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时尚符号,并已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模因在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语言模因靠模仿、复制而进行传播。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和复制分为相同信息异形传播和不同信息同形传播两种方式。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中模因的复制、传播途径及原因,能够揭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规律,为研究网络交际时代的言语行为特征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张晓 《东南传播》2013,(3):35-36
模因论是一种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它为研究语言的复制与传播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文以模因论为理论基础,对网络流行语"甄嬛体"的传播类型、传播周期、传播动因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流行语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3.
孙雅妮 《青年记者》2014,(2):103-104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具有开放性与共享性的网络聊天室、博客、网络社区等网络空间上产生,通过网友的频繁引用、转载及再创作实现传播,并在网络内外长期风行的一种网民约定俗成的语言表达形式。这几年由于网络流行语的风行,使其广告价值逐渐凸显。本文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语言学的角度挖掘网络流行语具备的广告语言特性,探讨其转变为广告语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模因论视角探讨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认为强势网络语言模因需经过同化、记忆、表达、传输四个阶段才能成为流行语.网络流行语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类型.笔者从出版行业、网民宿主、教育行业的角度提出了规范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有极强的传播效果,若把网络流行语与广告文案相融合,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广告的传播力,进而提升广告的效果。本文以网络流行语为观察对象,分析其特征和传播动因、探讨其双面性影响,以及在广告中加入网络流行语的优势所在,发掘网络流行语对广告创作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5,(13):53-56
网络新闻语篇为获得更多的点击与浏览,竞相引用社会流行语来扩大传播效应。本文以语言模因和语篇互文性的共通之处为基础,对比分析海峡两岸网络新闻语篇所引用的社会流行语,从模因视角分析网络新闻语篇中的互文现象,认为流行语与网络新闻语篇互文的过程就是流行语模因传播的过程,并指出海峡两岸网络新闻语篇引用社会流行语模因呈现互动性。  相似文献   

7.
张珍 《新闻世界》2020,(2):77-79
"文好题一半",好的新闻评论标题能够在众多的新闻评论中迅速抓住人们的眼球。因此,现在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新闻评论的标题中会通过大量使用流行语来提升点击率。本文从模因视角出发,以新京报评论为例,对微信公众号新闻评论标题中借用流行语的模因进行解析,并指出使用流行语时应注意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利用新闻评论的优势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合意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模因指具有高传播力、强模仿性、不定向变异的文化传播因子。本研究借用西方模因论,通过观察与分析"官宣体"的产生、传播和演变过程,探究模因与青年网络流行文化的产生和作用模式。具体研究以2018年10月16日热议的"官宣"体为例,解释强势模因的成因,并通过解构个案发现模因在青年网络流行文化的作用方式与模式,经遴选后的模因含有文化培植力,具备文化在生产与扩散能力。最后,研究提出在青年网络文化的结构空间中若能部分过滤负面模因,可巧妙促进主流文化与青年流行文化的弥合。  相似文献   

9.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①模因是通过非遗传的方式,尤其是通过模仿将一些思想加以传播.何自然指出“凡是获得广泛复制和传播的现象都是模因现象,语言在交际中是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所以就存在语言模因现象”.②本文基于模因论,从语义角度探讨网络流行语“逆袭”的来源、复制和传播过程,解释“逆袭”作为强势模因的语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7,(8):46-52
本文以2012至2016年"汉语盘点"活动评选出的50条"年度网络用语"为研究样本,运用定性的研究方法考察网络语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意义变异,并从模因论角度切入,分析年度网络用语的强势模因特征。研究发现年度网络用语在保真度方面出现"失真",外形呈现模态衍生的趋势,意义上发生变异。意义变异主要通过新建所指实现,并在与传播形态的互动中发生转向,进入大众传播语境的网络语言的意义被纠偏扶正,主流媒体话语在转为网络语言时意义更倾向对抗。  相似文献   

11.
毛贺祺 《新闻传播》2013,(2):161-162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传播媒介的更新进步,新媒体传播衍生出一批网络流行语并在媒体传播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来源于新闻事件的网络流行语更是占据其中绝大多数,然而媒体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方法和规范程度上却不尽相同。本文希望通过研究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的构建原因和扩散过程,为媒体的网络流行语规范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王晓荔 《今传媒》2016,(10):56-57
随着网络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流行语逐渐走下网络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日常谈话中所使用的语言。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应该成为我们科学研究的素材,从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可以分析出当前人们的社会心理。本文旨在通过对2015十大网络流行语的归类和分析,探究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并探究当前社会背景下网络流行语反映出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3.
方圆 《青年记者》2022,(6):45-46
网络流行语在满足新时代网民"求省求简",娱乐化、趣味化社交沟通的同时,其滥用现象也引发了公众对于语言"口水化"、网络文化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担忧.本文从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机制入手,探析网络语言泛滥背后的风险和隐患,并提出改进对策,以期规范和引导网络流行语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1.网络流行语现象简述近几年来,伴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一种被称为"信息社会方言"的新型语言现象逐渐兴起,这就是在如今的网络信息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网络流行语。所谓网络流行语,即基于网络传播背景,在网络文化和网络表达习惯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并广为流行的语言形式。从互联网应用之出的MM、伊妹儿、恐龙等新型词语  相似文献   

15.
网络流行语"为你打call"现已在网民中广为传播,截止2017年12月37日,"为你打call"一词百度搜索结果为314万条,在网络空间和线下生活空间中使用频繁。"为你打call"作为网络流行语,其本身是网络文化的一种体现。本文将从传播学视角对网络流行语"为你打call"的产生和传播特点进行系统分析,探究其传播特征和对社会的影响效果。同时希望能够窥斑见豹,为从传播学角度研究网络流行语的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友谊小船说翻就翻"是近期主流社交网络上传播极广的网络流行语,寓意是友谊经不起考验,说变就变。在被各行各业的网友改编后,衍化出多个版本,骤然刷屏很多人的朋友圈。本文通过对"翻船体"的研究,揭示这个网络流行语狂欢背后各种力量的角逐,反映青年群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创新和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7.
论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以"躲猫猫"事件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了网络文化中的一道独特景观.本文通过"躲猫猫"的流行个案,分析了"躲猫猫"作为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认为网民通过赋予"躲猫猫"以新的所指,对权力进行话语的抵抗.当它成为一个流行的话语符号,又能够往其他领域扩展,典型的表现便是被市场所收编.文章最后对网络流行语现象进行了反思,认为公共言论空间的匮乏和当代中国以后现代为精神标签的文化表征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谈倩 《东南传播》2014,(5):74-76
模因论是一种解释文化进化的理论,模因是文化信息的基本单位,是人类文化传递的复制因子,以模因论为理论基础,对当红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的走红及其流行语传播从模因传播类型、模因传播过程、模因特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其流行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国内2010-2014年的12例从热点公共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为对象,运用定性比较分析(QCA)的研究方法分析网络流行语得以高热度传播的微观机制。研究提炼了影响网络流行语的六项微观因素,包括公共事件的属性、流行语的创造主体、流行语的情绪表达方式、流行语是否被主流媒体采用、流行语表达的情绪内容以及是否含有公众诉求。文章通过清晰集的定性比较分析,归纳了网络流行语得以有力传播的三条微观路径,分别为:当事人自主创造的、以戏谑方式呈现且被纳入官方话语场的流行语,或者是在政治事件中由大众戏谑调侃某种不满情绪和诉求的流行语,或是在政治事件中大众杜撰表达不满情绪且进入官方话语场的流行语。  相似文献   

20.
网络流行语是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大范围普及的时代背景下,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与"网络吐槽"、"网络人肉"等现象互动并存的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本文以符号学理论、"文化工业"理论和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为基础,剖析网络流行语的生发机制,认为网络流行语既是语言能指、所指及其关系的进化,又是消费主义社会成熟的产物;同时也是公民权力强化的体现。社会普遍用语常常表现了社会心理,隐藏着集体无意识,网络流行语中过于粗俗和暴力的部分应该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