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雨》与《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中的人物形象既有相通之处又各具艺术魅力。两部作品都各自着力塑造了一位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繁漪和安娜,但她们反抗的外在表现和精神内涵又有很大的差别,具体体现为她们的性格发展逻辑和反抗轨迹蕴涵着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中的正面女性形象可分为人类女性与非人类女性,她们都具有“无妒”的共同点,同时她们之间又具有更大的不同点:人类女性形象并不一定美貌。但无妒、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坚决主动地守贞、严格遵循封建礼教,可以说是贞女贤妇;而非人类女性形象虽然也无妒,但她们美貌、向男性自荐枕席,与男性较自由地结合、几乎完全置封建礼教于不顾,可以称之为“自由”女性。这两类不同女性形象的产生,源于封建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德、色双重需求的外化。  相似文献   

3.
90年代以来关于安娜形象的研究,基本上围绕下列几个问题展开:安娜形象的新解读,安娜之死,安娜悲剧原因考证,安娜爱情悲剧论。而论述最多的是将安娜置于比较文学之中,将安娜与世界文学中著名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出作者塑造安娜这一形象的得失,并在比较中升华安娜这一形象的世界意义。研究阐释中涉及到了精神分析学说、心理学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原型理论等。  相似文献   

4.
人性和抗争是安娜·西格斯作品里一再凸显的主题,作为西格斯流亡时期巅峰之作的长篇小说《第七个十字架》正是一首人性与抗争的交响曲。西格斯以细腻的笔触和磅礴的视角塑造了第三帝国统治下的诸多女性形象,她们或隐忍自保,或舍身护义,或自觉抗争。本文采取文本内研究的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阐释人性在她们身上的沉沦、坚守、觉醒和绽放。  相似文献   

5.
怪诞星期五     
苔丝和莱恩准备结婚了.但是苔丝的女儿安娜为此不高兴。安娜和苔丝已经争吵了几天.莱恩认为一起吃个饭就可以消除她们的分歧。但是他们万万没想到一位中国老太给她们下了咒语……  相似文献   

6.
叛逆女性形象的塑造是西方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从夏娃到安娜,女性在争自我、求生存的道路上艰难地跋涉着。她们的叛逆,分别代表了女性主体意识成长的四个阶段:自在、自知、自觉、自为;她们的挣扎,说明了女性价值实现的艰难和艰巨。  相似文献   

7.
爱玛和安娜是两个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情感追求的女性形象,但不同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她们追求内质的差异。同时,福楼拜和托尔斯泰两位大师不同的道德观和女性价值观也赋予两个形象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8.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位美貌动人,气质典雅,心地善良的女性.安娜身上充满激情与活力、力量与勇气,她是一个立体的、鲜活的人.尼采的酒神精神学说揭示了人类生命的本质,酒神精神的张扬意味着个人在其中感受到的不是遵守道德秩序的自我,而是充分释放长时间被压抑的生命活力,在这种释放中真正感受到作为人的存在感和生命酣畅淋漓的快感.安娜的悲剧既有社会与宗教的因素,更有她追求生命自由的个人愿望,她的毁灭恰当地诠释了酒神精神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安娜与繁漪是世界文坛上两住杰出的女性形象。她们敢于打破腐朽的婚姻家庭制度,不断同传统观念作斗争,用自己的行动为世界妇女作出了榜样,不愧为女性解放的先驱。但她们的命运缺失悲惨的,为追求幸福献上了宝贵的生命和人生,这符合现代文学悲剧的重要机悄,对现代女性争取个性解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觉醒》和《安娜.卡列尼娜》的女主角艾德娜和安娜的悲剧成因有不少异同之处。分析比较了她俩对爱情和婚姻生活的心态和行为,以探讨她们悲剧成因的异同点。对她们的比教给现代女性以较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赵女"是先秦以来,由美貌的赵地女子组成的特殊历史群体,以精通音律著称。作为后世诗词吟咏的重要对象之一,诗人围绕她们的相貌、才艺及其人生际遇,主要塑造出美女、倡女和怨女三类形象。通过这些形象表达了创作者对赵女的欣赏和同情,也反映出诗人们寄情于歌舞,寓愁于闺怨的情结。  相似文献   

12.
杨滗 《邯郸学院学报》2011,21(4):67-71,83
“赵女”是先秦以来,由美貌的赵地女子组成的特殊历史群体,以精通音律著称。作为后世诗词吟咏的重要对象之一,诗人围绕她们的相貌、才艺及其人生际遇,主要塑造出美女、倡女和怨女三类形象。通过这些形象表达了创作者对赵女的欣赏和同情,也反映出诗人们寄情于歌舞,寓愁于闺怨的情结。  相似文献   

13.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以往对安娜形象多是从社会角度、宗教角度、家庭观念角度来分析和界定,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托尔斯泰文艺理论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因素。事实上,托尔斯泰的文艺思想和创作既包含着现实主义精神,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因素。  相似文献   

14.
借助现代心理学的成就,以安娜对孩子的态度变化为线索,对安娜的形象进行了重新分析,来寻找安娜情感世界中的爱的移置路线,从而揭示安娜复杂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5.
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分析叛逆的艾德娜与安娜如何摆脱传统女性角色的心路历程,以深入认识已婚女性寻求爱情和实现自我所面临的困境.艾德娜与安娜叛逆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作者凯特·肖邦和列夫·托尔斯泰对女性博大的人文关怀和深切的期待.  相似文献   

16.
安娜·卡列尼娜与繁漪是中外文学史上两个悲剧性的女主人公 ,她们的性格异中有同 :虽各居异国、生不同时 ,却都不满贵族社会的虚伪和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 ,勇敢地追求个性解放 ,争取真正的爱情 ,是旧制度的叛逆者。但是她们同中有异 ,追求爱情的内心世界和方式是不一样的。安娜与繁漪的共性与个性带给读者的审美享受和审美启示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7.
托尔斯泰所塑造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是俄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艺术魅力的妇女典型之一。凡是读过这部著作的人,无不为安娜的光彩照人的形象所感动。但是由于安娜的内心世界极其复杂和评论者的见仁见智,历来对安娜的分析和评论聚诉纷纭,莫衷一是。这与评论者的思想观点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在我国评论《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伟大作品的文章中,关于安娜这个人物的评论可以说已经逐步地趋于一致或接近,这就是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国农奴制继续瓦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形成这一广阔的历史背景出发,分析安娜这一形象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这个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只要进一步考察,就不能不看到,在安娜的具体分析上比较普遍地存在着拨高的倾向。一些文章认为安娜是当时整个贵族社会的叛逆者,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后与贵族社会的传统观念彻底决裂的先进妇女的典型。她看透了剥削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残酷,看透了上流社会的伪善和无耻,因而毅然决然地和她所熟悉的贵族阶级社会决裂。有的文章甚至说,安娜是一个从贵族的营垒中被资产阶级拉出去的人物。  相似文献   

18.
托尔斯泰和曹禺笔下的安娜和蘩漪是一对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敢于反抗压迫,敢于离经叛道的妇女形象。她们作为反抗封建伦理道德的典型代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变革时期旧家庭关系的瓦解及上流社会精神、道德、伦理方面的危机,充分体现了两位作者对旧社会封建伦理道德的抗议和批判。同时作者对这两种女性性格的动态塑造,赋予了两位女性形象真实的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19.
这里试图用现代的眼光来透析安娜的形象和安娜悲剧的根源,突出对她形象的矛盾性和复杂性的理解,更加准确地把握安娜丰富独特的精神世界,真正领略安娜对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的超前的境界。安娜悲剧的根源,除了明显的社会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其自身的性格因素和俄罗斯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和《玩偶之家》里的娜拉都是在追求人格独立、呼唤妇女解放的社会背景下诞生,她们大胆追求爱情、勇敢争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地位和权利的形象已深入人心,但当"爱情"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主宰女性命运之时,无疑也埋下了悲剧性结局的种子。将二人命运轨迹与近现代女性觉醒之路相联结,通过文本细读探讨她们爱情悲剧的实质及其社会文化原因,对现代女性追求独立人格和自由幸福的爱情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