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的问题。本文分析认为,"科研评价体系不完善、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不相符、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体外部条件不够成熟"等是造成福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应充分发挥考核评价指标的指挥棒作用,建立利益分配激励机制,发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内驱力,同时建立健全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加强中介机构建设等措施,全面优化福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外部环境,促进科技成果的顺利转移转化。  相似文献   

2.
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聚集之地,承担着大量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任务,创造数量众多的科研成果,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近年来,虽然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从整体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还不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成果的有效需求。只有通过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健全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强化科研队伍建设,才能破除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制约因素,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大学科研外部评价体系存在着诸多对地方高校适用性问题与不足,地方高校内部自身科研评价及激励制度也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面对新时代,必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的地方高校评价及激励机制新生态:一是要以教育部提出的关于分类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为指导;二要建立适合地方高校自身特点的评价体系;三是评价体系要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四要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地方高校内部科研奖励制度。  相似文献   

4.
高校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承担了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的供给职能,不断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新的引擎。与此同时,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供给和转化活动还存在"大而不优、多而不强"的现象,高价值成果的供给和转化能力仍显不足。为此,文章基于高校技术交易数据,围绕科技成果供给和转化的总量、质量和构成,采用对比分析和空间可视化技术,讨论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支撑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和特征。研究发现,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供给和转化量质齐升,但高价值成果仍待继续发力;高校科技成果供给和转化非均衡状态下,区域战略的协同成效开始显现;高校仍需继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助推高校科技成果供给和转化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但低于全国高校的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水平.其原因在于,科技成果评价标准重视学术价值而轻视经济应用价值,高校的业绩考核标准和职称评审条件都不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河南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要树立科研与转化并重的观念,适当调整职称评审条件和业绩考核标准,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相似文献   

6.
高校是陕西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基地,是推进陕西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在每年产出的众多科技成果中,能够成功转化并推向市场的却很少。成果转化环境对高校科技成果是否能顺利转化应用具有重要影响,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目前还存在内部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不健全、制度环境有待完善等问题,通过完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建立市场投资机制、完善制度保障等措施营造良好的成果转化环境,可提升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动陕西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着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科研评价体系不合理等不足。在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机制改革是提高高校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和必然要求,是汇聚创新要素的重要途径。应当通过构建科研管理新体系、搭建创新平台、制定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和完善激励机制等措施来创新我国高校科研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这必将推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迈向新的台阶。但由于高校与企业的职责不同,两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必须通过中介组织将企业与高校有效衔接,使被忽略的科研经纪人(组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使其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润滑作用体现得越来越充分。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这必将推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迈向新的台阶。但由于高校与企业的职责不同,两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必须通过中介组织将企业与高校有效衔接,使被忽略的科研经纪人(组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使其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润滑作用体现得越来越充分。  相似文献   

10.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玉玲 《江苏高教》2007,(2):137-138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形势所迫,也存有巨大潜力;"三缺乏", 即缺乏有效的评价、激励和分配机制,缺乏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体制,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构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完善高校科研管理制度体系,保障必要的经费投入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削弱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不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与地方经济紧密联系、改革高校科研评价体系、采取高校适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强化技术转移机构运营权责,从源头上提高和保障科技成果市场的有效度,能有效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科研转型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地方本科高校科研发展的重点是应用性科研。要建立地方本科高校内部的分类发展框架和科研分类发展模型,将地方本科高校建设纳入到国家和区域的创新政策体系,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职能,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合理评价其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是推动高校科研产业化的关键举措。针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阶段性和复杂性特征,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分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结合链式网络DEA方法,利用2011-2016年中国27个省份的数据,重点监测和对比分析中国各区域高校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上的动态演化和区域差异;投影分析的结果为非DEA有效省份提供了数据参考和政策建议,有利于各区域科学合理地配置核心科技资源,为我国区域科技与经济协同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高校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地方综合性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存在评价机制不完善、科研经费不充足、专业团队未形成等问题。推进地方综合性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必须转变观念,营造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改变评价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多方筹措资金,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搭建创新平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中国高校科技》2017,(Z2):104-105
高校具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优秀的科研人才,对我国科技进步有重要影响,科技成果转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我国发展的重点。破解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国民科技意识淡薄、高校科研体制落后、科技成果转化投资不足以及科技市场发育不良等现实困境,必须强化国民科技意识、完善高校科研体制、增加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加强校企科研人员流动。  相似文献   

16.
构建科学高效的应用型技术成果评价机制对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市场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我国应用型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已经严重制约应用型科技成果的转化。因此,加快构建科学完善和高效的应用型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成为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人员必须高度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双一流"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成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目前还存在对科研人员的考评机制不完善、与地方经济联系不紧密、缺乏成果转化平台等问题,高校应通过组建成果转化专职团队、完善成果转化平台、加强与地方政府的交流合作等方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为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8.
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不健全,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首要原因。主要表现在:职称评审没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指标之一;我国职务发明成果归属法律制度不利于激励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创造,职务发明人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缺乏法律制度保障。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的措施,即:完善职称评价机制,将科技成果的评估价值纳入到高校职称评定考核要素中来;修改立法,将职务发明人确定为职务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权利人,确立转化科技成果的专利申请费和年费减免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税收优惠制度等。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校专利数量的不断增长,高校专利转化与商业化迅速发展,这对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科研质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高校专利商业化背景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还不健全,进一步完善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专业法律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高校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力度、设立专业化的高校专利技术服务机构,对促进高校科研工作,提高专利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学科技园作为我国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职能之一是培养创新人才。发展大学科技园,不仅可以有效缓解高新产业园区发展后劲不足的现实问题,促进产业与科研的紧密衔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还可以充分发挥其在育人方面的优势,科技园和学校分工合作,互为补充,构建"园校"结合的育人模式,提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