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不仅受佛、道思想影响,也受《周易》影响甚大。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他所创作的《东坡易传》中,从苏轼的散文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周易》中所体现的文学思想与艺术上的特色对苏轼的散文创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苏轼早年对《庄子》的崇尚,屡次遭贬,坎坷波折的人生境遇下,对庄子人生哲学的欣赏和借鉴,无不向世人昭示着庄子齐万物、一死生,委顺自然的人生哲学深刻影响了苏轼谪居时期超然物外的处世哲学的形成。苏轼谪居时期所表现出的随缘放旷的乐观精神,任性逍遥、心闲意适的生活态度,足以表明苏轼此时已经超越了物质因素与生活形迹的束缚和影响,由思想到行动都达到了委顺自然,随遇而安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巨匠,在诗、词、散文诸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教战守》这篇策论,是他的政论文的优秀代表。嘉祐五年,苏轼在准备“制科”考试期间,写下了《进策》二十五篇。苏轼在他《感旧》诗引中也说:“嘉祐中,予与子由同举制策,寓居怀远驿,时年二十六。”由于这组《进策》写于苏轼意气风发的青年时期,因此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童蒙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东坡易传>蒙卦的注解里.<东坡易传>蒙卦注解也是苏轼贬琼期间启蒙海南文教的主要著作.苏轼的童蒙教育思想主张启蒙以育德为先,应养其正心,应果行育德,还主张利用刑人以规范德行.苏轼的童蒙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道德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启示:应防止幼儿陷于物欲主义;良好的师生关系利于启发幼儿的思维;应树...  相似文献   

5.
根据苏轼的归乡词来研究苏轼的归乡情结。首先,苏轼的坎坷经历可分为五个时期:签判凤翔时期、通守杭州时期、密徐湖时期、贬居黄州时期、晚年时期。其中黄州时期为苏轼的归乡情结发生质变的重要阶段,也是其独特的人生哲学形成的阶段。根据这五个时期的归乡词,总结出各个时期归乡情结的内涵和特点,通过对比展现出苏轼归乡情结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苏轼与朱熹对于"思无邪"都有过独特的阐释。苏轼以《周易.系辞传》中的"《易》无思也,无为也"与"思无邪"互训,与其道家思想背景密切相关,是其儒道释思想汇通的标志之一。朱熹通过杨时对于苏轼的批评,间接表达了他对于苏轼"思无邪"论的不满,同时以使读者"无邪思"来阐释"思无邪",有着明显的儒家道德纯正的传统阐释痕迹。  相似文献   

7.
《原毁》是韩愈的一篇政论文章,同《原道》、《原性》一起并称“三原”,但以《原毁》价值为最高。《教战守策》是苏轼在二十一岁到二十六岁期间(仁宗嘉佑元年至六年),应考时所进时务策的一部分。它是苏轼策论中难得的好文章,堪称政论文的典范之作。韩愈同苏轼,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曾尊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①可见他是推崇韩愈、步武韩文的。从文学主张看,苏轼重视文章的内容,反对“未  相似文献   

8.
载酒堂考     
今人或云 :黎子云曾让居与苏轼 ,苏轼遂将黎宅命名为载酒堂 ;或云 :张中曾在黎宅外为苏轼建成了载酒堂。从海南方志、《宋史》等史料以及苏轼所有在琼诗文均未言及让居一事 ,可以推断 :黎子云不曾让居与苏轼。关于张中建载酒堂一事 ,现在史料除民国《儋县志·苏轼传》有明确说明外 ,其他史料均未明确说明 ,这个观点其实源于对一句话的错误理解。结合苏轼在琼诗文并无一篇言及载酒堂之建成的事实 ,可以推断 :苏轼贬儋期间 ,载酒堂并未建成  相似文献   

9.
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间有五年之久。自从北宋以来,人民对他有着广泛的同情。元杂剧中有关苏轼黄州生活的戏曲,至今还流传两本下来,都是同情苏轼的。其中,一本叫做《贬黄州》,一本叫做《醉写赤壁赋》。前者为费唐臣所作,后者不知名姓,俱收入隋树森的《元曲选外编》。另  相似文献   

10.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不是写其“平生功业”,而是感慨命运多艰,想“致君尧舜”却一事无成。他历贬三州,处境越来越差,心理适应能力却越来越强,文学成就也远远超过他处境顺利时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苏轼的诗,"气魄豪迈,颇有李白概".现保存下来的有"四千多首",其中居琼三年,所写的也算不少.据苏轼《居儋录》(又名《海外集》)所载,苏轼居琼期间共写诗一百六十九首,散文一百二十八篇,辞赋五篇,颂十八篇,铭四篇,平均近两天写一篇(首).其弟苏辙(子由)对他在岭南的著作这么评价:"居海南,作书传,推明上古之绝学,多先儒之未达."又说:"东坡谪居儋耳,独善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哀惫之气."(苏辙  相似文献   

12.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不是写其"平生功业",而是感慨命运多艰,想"致君尧舜"却一事无成。他历贬三州,处境越来越差,心理适应能力却越来越强,文学成就也远远超过他处境顺利时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长时期以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下简称《念》词)词已成为苏词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而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当然就是这首词的主旨。 写《念》词时,苏轼至黄州贬所已经二年半了。"乌台诗案"以及由此导致的谪贬黄州是苏轼一生中所遭受的第一次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诗歌素有“言志”的传统,而词就其起源来说,只是在歌筵酒席间交给歌伎酒女去传唱的曲子,很少“言志”的,从苏轼起,则一洗脂粉之气,抒写了自己的襟怀志意。他的这首《定风波》词,正是苏轼人生哲学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15.
刘佳 《中文自修》2023,(23):9-12
<正>白居易这位中唐诗人,名为“居易”,字为“乐天”,隐隐暗示出他知足安分、达观任情的人生哲学。白居易的名和字,分别出自《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和《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作为唐代现存诗歌数量之冠的诗人,我们背诵过他洋洋洒洒的叙事长篇《琵琶行》《长恨歌》,也熟读过他“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和讽喻诗。此外,在白居易七十五年的生命中,他还创作了丰富的闲适诗,这些作品细密地折射出白居易的日常生活与人生哲学。本期栏目中,就让我们赏读白居易的闲适诗,走进白居易的闲适生活。  相似文献   

16.
孙子对《周易》军事思想之吸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武的高祖父陈文子精通《周易》,孙子有条件在家族中学习《周易》。春秋时期已有运用《周易》军事思想直接指导战争的事实。《周易》中"师出以律","同人于野","左次无咎","击蒙","罔俘,裕如无咎"等思想在《孙子兵法》中都有更为明确的阐述和发挥。这证实,《周易》是孙子兵法的思想源头之一。了解孙子兵法对《周易》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有益于我们今天对孙子军事思想的正确理解和运用,有益于运用孙子兵法维护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7.
苏轼研究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七日至十三日,在湖北黄州举行。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这届年会筹备组组长、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胡国瑞主持了讨论会。会议就苏轼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现将争鸣情况综述如下。一、关于苏东坡的文艺创作高峰在黄州的问题与会代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还名曰“黄州高峰说”。其理由是:一、苏东坡的的诗、词、文、赋、书法、绘画的成就以贬居黄州期间的为最高;二、他贬居黄州  相似文献   

18.
人们历来认为《石钟山记》的主旨是提倡探索真理、亲身实践精神,但却忽视了它深层的影射含义。实际上苏轼写《石钟山记》的真实意图是直指"乌台诗案"的。《石钟山记》是苏轼遭贬后的含蓄反抗。"乌台诗案"中,苏轼因别人主观臆断其诗而蒙罪,《石钟山记》正是苏轼对主观臆断者的嘲讽。  相似文献   

19.
<正>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极具代表性的文学家,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很多作品都向读者传递出他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一想到苏轼的经历,我们脑海里浮现的就是一贬再贬,贬无可贬;一提及苏轼的精神,我们脱口而出的就是乐观、旷达,这仿佛已经成为苏轼的一个标签,一种象征。但是谁又天生就是乐观、旷达的呢?“乐观”一词仿佛随意消解了苏轼遭遇到的所有苦难,  相似文献   

20.
前后《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苏轼在文中寄情江渚,寻找慰藉:《前赤壁赋》在抒情中探究变与不变,寄感伤于描写之中;《后赤壁赋》在虚实之间自嘲,道出了作者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