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四”女性散文作为“五四”文学中独特的文学现象。它从女性视野出发,建构着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女性散文文本,真诚的体验、悲剧美的追求。悲剧美的追求、柔婉的风格以及独特的抒情结构与手段等,构成了它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五四散文主要由社会派散文与人生派散文两大系列构成。社会派散文关注的是社会性存在,具有显见的意识形态倾向,其主旨主要在于进行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这一类散文以杂感(随感录)为主要形式,它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相互动,具有重要的思想和文化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余光中力图改变散文创作的固有模式,用新观念大气魄重铸散文之魂,以超越“五四”散文的强烈主体精神开启了中国散文的“重工业”时代。他的散文“重工业”说明确提出了现代散文发展的新目标。格局的宏阔性是他理想的“重工业”散文鲜明的形态特征,而品格的诗性是理想的“重工业”散文鲜明的内在特质。理解其散文“重工业”说的审美内涵,正可以从“扩大格局,加强感性”两个方面着眼。  相似文献   

4.
关于20 世纪的"性灵散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提“性灵散文”的话题,在于倡导充分抒发作者性情和深切袒露心灵的、最具有真情实感的散文创作。周作人论及从唐宋直至明清时期流露性灵的散文创作,突出介绍“公安派”的理论主张,认为与“五四”以来散文创作的思潮相一致,此论颇合情理,却未能阐述出两者之间的重大区别。对于“性灵”这一话题之历史沿革的剖析,由于在专制王权的桎梏与束缚底下,无法完成自己发扬个性的任务,因此于“五四”时期重又被提起。而作为现代文明精神标志的个性解放之并未真正实现,就使得提出“性灵”的话题仍有积极意义,也跟散文创作的禀赋相叠合。  相似文献   

5.
孙红震 《天中学刊》2005,20(4):91-93
科学是“五四”时期新思潮向传统势力宣战的两大旗帜之一。“真”是科学的本质,科学思潮在当时强大的渗透性与潜在的导引作用以及“五四”文学先驱对科学的崇奉使得“五四”小说家在创作中注重于对“真”的展现,即求“真”。写实主义小说与浪漫主义小说均是如此,只是二者对“真”的追求在表现形态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在除旧布新的五四时代,各种思潮纷涌而至。五四白话散文的潮流虽稍迟于新诗,却显示了逼人的光彩和锋芒,五四散文作家对自己创作个性的发现,散文作品的个性特征与时代特征的扩张,以及由此产生的散文内容,形式,风格的独创性,无疑是五四散文的重要突破口,在五四文化统一战线之内,源于“文学革命”,“思想革命”的散文作家队伍,不断地分化,组合,产生出鲁迅这样的散文巨匠以及胡适,周作人,朱自清,傅斯年诸散文名家,他们集中体现了五四散文不同流派作家的思想,艺术特色,共同谱写五四散文创作灿烂的星空。  相似文献   

7.
“自由生发,自由讨论”是京派作家为争取话语空间所提出的一种文化理想和策略。它的形成与实施既具有20世纪20年代末期以后特定的政治历史原因和语境,也是对“五四”文学人道思想和自由传统的继承和追寻,同时还受到了中西文化中“对话”精神的启发和影响。而自由平等的“对话”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京派特有的“太太的客厅”与“读诗会”,二是他们的“对话体”和“谈话风”散文创作。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国现代散文创新理论的考察和海峡两岸散文创作的分析,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海峡两岸现代散文的创作表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样式,大陆现代散文创作较突出地体现了“载道”的文学精神,台湾现代散文则较多地表现出“言志”散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以“五四”白话新诗为肇始发展而来的现代诗歌创作一直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诗歌的“散文美”,至艾青达到理论和创作的一个高峰。本文拟对现代诗歌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略加杭理,揭示出:诗歌的“散文美”的追求在诗歌发展成熟的进程中往往扮演看“拯救者”的角色;诗歌的“散文美”是一种无关诗人派系,无关诗歌“主义”的具有独特地力的风格,是一种超越时空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诗歌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0.
对近年来的认为中国文化和文论已“失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解释,认为“五四”运动功不可没,“失语症”的提法不够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