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书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已经走向大众文化传媒的舞台,在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方面,发挥着独树一帜的作用。广播评书节目要发挥好弘扬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作用,表达形式要注意贴近大众,充分挖掘传统文明的题材,同时要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延伸评书艺术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评书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已经走向大众文化传媒的舞台,在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方面,发挥着独树一帜的作用。广播评书节目要发挥好弘扬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作用,表达形式要注意贴近大众,充分挖掘传统文明的题材,同时要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延伸评书艺术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邢晓春 《中国广播》2006,(11):64-65
大多数人知道田连元,是因为看了他在电视里演播的评书《杨家将》。他是第一个把评书搬上电视荧屏的说书人。他录制了大量的电视评书。相比之下,听众似乎很少在广播里听到他的评书。其实,田先生很早就和广播结缘了。“可能是我从艺的时间比较长吧,所以以往岁月留下的东西,今天的年轻人都不知道了。我最早的录  相似文献   

4.
近年评书出版概况整理出版传统优秀评书、评话,是时代的要求。但是从1949年到1965年,由于左的思想干扰,长篇评话,只有一部王少棠的《武松》问世;北方评书,北京、天津、辽宁等地仅仅整理出版了近20部中、短篇书目。中国曲艺研究会在50年代记录了一部马  相似文献   

5.
田淼 《记者摇篮》2012,(6):47-48
近年来,广播评书艺术呈现产业化发展——不仅吸收和发扬了传统民间评书的精华和魅力,更具备了时代性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和初步条件。伴随着电台广播的兴起,广播评书发展进入到一个中兴时期,其市场潜能并未充分发掘。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广播事业的飞跃  相似文献   

6.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学艺术源远流长,在各族人民辛勤的汗水浇灌下,结下累累硕果。评书就是前人知慧的结晶,曲艺遗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早在唐代就有评书节目了,诗人元稹、白居易曾在一起听艺人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已犹未毕词也。”这《一枝花话》就是评书。当时说书这一形式不论在民间还是在宫庭里都是盛行的。到了宋代评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艺术水平也大大提高了。说书人的“话本”就相当于如今评书演员的书稿,有的经文人加工整理成了小说等作品。解放以后,评书演员整理传统评书,又根据小说结合自已经验用评书的“趟子”改编成新评书在书场说,在电台播讲,很受听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7.
<正>广播中播出的长篇连播大致有传统评书型、现代小说型、广播剧型、影视录音剪辑型等。传统评书型是长篇连播的主要形式之一,但长篇连播发展的方向却应该是文学小说的路子,小说演播成为能与传统评书一争上下的重要演播形式。现代小说的播讲没有过多传统说唱文艺的功底要求,话剧、电影演员和广播电视业的播音员主持人都比较适合播讲,本文仅就后者即现代小说的演播制作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传统艺术脚步沉重 曾几何时,评书、相声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就象现在的流行歌曲在年轻人心中的地位一样。评书大师的名字甚至比现在最红的流行歌星的名字还要响亮。孩子们中午放学,空着肚子拼命地往家跑,为的就是12点钟的评书。下午上学.带着满肚子的午饭往学校跑,就是因为听了1点钟的相声,怕上学迟到。可以说,当时的评书、相声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播新闻是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传统形式,播音员根据写好审定的新闻稿件以字正腔圆的播音风格进行播报,形式庄重、严谨,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可信度。后起的主持人说新闻在传统的播新闻基础上,让新闻变得亲切起来。比如内容上主持人可以有所发挥,在讲述新闻的时候比较灵活,语气上比较亲切自然。也有带表演性质的,类似于评书、讲故事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语言更具有口语特色.还能展现个性特色。主持人说新闻让新闻更贴近老百姓。  相似文献   

10.
面对新兴媒体覆盖广、传播迅速的特质,传统广播评书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冲击?本文结合新形势进行系统分析,并从广播整体发展前景和实践中,对广播评书生存现状、适应新媒体创新空间、在实现其公益性前提下如何跨入市场等问题,提出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田明路 《记者摇篮》2004,(6):21-21,23
辽宁电视台开电视评书先河。为评书这一以语言见长的民族艺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评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但是直到今天。电视评书开播已近20年,却一直没有像广播评书那样在全国“火”起来。电视评书“火”不起来.“火候”欠在哪里?许多从事电视评书的编播人员一直为此而困扰。  相似文献   

12.
"教书"与"说书"在表现形式上多有相通之处,在教学中吸收评书艺术的有益成分,能够激发人文课堂的蓬勃活力。在技巧层面,可以借鉴评书扣子的设置与声韵的追求;在境界层面,可以熔炼其人情阅历的传达与历史环境的营造。借鉴评书艺术的同时,不能让娱乐化削弱教学的本体地位和严肃品格。  相似文献   

13.
八月的成都,酷热难当。多年来为评书奔波忙碌的我,心情却得到了少有的放松和慰藉。在巴山蜀水,我获得了一份意外的惊喜——从民间对传统曲艺形式的尊重和喜爱,我重新看到了评书艺术的希望。成都之行,虽然短暂,我心头的隽永滋味却格外悠长。  相似文献   

14.
吉宁 《现代视听》2012,(5):70-72
本文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评书节目录制引入"小剧场"形式的全新尝试出发,通过对比今昔的广播评书节目特点、分析广播节目与小剧场融合的利弊、阐述节目录制新形式对听众收听互动产生的积极影响,提出了广播小剧场评书符合当今评书节目发展需求的观点,探讨新形式的优势与不足,并对广播小剧场评书的发展进行了探索,以期为广播节目的不断创新提供新鲜思路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广播》2007,(2):80-80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最近联合中国唯一的评书艺术研究机构——大地评书艺术研究所,成立了“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全国广播评书节目发行网”。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各级各类电台播出的广播节目中,几乎都有评书一席之地。探究评书在广播节目中历久不衰的历史,与时俱进地在广播节目中给予评书恰当的定位与发展空间,对于评书和广播的互动发展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段的长短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标准。段的长短只是一种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评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就是这个道理。如果需要长,十几句甚至几十句为一段都可以;如需要短,几句,一句,甚至一个词为一段也未尝不可。这之中主要看文章的内容而定。段长短的划分因意  相似文献   

18.
广播评书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受听众喜爱。在受众被多种媒体分流的情况下,我们须用心办好评书节目,不断扩大评书宣传这块阵地,让这一古老的艺术产生更为广泛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学生读课外书,再深入一步,就是评书。由读到评,从感觉到理性思学,是一次质的飞跃。它对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思想水平是大有裨益的。但评书不那么简单,指导评书,也不容易。多年来搞中学图书馆工作,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传播的快捷特质,大大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在人们的娱乐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广播评书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仍占有一席之地。本文就广播评书编辑如何更好关注听众心理,从听众需求出发,提高自身素质和编辑技能,制作更多、更好的听众喜闻乐享的评书节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