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新闻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一环,担负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鼓舞人、弘扬社会正能量的神圣职责.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十分重视在新闻采访中贯彻群众路线的问题,如胡锦涛同志在新闻和宣传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贴近”的要求.习近平同志也鲜明地指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这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的工作作风.报道写得好不好,与新闻工作者能不能深入实际、深入采访很有关系.” 如何在新闻采访中践行群众路线,写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新闻作品,是摆在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2.
张书省 《今传媒》2003,(6):30-31
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才能把“三个代表”思想落到实处,这是新闻从业人员执著于新闻事业,创造新闻辉煌,实现个人价值的惟一途径。 也有一些人认为,我没有“三贴近”,也照样可以写稿,可以采访,有的作品还得了奖:还有人觉得,市场经济新闻竞争那么激烈,哪儿有时间去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这不白浪费时间么?如此云云,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办好企业报,提高报纸的宣传效果,发挥企业报应有的作用?看来,有一个问题必须强调,这就是必须发扬我国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认真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办报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省、市、自治区党报总编辑新闻工作研讨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党性原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广泛最深刻的联系,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并殷切希望全体新闻工作者要“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老老实实地向群众学习。”他还指出:“新闻工作者要做  相似文献   

4.
高歌 《新闻传播》2005,(5):48-48
正确的舆论监督能够指出我们前进中的问题,反映群众的疾苦,给广大人民群众以鼓舞。因此,广大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用事实说话,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新闻舆论监督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十四大代表郭凤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向新闻界的朋友发出由衷地进言:“现在新闻界有不少同志没能做到实事求是,缺少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有的道听途说,有的添油加醋,随意发挥,甚至有的根本未见过她本人,居然还能写出数千字的人物专访”。深入实际,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是我党新闻工作的生命和原则,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是我们新闻工作者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而新闻界的少数同志却违背了这些,使得新闻报道出现了许多怪现象: 怪象之一,记者采访,大多喜欢往先进、发达地区跑,落后、欠发达地区很少见到记者的尊容。少数记者  相似文献   

6.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基础,也是这许多年来成功记者的看家本领。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新闻工作者,特别是中青年新闻工作者,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和更高的要求,这不仅要求我们从更高的高度认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更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提出新思路,找出新办法。思路与办法其实是有的,她们就在现实的实践之中。于是,我们推出“调研与我”专栏。 新时期要求我们的研究也要走上新高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调查研究有什么特殊要求?怎样防止一般化?怎样形成、深化调研报道的思路?怎样避免只有调查、没有研究、流于表面化的倾向?新时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应有哪些新内容?怎样防止只是经验化、以不变的老思路对付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实践中,怎样从新的高度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怎样在实践中一以贯之?可探讨的问题确实很多,还希望各位作者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要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又要结合自己调查研究的实践,使论文在理论品位和可读性两方面俱佳。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采访是写作的基础,要想写出好的报道,首先要在采访上下功夫。有人说记者采访“要学秤砣水下沉,莫学蜻蜒点水掠”,就是指的要扎扎实实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这是记者和通讯员的一项基本功。有经验有成就的记者都深深体验到,只有深入实际采访,才  相似文献   

8.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报实情、讲真话,不得弄虚作假,不得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事实。《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规定新闻工作者必须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9.
今年,新华社党组提出“抓作风,改文风”的工作部署。这的确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期,事关新闻工作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加强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的战略之举。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它既是党的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的体现,也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工作方法,更是我们贯彻落实“抓作风,改文风”指示的着力点。 有人曾对一段时期出现的稿件错误作调查分析认为,事实错误多出于五种情况:一是记者只根据第二手材料来写稿子,对第二手材料又不进行严格的核实;二是记者在采访中偏听偏信,没有听取各方面  相似文献   

10.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既是“抓作风、改文风”的突破口,又是这二者的结合点。只要牵住了这个“牛鼻子”,我们的作风和文风就能不断地有所改进。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既是搞好报道的不二法门,也是记者成材的必由之路。它本是我们党、我们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作风。但是无可否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在所谓“信息爆炸”的时代,还要不要坚持这一条,有些新闻同仁产生了怀疑。新华社山西分社毫不动摇地坚决贯彻  相似文献   

11.
提高新闻队伍素质是办好地市报的关键,加强调查研究是提高新闻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记者要重视调查研究新闻工作者除了要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闻学的理论素养外,应重视经常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对此,刘少奇同志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报上的一切文章都是调查研究的结果。调查研究是一门科学。”“记者和编辑要认真作调查研究工作……要努力一辈子。”  相似文献   

12.
如今,工作、生活条件好了,有的新闻工作者深入采访的作风却差了;接待、招待的标准高了,新闻的精品却少了;交通方便了,离老百姓的距离却远了。 应.当承认,省、地、县新闻单位中,确有少数“三包”式记者,即“非富裕地区不去,非小车不坐,非宾馆不住”的包吃、包住、包接送的记者。慵懒,不愿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这对新闻工作者是非常有害的。由于采访作风不深入、不扎实,写出来的稿件则干巴巴,没深度,没活力,少激情就不足为怪了。 深入,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素质之一。一篇好新闻,好象险山上的奇花异草,没有革命的激情,不受…  相似文献   

13.
王静 《视听纵横》2007,(5):77-79
采访,是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姗熟掌握的基本功。记者要慧眼识宝,同时还要掌握新闻采访的技巧。否则,即便发现了新闻,也很可能因不会采访而贻误战机,使“活鱼”在眼前溜掉,甚至让采访对象厌烦。然而一些记者在进行正常的新闻采访活动时却屡遭拒绝,或被婉言谢绝,或遇到种种干涉、阻挠,有的甚至引发严重冲突。这已成为目前困扰新闻工作者的一大难题。那么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提高新闻队伍素质是办好地市报的关键,加强调查研究足提高新闻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记者要重视调查研究新闻工作者除了要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闻学的理论素养外,应重视经常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对此,刘少奇同志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报上的一切文章都是调查研究的结果。调查研究是一门科学。”“记者和编辑要认真作调查研究工作……要努力一辈子。”这段活语重心长,含意深刻。  相似文献   

15.
干过新闻这行的人都知道,采写新闻的目的就是要报道出去。因此,记者必须进行认真采访,报道的人和事要真实准确。时下,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新闻单位正在推进新闻改革,加强队伍建设,贯彻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然而,仍有少数编辑记者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闻改革有误解,认为没有了条条框框,今后记者跑跑市场,翻翻材料,跑跑机关就行了,无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果真是这样吗?结合我采写《大西北再架彩虹》一文(见《新疆日报》1月20日周末版),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采写《大西北再架彩虹》一文,整整用了一个星期跑基层,其中在工一局复线工程指挥部听介绍一天,其余时间全用来现场采访。我事先没要一份材料,只要了几份打印的一处指挥部办的《兰新线上》简报。在一处六队隆隆的搅拌机旁,我和一个“小不点”交谈起来,他手里操纵着机子,机声很大,我扯着嗓子问,  相似文献   

16.
为了留下珍贵的新闻史料,并为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提供宝贵的采访经验,本刊增辟了“印象深刻的一次采访”这个栏目。约稿信发出后,得到了许多新闻记者的支持,他们纷纷寄来了稿件。这些稿件,有的写下了珍贵的新闻史料;有的通过记叙不同的采访活动,再现了记者当年不畏艰险,深入实际进行采访的艰苦生活。他们从不同角度,以亲身经历和体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给人以教育和启示。现在我们先登出八篇,其余以后陆续刊登。我们热切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大力支持,为本栏撰写既有新闻史料,又有采访经验的稿件。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新闻工作者要“深入、深入、再深入”.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们更需要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坚持不懈地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唯有深入,才能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齐爱憎,产生强烈的为人民服务的感情和意识,才能掌握真实可靠的新闻题材,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新闻改革的途径,才能产生无愧于时代的新闻名篇佳作.时下,不少报人作风飘浮的现象还较为严重:——不愿深入.一些采编人员热衷于跑机关,跑会议,跑领导,跑开工开业庆典,不愿作艰苦深入的调查研究;即使下乡下厂,也是蹲在乡政府、村委会和厂办公室,看材料,听汇报;更有甚者,见利忘义,热衷于搞“有偿新闻”,把“深入”二字抛到九霄云外.——不屑深入.一些采编人员错误地认为自己就是群众中的一员,对下情略知一二,无须深入.有的则片面地认为现在是信息社会,新闻竟争激烈,记者只要学会“抢新闻”,出“快手”就行了.因此,满足于电话采访,靠现成材料和人云亦云的东西写稿子.——不会深入.报业发展较快,从业人员不断增加,一些地县报和专业报人大多来自各个单位,较少受过专业训练.  相似文献   

18.
新闻工作者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这是新闻工作的性质、职责所要求的。党的新闻工作是党的也是人民的喉舌,它要准确宣传党的政策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指引人民群众前进,并要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新闻工作者肩负这一光荣职责,不仅要有较高的路线政策水平,坚定的理想和严格的纪律,而且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人们把新闻工作者同作家、人民教师一样,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充分反映了广大群众对新闻工作者的期望和要求。  相似文献   

19.
来稿撷英     
传播手段的现代化,为记者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往往新闻单位一个电话可以直接与乡村农户的采访对象交谈。然而,新闻记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仍是一个不能丢掉的基本功。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社会的大变革,必然带来很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更要求新闻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加强调查研究。针对当前市场经济出现的重要情况、重要问题,记  相似文献   

20.
注重精神文明建设,高扬社会道德风范,成为新闻的题中之义。 新闻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又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要以市场机制为启动,又以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为发展商品经济的动力;要以市场公平竞争为契机,又需辅以群体的协调运作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所以,新闻媒体不应“趋于市场化”。 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新闻的有偿性、交换性、商品性。有人说,“有偿新闻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有人认为,“新闻产品作为商品的交换,已在社会范围内展开”;有人也说,“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新闻也是商品,因此拿钱买新闻是理所当然的”;也有人认为,“新闻改革要深化,就要承认新闻具有商品属性”,甚而有人说,“新闻的市场化要求新闻信息的商品化”。这类思想观点所提出的一个原则性问题是:在市场经济下,无私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