助于各种媒介载体.随着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发展,科学传播超越了知识的层面,扩展为对有关科学的信息和观点的交流以实现一个目标或目的,或者更深入地理解与科学相关的争议性议题方面的多元观点和关切.在新的时期,科学传播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这种挑战既有实践性的,也有理论性的.  相似文献   

19.
近代科学产生以来,科学的巨大威力日益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科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门新的学科--科学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应运而生.对于中国学术界来说,社会学的重建是与改革开放的历程相伴随的,而科学社会学也是如此.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相对集中地引进了一批以默顿学派为代表的国外科学社会学名著,并随之出现了相应的研究之作.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分析科学数据内涵与价值的基础上,探讨了军队院校图书馆科学数据的价值鉴定方法,以及军队院校图书馆科学数据标准规范体系框架,最后深入研究了军队院校图书馆在科学数据服务领域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