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丹东 《记者摇篮》2009,(11):27-27
经济新闻是报纸的主打产品之一。如何使经济新闻走近读者,如何使普通读者对经济新闻产生阅读兴趣,是媒体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我国的经济报道形式也正日益走向深度化,由于记者本身的知识局限,实际工作中,很多记者在专业性方面不是很通,他们把大量自己还没“吃透”的经济学术语堆砌在经济新闻中,结果常有运用不当导致报道失实的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
苏辉 《新闻知识》2006,(8):76-76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省份,作为党报,经济新闻的生命力更是与时俱进,每个经济动向和一个个系统化变动的数字和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进程、状态、指标构成反映全省整个经济发展状况的窗口,也使我们记者有了因数字变动而产生的经济新闻和许多新的话题。经常看党报读者会有一种感觉,报纸上的统数字从客观上使读者感到枯燥和沉重,特别是有关数字和一些抽象的预测,因为缺乏可读性,很容易使普通读者厌倦。为此,要求记者在报道统计新闻时,要不断提高统计新闻的可读性,使统计报道能够吸引读者、拥有读者,缩短与读者的距离成为从…  相似文献   

3.
经济报道如何从艰深、晦涩、枯燥的窠臼中走出来?将经济现象置于“社会人”这一转换了的视角下,进行透视和解析.然后出之以更为鲜活可感的文本。是一种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可贵尝试。有人称其为“经济新闻社会化”,有人将之冠名为一种崭新的边缘性新闻文体——“社会经济新闻”,都使得原本乏人问津的“纯”经济报道。变得更有生活味、人情味。如此,才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和互动欲望,经济类报纸也才能真正办活。以下,笔者结合自身采写经历及关注到的新闻实践,谈几点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4.
徐强 《记者摇篮》2004,(12):41-41
早晨起来,打开报纸,读者时常会发现不同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不仅内容上有差异,而且渗透的观点也不一致。特别是对于重大社会经济文化现象的报道,往往不同的记者有不同的报道视角。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家庭收入不断增加,市民对经济新闻越来越关注.而很多报纸在经历了“社会新闻化”和“娱乐化”的比拼之后,也开始思考如何在日益同质化的竞争中杀出重围,提升报纸品位、抓住中高端读者等问题.于是,增加经济报道和评论,成为很多报纸的选择.经济新闻与娱乐新闻、社会新闻不同,它对阅读者的知识储备有更高的要求.它必须有用,才有价值.经济新闻很难“有趣”,因此对于没有需要的读者来讲,具有天生的排斥性.从几年来的实践看,通过不断提高经济报道的水准,实现了报纸的快速发展,这样的案例仍然不是很多.  相似文献   

6.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经济信息的需求,使经济新闻在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报道什么内容,如何报道才能抓住读者眼球,吸引读者注意力,是众多地方报纸在经济新闻报道上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仅针对报道的题材和表现手法,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施虹 《新闻传播》2004,(7):73-73
对于一张把读者定位逐步转向高端人群的报纸来说,有深度的报道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报纸的定位和层次。这其中,时政新闻和经济新闻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8.
王治平 《新闻知识》2000,(9):18-18,8
谈到经济报道.我们会时常听到读者的抱怨,“报纸上的经济新闻难读”;记者叫苦,“经济新闻写不出新意”;编辑苦恼,“编的经济新闻不疼不痒”。类似“产粮多少”、“创产值多少”、“获利润多少”、“套话+数字+过程”式等,简单化、填空武,一厂一店式的报道常常占据着报纸经济新闻的版面,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这与我们新闻工作者对急剧变化着的社会环境缺乏深刻的分析和认识;对变化着的受众的新需求缺乏准确地把握;对新时期经济新闻的特征和社会功能缺乏全面地理解等有很大关系。 在经济活动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  相似文献   

9.
在厚报时代的今天,尽管经济类新闻仍因其相对的专业性而只能吸引部分读者的关注,但都市类报纸仍要坚持对经济新闻贴近性的思考,从而吸引更多受众。相比《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第一财经日报》等专业财经报纸,都市报经济新闻应  相似文献   

10.
王治平 《新闻界》2001,(1):51-52
谈到经济报道,我们会时常听到读者的抱怨,“报纸上的经济新闻难读”;记者叫苦,“经济新闻写不出新意”;编辑苦恼,“编的经济新闻不疼不痒”。类似“产粮多少”、“创产值多少”、“获利润多少”、“套话+数字+过程”式等,简单化、填空式,一厂一店一村一品式的经济报道常常占据着报纸经济新闻的版面。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这与我们新闻工作者对急剧变化着的社会环境缺乏深刻的分析和认识;对变化着的受众群的新需求缺乏准确的把握;对新时期经济新闻的特征和社会功能缺乏全面的理解等有很大关系。因而改进…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一个好标题,常常能使一篇新闻增辉添色,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经济新闻是当下新闻报道中的主角,经济新闻有别与其他类型的新闻,报道内容相对抽象、客观、理论性强。如何在有限的空间让经济新闻的标题,出新、出奇,夺人眼球,成为新闻报道的点睛之笔,是每一位经济记者和编辑必须认真探索的问题。制作新闻标题的意义新闻标题提示消息的内容,传递主要信息。它用最简洁的文字将新闻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提示给读者。在读者理解力、想象力基础上产生的鲜明印象,加深对新闻事件的领悟。就新闻报道而言,新闻标题有它独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家报纸应该有一家报纸的个性,而一个记者也应该有一个记者的新闻个性。 假如记者写出来的文章全都如出一炉,鼻子眼睛儿皆十分相像,毫无区别,那么这绝不是记者的光荣,相反它应该是一种耻辱。如果几个不同的记者,对写一个新闻采取完全一样的报道,那么读者怎么会不对报纸失望呢?千篇一律的新闻内容,千篇一律的构思,千篇一律的新闻语调,最终会受到读者的唾弃。如果我们新闻工作者百般地努力仅仅是为了得到读者的唾弃,那我们的工作又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让经济新闻充满魅力!越来越多的读者发出这样的呼唤。有读者曾感慨地说:如果看经济新闻能像看社会新闻一样轻松,像看小说一样有趣就好了。当然,经济新闻不同于小说,但是,新闻的重要、及时、新鲜、真实等特性往往比小说更能吸引读者、震动读者,这就是新闻特有的优势。因此,作为一个报道经济新闻的记者,应该学会运用新闻这一优势,认真研究经济,研究生活,研究读者,在经济新闻的判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旋,律的推动下,经济新闻已成为各个媒体报道的中心,也成为了党报的主角。综观一个时期的报纸,虽然记者也采写了许多经济新闻,其中也不乏深度和广度的报道,然而基层的读者群却不买账,不满意,认为经济报道缺少新闻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15.
经济新闻不容易写。不少经济新闻干枯乏味,干巴巴的数据、干巴巴的措施,还有让人似懂非懂的经济术语,让人看了打瞌睡。以致许多读者对我们各类报纸的经济报道颇有微词。 但是,只要记者用心探索,就会有所突破。研究大量成功的经济报道,并结合近几年自身的探索,笔  相似文献   

16.
经济新闻在各类媒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有统计资料显示,经济新闻已成为综合性报纸报道的主体,其发稿量已超过发稿总量的40%.但读者发现,现在好的经济新闻并不多.一些记者写的经济新闻对普通读者来说枯燥乏味,对专业经济工作者来说又显得过于浅显.造成这一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记者缺乏必要的经济学素养,因而对于复杂的经济现象既无法向普通读者作出深入浅出的解释,又无法为专业经济工作者提供准确、透彻的分析.尽管这些记者在非经济新闻报道方面可能很出色,但是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经济新闻记者,他们还有待于提高自己的经济学素养.  相似文献   

17.
采写会议新闻时如何创新,是记者现在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也成为增强报纸可读性的一个"重大技改项目"。搜索新闻的藏身之处──新闻眼的俯视现在,一般性的会议报道令记者和读者都非常头疼。试想,在时间非常宝贵的快节奏时代,有多少读者愿意捧着一份报纸去看长篇会议报道,去关心与自己关系不大的业务性工作部署呢?作为党报记者,我们应该如春蚕吐丝般奉献出令读者喜闻乐见的东西。翻阅当代新闻史上的一些名篇佳作,其中不乏令人叫绝的来自会议的报道。其实,一些会议报道之所以令人生厌,与"抄材料"式写法有直接关系。一方面是各种会…  相似文献   

18.
新闻的题材,决定了新闻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能不能抓到新鲜、独特、让读者称奇的新闻题材.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记者的综合素质.也是在当今媒体激烈竞争的形势下,能否增加报纸亮点、提升报纸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记者在转型.在怎么转型呢? "文革"时代的记者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大都以当一名称职的宣传员为己任. 改革开放后的前十年,报纸大都对开4版,一天容纳不了多少新闻稿件.许多新闻从业者以社会守望者为己任,追求当专家型记者.采访收集新闻材料反复比对.写作编辑稿件精益求精,不少记者成为专业领域的权威和政府决策的智囊人物.新闻在读者心目中的可信度高,.报纸上是这样说的".是那时候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经济新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与社会新闻类报道不同,经济报道存在着罗列数据、单纯的政策诠释、理论化的说教等问题,使得报纸可读性不高,亲和力不强。如何使经济宣传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以适应读者的要求,是我们应当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