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马卫 《陕西教育》2008,(7):55-55
语文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这正体现了语文教学“以人为本”的思想。语文教师的工作,从本质上说就是“服务”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教师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怎样才能当好学生语文学习的服务员呢?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语文教师的任务在于充分利用广阔的语文环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而“活动”在整个语文课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界的中心工作。作为语文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体现语文课标的精神,就要研究语文教学新方法,探索语文教学新途径。营造诵读空间,加深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创设说话语境,培养学生“能说会道”,提高表达能力;探寻学习捷径,总结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如此,语文教学才能更精彩。  相似文献   

4.
邵国春 《成才之路》2013,(32):56-56
注重课堂教学细节,在教学细节中体现语文味。即语文教师精心准备导语,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堂,进入情境。语文教师要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语文教师善于捕捉课堂“教学机智”,让师生互动闪耀着智慧真诚的火花,师生共同感受语文的博大精深,让语文课体现语文味。  相似文献   

5.
“语文味”可谓是一堂语文课的灵魂,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发源地,是教师的综合素养与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和谐统一。“语文课就应该有语文味”之意是语文课要注重突出学科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造成复杂语文的原因 1.对新课程的片面理解。新课程改革后,“三维目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综合实践”、“收集信息的能力”、“感悟、体验”成了语文教师的自觉追求,但老师们渐渐地迷惑:“这样的语文课还像语文课吗?语文课好像少了点语文味。”专家们也质疑: “语文课乱花渐欲迷人眼,搞得太复杂了!”  相似文献   

7.
上语文课常有这样的尴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一片沉寂;教师“循循善诱”,学生“启而不发”,大有曲高和寡的味道。教师不禁感慨:这些学生都是怎么了?于是话语滔滔,口干舌燥,讲吧!再看学生,一副茫然无措,似懂非懂的样子……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课兴味索然,哪儿还有语文学习的热情,谈何主动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8.
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学习各门学科必须掌握的基础工具。因而,语文教师“教活语文课”有着重要的意义。钱梦龙老师早就告诫我们“一定要把学生教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也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教活语文课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活”堪称语文教学法之精髓。可以说,语文教师教活语文课是使语文教学走出低谷的治本之举。  相似文献   

9.
现行语文教材旧病未除,又添新病.语文教材的编写,需要从语文的立场出发,理清思路,找准关键——确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目标,切实承担起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责任,帮助教师将语文课上成实实在在的“训练课”,突出定“点子”、示“例子”、指“路子”的功能,协调语文训练与落实基础知识、培养良好习惯、培养人文精神、进行任务驱动型学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堂上,教师正确理解“运用”的内涵尤为重要.具体的语言运用体现在语文课堂中,主要有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通过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语言“运用”,我们可以窥探出“运用”渗透到了语言的内部,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潜心学习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跟风现象”较为普遍。前几年强调朗读训练,于是好多教师一味地朗读,不再顾及其他语文基本功训练。当专家说小组合作学习好,于是不少教师又格外关注学生合作,甚至忘却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使得语文课的“语文味”淡了。  相似文献   

12.
新课改以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了“语文的觉醒”,重视语文课上“语文味”,体现在课堂中“语言赏析”便是一个突出的标志。但也由于一些教师对“语言赏析”缺乏深入思考和全面把握,以致在教学中出现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13.
“语文训练处处有,时时可以学语文”,学好“大语文”,才能让学生眼界高远,襟怀博大;才能“胸怀万汇凭吞吐,笔纳千钧任翕张”。所以,我们语文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在校内学习,还要指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除了在语文课上学语文,还要在其他学科中学语文。惟有增强“大语文”教学意识,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相似文献   

14.
从目前语文教学现状来看,那种将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割裂开来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削弱了语文在职业教育中的功用,客观上使学生产生了语文课是业余课的错误认识,进而导致语文课无用论;另一方面,将语文课排斥在专业学习的层面之外,违背了专业学习的规律,使专业学习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适当渗透专业知识,既可以充实课堂内容,提高语文教师的权威,又能为学生将来学习专业埋下伏笔,增强课堂情趣和学习气氛,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学习专业的“肥沃”土壤。知、情、意并重,是对职业院校语文教师提出的新的课题。下面…  相似文献   

15.
人类思维模糊性和精确性并存的现象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为,一方面人们需要对语言、文章的表层含义作出精确的分析和理解;另一方面,语言、文章还存在许多“不可言传”的“意蕴性”,需要通过意会,去领悟其言辞所未穷尽的那部分模糊内容。但是,在当今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或者强调语言的精确性,有意无意地夸大对语言、文章表层含义的精确理解,用讲解、分析、说明等为主的教学模式,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文章结构分析课,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列发挥;或者夸大语文学习模糊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中的“三活”赵嫣萍中学语文课的教学需要“活”。只有活,才可能体现语文的工具作用;只有活,才可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只有活,课堂气氛才不会沉闷。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我认为,“活”的语文课主要体现在三...  相似文献   

17.
理想的语文课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搭积木”的过程,而是一个生态式“孕育”的过程,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等多方面进行解码、重组、提升,再解码、再重组、再提升的旅程。语文教师就要在这“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运用最“语文”的方法来学习语文。当下不少语文课却出现了一些“红杏出墙”“为人作嫁”的非语文、泛语文等失衡、失控乃至失度现象。  相似文献   

18.
杨再隋教授说:“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如何把语文课真正上出“语文味”?语文教师应该抛弃浮华,简单地、扎实地、轻松地教语文,并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  相似文献   

19.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通过这种新的学习形式对建立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作为语文课改的实践者语文教师要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中构筑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刘艳清 《湖南教育》2008,(12):47-47
中职语文选修课教学要贴近专业特点,必须从单纯的语文课教学逐步向专业语文课转轨,体现“文化为专业服务”的思想,在遵循语文教学自身规律的同时,适当渗透专业因素,增加与专业学习直接相关的语文知识和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