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释“政”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人教版)第五单元《勾践灭吴》一文中的第三自然段中的“政”的解释不够严谨。略有瑕疵,请看其文:“……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相似文献   

2.
<正> 《国语·越语》“勾践灭吴”中有一句“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其中对“当室者”和“支子”的解释,说法不一。董希谦等主编的《古代汉语简明读本》(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说“当室者”为“嫡子,即嫡妻生的孩子”,“支子”为“庶子,非正妻所生的儿子”;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则把“当室者”注为“当家的,负担家务的长子”,“支子”为“庶出子弟。”这些说法,我们认为,既有欠详之嫌,又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3.
张艳梅 《考试周刊》2014,(14):12-12
<正>一、"当室者"释为"嫡子"不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2000年3月第2版)第14课《勾践灭吴》"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一句,课本注释"〔当室者〕指嫡子"。笔者认为,此注释有两个问题值得斟酌:其一,只指出谁是"当室者",并未释出什么是"当室者"。当室者,指主持家事的人,当家人。既然已加注,那么为了使阅读者更准确"理解词句的含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这一内涵的揭示似乎不宜省去。  相似文献   

4.
晨读下班辅导,一学生问我:“《勾践灭吴》‘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课本上的注释是:‘政’通‘征’,征税。这句话该怎么翻译?”当时我颇觉此问太易,便不假思索地说:“嫡长子死了,减免三年的赋税;支子死了,减免三个月的赋税。”学生又问:“课文中这一段的末尾有‘十年不收于国’又是什么意思?”顿时,我感到十分尴尬,仿佛落入圈套。因为按译文应该是:“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这样岂不前后自相矛盾:明明上文说只有死了“当室者”或“支子”的才可“释其政”,而此处却是普遍“十年不收于国”。不过我…  相似文献   

5.
粤人食芝     
粤人有采山而得菌,其大盈箱其叶九成,其色如金,其光四照。以归,谓其妻子日:“此所谓神芝者也,食之者仙。吾闻仙必有分,天不妄与也。人求弗能得而吾得之,吾其仙矣!”乃沐浴,齐三日而烹食之,入咽而死。其子视之,日:“吾闻得仙者必蜕其骸,人为骸所累,故不得仙。今吾父蜕其骸矣,非死也。”乃食其余,又死。于是同室之人皆食之而死。  相似文献   

6.
刘伶 《文学教育(上)》2009,(18):138-138
人教版高一教材《勾践灭吴》中有这样一句话:“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它的意思是“不是勾践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这样连续十年没有向国人征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粮食。”  相似文献   

7.
不死之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简介本文节选自《战国策·楚策》。注释于:向,介词。荆王:楚王。谒者:禀告的人。谒(yè)禀告或谒见。操:拿着。以:而,连词。中射之士:担任警卫的弓箭手。说(shuì):劝说。故:所以。是:代词,这。是……也:判断句式。明:表明,表示。乃:于是。点睛之笔1.是臣无罪,而…  相似文献   

8.
古食礼杂谈古饮食之礼极为烦琐。这里只谈古食礼之异于后世者若干事。古人在食前必洗手,其盥洗方式有二:一种是一般人平时自行沃洗。《仪礼·士冠礼》:“夙兴,设洗,直东荣,南北以堂深,水在洗东。”郑玄注:“洗,承盅洗者弃水器也。士用铁。水器,尊卑皆用金,及大小异。”  相似文献   

9.
[原文] 崔武子①见棠姜而美之,遂取②之.庄公通焉.崔子弑③之. 晏子④立於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⑤,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⑥,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⑦也,舍⑧之得民.” (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删节)  相似文献   

10.
善应性纯孝,亲病,尝刺血和药以进。母畏雷,每闻雷则披衣走其所。尝寒夜远归,从者将扣门,遽止之曰:“无恐吾母。”露坐达明,门启而后入。家贫,诸弟未制衣不敢制,已制未服不敢服,一瓜果之微必相待共尝之。母丧,哭泣呕血,毁瘠骨立,终日俯首柩旁,闻雷犹起,侧立垂涕。既终丧,言及其亲,未尝不挥涕,生朝必哭于庙。闻四方水旱,辄忧形于色。江淮警报至,为之流涕,不食累日;同僚会宴,善应怅然曰:“此宁诸君乐饮时耶!”众为失色而罢。有尝同僚者死不克葬,子佣食他所,善应驰往哭之,归其子而予之资,使葬焉。道见病者必收恤  相似文献   

11.
“一鸣惊人”,意为只要大叫一声,就可以让四方惊骇。一般比喻人有大才,大作为,平常不显三露四,而一里有所动,就可以作出一番惊人的大事业。这一成语见于多种典籍。《韩非子·喻老篇》: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鸟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  相似文献   

12.
一、意不可言传的理论根据《庄子·天道》有则“轮扁斫轮”的寓言,用以阐述庄子意不可言传的理论,为论述方便,不妨引述如下: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失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  相似文献   

13.
〔原文〕崔武子1见棠姜而美之,遂取2之。庄公通焉。崔子弑3之。晏子4立於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5,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相似文献   

14.
人教社试验本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中收录了《国语·越语·勾践灭吴》一文。该文勾画了一个亡国之君通过闻过即改、广纳贤才、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奋发图强、身体力行 ,从而最终实现一举灭吴的英雄形象。无论是对学生进行文言教学 ,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该文都是不可多得的好教材。但编者在选文的第六段中却像这样标点 :“……其达士 ,洁其居 ,美其服 ,饱其食 ,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 ,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 ,无不也 ,无不也 ,必问其名。……”从全段内容看 ,前面主要讲如何休养生息 ,而摘录部分…  相似文献   

15.
对于自己的乳母和师傅,皇帝们大多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由此,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就变得异乎寻常起来。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帝王之子必由乳母喂养。《礼记·内则》日:国君世子生三日,卜士之妻大夫之妾使食之,“异为孺子室于宫中,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皆居子室,他人无事不往。”这里所言为先秦之事,但之后帝王之子必配乳母异室抚养一事基本上得到承袭,即谷应泰所言:“人主生在襁褓,则有阿姆之  相似文献   

16.
不死之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之,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阅读送张唐民归青州序 欧阳修 予读《周礼》至于教民兴学、选贤命士之法,未尝不辍而叹息,以谓三代之际,士岂能素贤哉!当其王道备而习俗成,仁义礼乐达于学,孝慈友悌达于家,居有教养之渐,进有爵禄之劝,苟一不勉,则又有屏黜不齿戮辱之羞.然则士生其间,其势不得不至于为善也,岂必生知之贤.及后世道缺学废,苟伪之俗成,而忘其教养之具,至于爵禄黜辱之法,又失其方而不足以劝惧.然则士生其间,能自为善卓然而不惑者,非其生知之,天所赋予,其孰能至哉?则凡所谓贤者,其可贵于三代之士远矣.故善人尤少.幸而有,则往往饥寒困踣之不暇,其幸者,或艰而后通.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课文》所选的篇目里,常常出现数目字。本文打算结合这些篇目以及有关作品,探讨一下在文学作品中的数目字的规律。 清代汪中在《述学·释三九》中,提出过虚数和实数两种类型,他说: 生人之措辞,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此言语之虚数也。实数可稽也,虚数不可执也。……推之,十、百、千、万,固亦如此。故学者通其语言,则不胶其文字矣。 汪中的立论是正确的。如“三岁贯女”。(《诗·硕鼠》),“昏鸦三匝迷枯树”(叶剑英《远望》),“茫茫九派流中国”(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面壁十年图破壁”(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毛泽东《七  相似文献   

19.
读了《新疆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许征《殽之战注解弥缝》觉得其对“死君”的解释有商榷的必要。《秦晋殽之战》中有两句用“死君”语。一是“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是?”一“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对这两处‘死君”的解释,注家多有分歧,许文是杜预之说,而非其他诸家之解。顾炎武释“死”为“遗忘”,缺乏旁证,惠栋以“死’为“君”的定语,把未下葬的君主称为“死君”,不近情理;杨伯峻释“为”为“有”也不够妥贴,然而杜注一释为生死之死,一释为“背”,两处注释没有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20.
清代全祖望的《梅花岭记》,歌颂了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中语室把它选入教材,并把最后一句标点为:“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