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理论,现有的关于内含和外延的两种扩大再生产的区分方法都欠全面,应重新讨论两种扩大再生产的辩证关系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如何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合理地组织社会主义的再生产,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个战略问题。三十年来,陈云同志在这方面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本文主要想谈一点自己学习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理论和陈云同志有关论述的一些体会。先简单再生产,后扩大再生产关于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划分,这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学说的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3.
<正> 六十年代初和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学界对斯大林提出的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的观点展开了讨论。这两次讨论基本上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坚持斯大林的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这个结论,一种认为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源泉。而不是唯一源泉。后一种观点虽然强调在不增加生产要素情况下的扩大再生产,但仍然是把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看作是“源”与“流”的关系。这两种观点都值得商榷。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我们既没有看到马克思把积累当作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的思想。也没有看到马克思把积累当作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源泉的论述。积累包含哪几种含义?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不是“源”与“流”的关系?对此,本文试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目前可否以内含扩大再生产为主这一问题,经济学界有两种看法:其一,是以从机器劳动向全面机械化、自动化劳动过渡为标志。其二,是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劳动者人数的增加这二者的对比关系作为标志。我们认为,提高社会主义内含扩大再生产经济效益,最根本的是应转向以内含扩大再生产为主,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国家的资金大部分投入原有企业比投入新建企业资金使用效率高.  相似文献   

5.
一扩大再生产有两条途径:一是外延扩大再生产,即依靠增加积累,追加投资,建设新工厂,增加新的生产资本,来扩大再生产,一是内含扩大再生产,即依靠节约挖潜,提高资金利用率,扩充原有的生产规模,来扩大再生产。最近,赵紫阳总理在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做《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今后经济建设的方针》报告中说:“真正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走出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横向经济联合的实践,不仅创造了新的生产力,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扩大再生产理论,形成了一种新的扩大再生产形式:联合型扩大再生产。马克思曾在分析如何把折旧基金用于扩大再生产时说:“固定资本价值中这个转化为货币的部分,可以用来扩大再生产”,“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他又在分析积累资金的使用时指出:“积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按其实际内容来说,就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过程;而不论这种扩大是从外延方面表现为在旧工厂之外添设新工厂,还是从内涵方面表现为扩充原有的生产规模。”这就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马克思当年指出的扩大再生产的形式,只有外延型和内涵型两种。我们现在实行的联合型扩大再生产,是一种新的形式,它是企业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  相似文献   

7.
很多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阐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原理时,都引用了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的图式推算方法,对社会资本第一年的扩大再生产进行了计算。而第二年以至以后每年的扩大再生产应如何计算,或者说进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计算应遵循一个什么样的程序和原则,一般的教材都没有提及。1984年11月原子能出版社出版的、由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系宁玉山同志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辅导教材》(以下简称《教材》)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但《教材》对社会资本第二年扩大再生产的图式推算结果以及由此而总结出来的推算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规则,却与马克思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原理有相悖之处。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横向经济联合的实践,不仅创造了新的生产力,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扩大再生产理论,形成了一种新的扩大再生产形式:联合型扩大再生产。马克思曾在分析如何把折旧基金用于扩大再生产时说:“固定资本价值中这个转化为货币的部分,可以用来扩大再生产”,“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他又在分析积累资金的使用时指出:“积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按其实际内容来说,就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过程;而不论这种扩大是从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十一章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中论述了优先发展第Ⅰ部类生产的作用。优先发展第Ⅰ部类生产即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其产品只进入生产消费),至于其作用,我们从马克思举的第二例中可知。 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是Ⅰ(v m)>ⅡC,这也是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只有当Ⅰ(v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征不是简单再生产,而是扩大再生产。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这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积累量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在国民收入既定的条件下,积累量的大小取决于积累资金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即积累率的高低。因此,马克思指出:“在积累时,首先要考察的是积累率。”那末,积累率该如何确定呢?这是一切  相似文献   

11.
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相互关系的原理,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而且也揭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资金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对研究和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就学习《资本论》中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论述,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以求赐教.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分析社会扩大再生产时,对于两大部类增长速度的关系问题,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结论,只是论证了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从上面所引的马克思的公式来看,根本不能得出第一部类比第二部类占优势的结论,因为这两个部类在这里是平行发展的。这个公式未予注意的正是技术进步。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所证明的,技术进步表现于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之比(V/C)逐渐缩小,而在这个公式中却是把这个比例当做不变的。”但是,必须承认,马克思关于不变资本在资本中的比例越来越增长的思想在《资本论》中是多次表现出来的。马克思说:“资本技术构成的这一变化,即生产资料的量比推动它的劳动力的量相对增长,又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即资本价值的不变组成部  相似文献   

13.
一、如何理解公式Ⅰ(v+m)>Ⅱc 扩大再生产公式Ⅰ(v+m)>Ⅱc,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来的公式,马克思指出:“不言而喻,既然把积累作为前提,Ⅰ(v+m)就大于Ⅱc,而不象简单再生产那样,和Ⅱc相等”。Ⅰ(v+m)>Ⅱc,的确是扩大再生产的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正确处理生产和需要的关系?近两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本文拟从马克思关于扩大再生产的理论,就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两大部类生产同满足人民消费需要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马克思主义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公式辩证地反映了生产和需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了人类社会生产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关系;说明了扩大再生产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都是以低投入、高效益、低消耗、高质量为特征的增长模式;和谐社会必然是追求节约型、高效型、生态型、环保型的经济形态;直接、系统地概括了资源循环使用和生态型生产的内含、特征、实现途径等。《资本论》是循环经济理论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四、关于在技术进步条件下扩大再生产必须使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问题过去国内外一些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往往只从马克思关于扩大再生产的公式Ⅰ(v m)>ⅡC,来论述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扩大再生产的客观经济规律。但是,我国经济学界对此作过进一步探讨。一种意见认为,由于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技术进步一般快于消费资料生产部门,因而就要求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发展速度高于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①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再生产公式,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绘图说明和集中表现,搞清楚再生产公式,对于掌握再生产理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全面高涨,实现经济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公式问题,谈些看法,以请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8.
在一些政治经济学教课书中,认为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就是在扩大的再生产状况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亦即公式Ⅰ(V+M-ΔC)=Ⅱ(C+ΔC)是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这是不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应是什么?本文拟就此问题,谈一些不同的认识。 马克思在分析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时指出,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价格和价值一致,不发生价值革命,以及排除由于资本周转速度和固定资本折旧金等对生产规模的影响的情况下,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是以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为条件和特征的。很明显,在上述种种假设条件下,要扩大社会再生产,就必须进行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在上述条件下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必要前提条件和特征。但是资本家能否进行积累,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进行积累,决不单纯取决于资本家主观意愿,甚至主要不取决于资本家的主观愿望,而是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本身的状况和条件。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如果不是借助于奇迹,能够转化为  相似文献   

19.
在《资本论》第二卷里马克思所建立的科学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如果脱掉它的资本主义外衣,对社会主义经济同样是适用的。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是我国当前进行经济调整的理论基础;其中关于扩大再生产按其实现途径可区分为外延的扩  相似文献   

20.
康世立同志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上发表的《怎样确定积累与消费的适度比例》一文(下称“康文”)中,明确地阐述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如何科学地、有计划地发展生产,做到心中有数,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提出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Ⅰ(V+m)>Ⅱ C。康文提出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应追加的生产资料量为Ⅰ(V+m)-ⅡC,这个值有多大,追加生产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