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舆论主体是指某一具体舆论环境中的舆论人,即共同面对问题的社会群体,公共关系学通常称其为公众.理论上讲,公众是意见表达的主体,应该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与话语权,而现实中,普通公众往往难以直接捍卫个人的知情权与话语权,直接进行个人意见表达.近几年来,互联网上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此起彼伏,网络舆论往往成为事件的发起和推动的重要力量,互联网日益成为一种民意表达的渠道,具有了与传统媒体相当的舆论监督功能,重塑了公众在舆论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
近期的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如罗彩霞事件、"70码"杭州飙车案等都遵循着这样的发展路径:个体事件→网络事件→公共舆论事件.其中,大众传媒的民生视角是重要的助推器,在对这些看似偶然的个体事件的深层追问中,引向关乎公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成了媒体的焦点.这些焦点展示了大众传媒关注此类事件的民生视角.现实语境下,这种民生利益的表达和诉求,正悄悄地培养着代表着社会主体的公民意识.与此同时,为政府的公信力建设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3.
征自媒体时代,网络媒体成为公众表达和诉求的主要平台,对网络舆论的引导成为政府社会管理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而政务微博是当前政府与网民良性沟通、引导舆论、塑造良好政府形象的优势平台。  相似文献   

4.
胡运炽 《今传媒》2005,(2):24-25
黑格尔说:“公共舆论是人民表达他们意志和意见的无机方式。”其实,我们所讨论的舆论虽然与公众意见有关系,但并不等同于公众意见。公众意见仅仅是舆论的一种。“从外在形式看,舆论是多数人的议论和意见,但实际上它是众人对社会事务共同感悟的坚强意志”,“是某种共同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表露。同时亦是实现社会控制的制约力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地从语言学角度回顾了"舆论"一词在中国的产生与演变,从翻译角度来说,日常使用中存在的公共舆论、公众意见、民意等词均与英文"public opinion"对应,作为外来词的"舆论"是"public opinion"一词的中译,但与中国古代的"舆论"一词不存在必然的对应,本文分析了"public"和"opinion"所对应的中译词"公众"和"意见"的来源。本文认为古代的"清议"思想代表了中国舆论思想的传统内涵,"舆论"一词西风东渐的跨文化传播的实践历史代表了中国士绅阶层参与政治决策与议论国事的言论传统与文化惯例,经过跨语际实践的复杂运作后在公众文化心理发酵酝酿上有其内在一致性,本文还讨论了由"舆论"一词衍生出的舆论导向等词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文常莹 《东南传播》2021,(3):105-107
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后工业化的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征.面对社会转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何在社会与个人之间搭建桥梁,传播学家李普曼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围绕"幻影公众""局内人"与"局外人"等概念,阐释了多元社会中公共舆论运行的机制.李普曼的公众观虽然有着浓厚怀疑主义的色彩,但对当代多元社会中舆论的引导与规范提供了新视角.围绕着现代多元社会中的公众角色以及公众与舆论的关系的讨论应该成为当下传播领域的重点之一.笔者认为处于公共舆论中的"局内人"与"局外人"应积极适应不同舆情中所扮演角色的转变,以促进公共舆论更好地在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论是网络时代特有的公共舆论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舆论对人们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日益加大,与人们的生活日益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环境下,公众舆论不仅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公众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舆论的声音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本文重点围绕李普曼的舆论观,对新媒体环境下公众舆论形成的条件要素、环境变化等进行论述,并以微博平台作为具体案例对新媒体时代下网络公众舆论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通过分析研究,本文认为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公众舆论主要具有批判性、公开性、非理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公共舆论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的梳理,认为伴随着公共领域的转型,公共舆论的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在一定层面上,被社会所感知的舆论实际上是媒介舆论。作为一种自为意见的表达体系,媒介舆论上是国家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媒介和公众利益搏弈、平衡的结果,表现出现实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9.
公众舆论问题是公民社会建设中的焦点。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公众舆论能否在正常的轨道上建立和发展,是能否真正建立公民社会的关键。文章对公众舆论形成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断层"问题进行深刻剖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弊端,并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安珊珊 《新闻界》2012,(15):39-44
本文着眼于对公众舆论研讨的学理性梳理,探讨了从大众传播情境到互联网传播情境这一媒介生态转型过程中,公众舆论研究的理论流变。通过对比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网络舆论研究所采用的视角,认为西方学界对网络舆论的讨论偏向于"影响"范式,而中国本土学者的讨论则偏向于"适用"与"引导"范式。这两种不同范式下的研究取向,成为了虚拟社会里中西"公众舆论"研究的不同理论进路。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使风险成为当代人类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从风险社会视角来看,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引导面临着历时性风险共时态存在、风险责任主体模糊、公众风险传播理性和社会责任感缺失等一系列困境。从风险社会理论这一全球化的语境对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引导进行研究,是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研究的新视阈,也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进行有效公共治理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网络舆论既是网民表达理性诉求的"公共领域",同时也是以盲动性为特征的"乌合之众"群氓狂欢的舞台。现代社会网络舆论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需要加强规制。在此时代背景下,考察网络舆论规制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其存在着"二重性"特征。这里仅从网络舆论规制的价值取向、网络舆论规制的方式、网络舆论规制的实效三个维度对网络舆论规制的"二重性"问题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13.
李蓓 《新闻世界》2009,(4):112-114
本文从“华南虎事件”入手,将舆论的形成过程和网络舆论传播的特性相结合,分析网络舆论事件中的民间舆论群体的形成及其对现实社会各种问题的情绪表现或意见表达的特点,这一群体的话语实践对政府、公众舆论、传统媒体所带来的影响,并从中对当前网络舆论引导与调控作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4,(9):66-69
网络媒体尤其是微博,使公众这一长期处于信息接收终端的隐形传播者从幕后走向幕前,直接参与信息传播、发表意见,迅速构建"民意广场",实现舆论的"在线抗争",对政府的施政态度和行为产生较大影响。政府应该在充分收集民意、进行深入的网络舆情研判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和诉求,采取科学的方法调适舆论,积极为舆论降温或加温,以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谭天  姚瑶 《东南传播》2016,(6):61-64
学界关于微博是否能成为公共领域的争论一直不断,本文基于框架理论对与3·15晚会相关的微博舆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微博空间与公共领域具有相似性与接近性,自由、开放的微博平台为各个主体提供了以框架博弈为特征的讨论场所。其中媒体机构、政府及事业单位、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普通民众根据自身诉求的不同,无论在中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有显著不同的情感表达及框架设置倾向。其中,愉悦是3·15晚会讨论中的主流情感,普通民众所设置的框架在整个微博舆论环境中具有最高的显著程度,以维权为目的的事实陈述和对3·15晚会表示支持、戏谑、讽刺态度的框架在所有框架中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
杨永峰 《新闻知识》2012,(12):30-32
与传统公共舆论相比,网络公共舆论具有及时性、交互性、放大效应等一系列特点,同时作为一种舆论手段,网络公共舆论在政府公共管理中发挥着反映公众意愿与呼声、充当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桥梁等重要作用,这些作用的发挥,必然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公共管理监督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凭借其交流的自主、匿名以及快速传播等特性,已成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社会事务和政治生活的一个主要舆论平台.然而,非理性和偏激的网络舆论也会给客体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影响公众认识和政府决策.本文试图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汶川地震"捐款门"事件中网络舆论的表现探索构建和谐网络舆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舆论,其中的"舆"在中国古代指"车",后来演变为"造车的人"、"抬轿子的人"等,泛指下等人和普通百姓.舆论,也可以理解为普通百姓的看法.在西方,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1762年在其著作<社会契约论>中首次将"公众"和"意见"两个词结合起来,用来表达人们对社会性及公共性事务的看法.可以看出,舆论是和公众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民主理念和市民社会的兴起,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有更多机会进入政治公共领域,大众媒体的发展为舆论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技术手段和媒介,媒体对舆论的干预和领导能力也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19.
反腐败公共舆论价值变异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反腐败”成为一种公众所关注的社会现象以来,它就以“天然客体”的姿态被纳入了公共舆论的视野,并在公共舆论的场域中不断探寻治愈这一恶疾的有效途径。公共舆论的强势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决定了它对腐败现象独特的威慑力乃至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从而显示了公共舆论本身的价值。然而,由于现实中反腐败报道的各种偏差,也由于社会转型时期公众的心理偏差,使得公共舆论的价值发生变异。本文试图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冯杰 《青年记者》2017,(18):26-27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①近年来,社会群体利益日益多元化,公众的政策参与意识增强.他们对政府的公共政策提出不同诉求,甚至要求变革,形成了压力模式.②藉此压力,公众希望对政府产生不确定的、紧迫的危机效果,影响政策走向.网络舆论危机成为政策制定过程中,公众与政府开展对话非常规而又可行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