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并对世界文化思想做出重要天就的伟大思想家.古今中外研究孔子的文章专著可谓汗牛充栋,但笔者还没有发现有关孔子明君敬业观的研究.本文就孔子明君敬业观及其演变谈一点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专家学者赐教.一、孔子明君敬业观的大致内容《论语》记载:一次鲁定公问孔子,君主应如何使用手下的臣子,巨子应如何努力为君主工作。孔子回答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①他还说:“邦有道,则仕;载无道,则可卷而怀之”.②在君主手下做官的臣于,要对君主忠诚,不能三心二意.这体现了孔子的忠君思想.但孔…  相似文献   

2.
《高中生之友》2010,(7):42-43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风兮风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郁曲邻曲,无伤吾足!”  相似文献   

3.
卢春红 《山东教育》2009,(10):12-12
奥运会成功举办已经整整一周年了。民族自豪之情仍然洋溢在每个人的心中。特别是奥运会的开幕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和”阐释得淋漓尽致。“和”凝结着祖盛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核。《中庸》里说“中也者,天下之是本也;和者也,天下之这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至于“中庸之道”,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席之为德也,其至亦乎!民鲜久矣。”  相似文献   

4.
杨准 《湖南教育》2002,(5):27-27
透过《论语》,我们可以解读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孔子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论语》中有许多章节论述了人格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例如在《学而》中就明确指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强调学习应以忠心与信用为主。怎样进行品德修养呢?他认为要常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就有道而正之”(《学而》),强调“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不要与没有道德的人交往,有错误一定要改,“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同时,他强调加强品德修养要落实在日常行为中,时刻以一定的规范要求自己。《…  相似文献   

5.
“隐逸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隐逸情结”,由这种古朴的情结而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隐逸文化”。这种文化以老庄“无为”、“无用”的道家思想为哲学根底,“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来独往”;又夹杂儒家的某些思想,如“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  相似文献   

6.
声音     
《青年教师》2009,(7):2-3
孔子在《论语》中讲了一句我以为是伟大而震撼人心的话,“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同学们,作为天下人,应该以天下事为己任,勇敢地承担起来。  相似文献   

7.
聆听     
孔子在《论语》中讲了一句我认为是伟大而震撼人心的话,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同学们,作为天下人,应该以天下事为己任,勇敢地承担起来。——温家宝总理视察湖南大学时,借《论语》鼓励大学生要勇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8.
品读柳宗元     
美文采撷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①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渔翁》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③也,能顺木之天④以致其性⑤焉尔。凡植木之性⑥,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⑦,其筑⑧欲密。既然已⑨,勿动勿虑⑩,去不复顾。——《种树郭橐驼传》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愚溪诗序》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  相似文献   

9.
《嘉应学院学报》2017,(7):32-37
一般人以为,孔子治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注重经世致用,即所谓"入世",而与脱离俗世之束缚即所谓"出世"思想无涉。我们认为,此种看法的后半部分与事实相去甚远。事实是,孔子毕生心向大道,"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即便是不得已而"隐居",孔子也是以实现平生志向为依归。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是,孔子曾长期处于"退隐"即由仕而布衣的平民化时期,这在一般人是人生最为失意、失落或最为沮丧的时期,而对于孔子,倒是一个自我砥砺而渐趋超凡入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孔子说:“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作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隐逸文化一直是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荡变幻的古代社会里,一部分士人出于对流俗丑恶的极端憎恶,对自身人格的守望,对理想境界的执著追求,返身而入林泉,枕石漱流,将他们的痛苦、悲伤和忧患深埋心底。今天,虽然时代发生了巨变,隐逸文化所赖以生存的原生土壤已经不复存在,但是这种文化却不可避免地投映到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底片上,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对现代人隐逸情怀的生动阐释。一、承认世界之美、现实之美和他者之美传…  相似文献   

11.
孔子观于吕梁,县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孔子从而问焉,曰:"吾以子为鬼,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曰:"亡,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  相似文献   

12.
韦秉文 《新读写》2009,(11):42-45
孔子观于吕梁,县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孔子从而问焉,曰:唔以子为鬼,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曰:“亡,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  相似文献   

13.
论国号     
一“国家”和“天下”要说明什么是国号,首先须弄清什么是国家。古代对国家一般简称为国。国字的原始意义,依《说文解字》:“国,邦也,从□从或。”“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先秦时代,凡是境内之封,郊内之都,以及诸侯食邑,无不称之为国。《孟子·离娄下》:“偏国中,无与立谈者。”所谓国中,是指都城之中,这里是指齐国首都临淄城中。“国”和“天下”,在先秦时代是具有不同内涵的两个名词。在儒、道、墨、法等家的著作中,都是把两者区别开来的。《论语·尧曰》记孔子的话说:“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这说明“国”和“天下”在孔子看起来已经是不相  相似文献   

14.
孔子曾以“天下无道”来批判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政治混乱,但是孔子崇尚的“礼乐征伐自周天子出”并不是要周天子独裁一切,而是强调尊重作为“国家元首”的周天子名分,同时孔子并没有反对和无视春秋时期崛起的“兴绝国,继灭世”的诸侯长领袖国内行政的权威.孔子认为:作为国家主权的代表和政权合法性之所在的王室与以施政能力为长的政府官员各有职责分工且相互配合,具体表现就是孔子对王室的要求主要在“德”,对政府官员的要求则主要在“能”.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下列文言短文,回答文后问题。论语辩柳宗元或问曰:“儒者称《论语》,孔子弟子所记,信乎?”曰(A):“未然也,孔子弟子,曾参最少,少孔子四十六岁。曾子老而死,是书记曾子之死,则去孔子也远矣。曾子之死,孔子弟子略无存者矣。吾意曾子弟子之为之也。何哉?且是书载弟子必以字,独曾子、有  相似文献   

16.
房启发 《教师》2012,(28):17-17
孔子乃中国古代仁与智的集大成者。记载孔子思想的《论语》,深刻地阐述了处世为人的准则。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从小处说,《论语》对班级管理有莫大的启示,班主任管理班级,完全可以借鉴《论语》的智慧。现结合自己的班级管理工作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点滴体会。一、如何不让学生一错再错孔子说:“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悦。”借鉴到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上,可以理解为:对学生“宽厚”,就会获得学生的拥护;对学生讲“诚信”,就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勤于管理,机敏处事,就会取得成功;公平地处理班级事务,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管他是“优生”还是“后进生”,就会让全体学生高兴。这里,孔子给出了为人必须做到的四个字:宽、信、敏、公。这四个字,一直是我为班主任工作的准则。  相似文献   

17.
一、颜回形象的矛盾性孔子对于颜回的喜爱在《论语》篇章中就有许多表现: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矣。("《论语·雍也》)孔子认为颜回的内心可以长期的保持仁德,其他的人则只是偶然想一下罢了。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孔子将颜回标榜为爱好学问,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过错的弟子。《论语·里仁》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  相似文献   

18.
人焉廋哉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出自《论语·为政》第二章第十句,是孔子教人考察识别人的极精妙的方法。孔子最重知人,《论语》中多次提到知人的问题。“学而”篇最后一句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即是说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就怕自己不知道别人。而识别人的方法则在“人焉廋哉”这一句。  相似文献   

19.
文言文阅读     
夏、殷、周为天子皆数十世,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见于天也。过阙则下,过庙则趋,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孩提有识,三公、三少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及秦而不然。使赵高傅胡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君子"便是他在《论语》中提出的在礼乐崩坏的战乱时期理想人格和"邦有道"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孔子为"君子"形象提出了一系列价值追求。现代社会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精神危机却在日益增多。重温经典对教育者,尤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