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高中物理“自感”一节的断电自感实验,只能说明通电线圈断电时可产生自感电动势和自感电动势大于电源电压.但不能判别自感电流和自感电动势的方向,无法验证“自感电动势总是阻碍导体中原来电流的变化的”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2.
在现行高中物理第二册自感一节教学中 ,安排了二个演示实验。如果采用定型产品“自感现象演示器” ,则效果极差 ,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我用J2 42 3可拆变压器的高压线圈作为电感线圈和辅助元件 ,自制了一种实验装置 ,将这两个演示实验同时展示出来 ,使学生能明显地看到在通电时 ,与线圈串联的灯泡B是逐渐亮起来的 ,而在断电时 ,与线圈并联的灯泡A不会立即熄灭 ,它会突然耀眼地闪亮一下才熄灭。在演示断电现象时 ,我采用了对照线路—灯泡B与滑线变阻器并联电路 ,从而轻松地消除了学生对断电时电路中即灯泡B中电流与灯泡A中电流是否同时…  相似文献   

3.
据我们所知,在物理教学中,通常在两个电路分开作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实验。这样作实验,不仅不能给人一个通、断电自感的完整印象,而且还往往引起一系列误解:断电后瞬时,误认为电感支路中的电流会突然地比原来还强;断电后瞬时,误以为电阻支路中的电流一定比原来强;……一般认为,在一个电路的同一部分是不可能依次观察到通、断电自感现象的。然而,我们作成了这个实验,称之为“完整的自感实验”。这个实验不仅给人一个通、断电自感的完整印象,还能避免使我们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解。 一、理论分析 一个具有自感系数L、电阻R_2的线圈与一个电阻R_1的电阻器并连后,通过电键  相似文献   

4.
对于断电自感的实验现象 ,高中物理教材是这样描写的 :“接通电路 ,灯A正常发光后 ,再断开电路。这时可以看到 ,灯泡A要过一会儿才熄灭。”从理论上讲 ,在图 1的电路中由于线圈的自感作用 ,断电后灯A“过一会儿才熄灭”的现象应该可以看到。但是 ,由贮存在线圈中的磁能转化而来的电能很有限 ,它会被电路迅速消耗 ,实际延迟的时间极短 ,人眼的时间知觉阀限达不到要求 ,使本可以看到的现象却难以觉察。于是 ,就引出了借助间接现象说明本质问题的实验手法。在“教参”专用仪器的说明书中以及在许多文章中都提到了设法让灯泡在断电的瞬间 ,出…  相似文献   

5.
演示断电自感现象的电路如图1,设电源的电动势为ε,内阻为0,线圈的直流电阻为RL,自感系数为L,电灯的电阻为R灯。一、断电前电路中的电流闭合电键S,电流由电源正极流至A点,分两个支路,一支路经电灯R到B点,另一支路经线圈L至B点,汇合后回到电源负极。...  相似文献   

6.
讲授高中物理课本下册自感现象时,在一节课内要做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现象两个演示实验,一般用两个示教板(两个实验电路)来完成。这样就需要在课堂上临时拆线和接线,浪费不少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又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印象。笔者经过认真地研究,把两个演示实验设计成一个电路,装在一个示教板上,演示时,通过开关的“一开一关”即可完成。改进后,既操作方便,节约时间,又能给学生一个深刻完整的印象。现将几种改进方案介绍于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断路自感现象演示实验的改进河南省濮阳市教委仪器站宋新生自感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感应现象。为演示断路自感现象,通常采用如图所示线路。图中L为自感线圈,A为小灯泡。当开关K闭合时,灯A微亮:当开关K断开时,灯A突然亮一下,然后熄灭。此演示虽可说明感生电动...  相似文献   

8.
我们通过实验,对断电自感现象,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并总结出了影响断电自感现象明显程度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兹介绍于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教具装置图(见图1)电磁感应现象,分为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2仪器特点及用途(1)特点:本实验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感应电动势与磁感应强度、切割导体长度、切割速度的定量关系;探究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变化率、线圈  相似文献   

10.
一、对自感现象演示实验的改进 高中物理教材中关于自感现象的实验一般都按图1所示的电路进行.在接通K时,观察灯S_2比S_1先亮,过一会两灯才达到相同的亮度。为了让学生观察得更清楚些,应使S_1发光滞后的时间延长一些,而这个时间是由自感系数和本支路的总电阻决定的,τ=L/D。这就要求有足够大的自感系数和足够小的电阻。而L=μn~2V,要增大L,一是要有较高的导磁率,二是要增大单位长度上线圈的匝数,三是要有较大的体积,而减小R,必须选用较粗的导线绕线圈,我们知道这是相当困难的。  相似文献   

11.
1 实验设计( 1)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图 1 磁场对通电线圈作用的实验改进①蹄形磁铁 ;②漆包线制成的线圈 ;③铜板可避免被磁铁吸引 ;④电源 ;⑤开关 ;⑥导线 (把漆包线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直导线上 ,两根直导线可用空的圆珠笔芯穿起来 ,注意两头不要碰到 ) ;⑦空的圆珠笔芯 ;⑧木板( 2 )线圈的两侧分别涂上不同颜色 ,便于观察区别。2 操作步骤及现象( 1)按图 1组装好实验装置 ,把线圈竖直放置。( 2 )合上开关 ,由于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 ,从而使线圈转动。( 3)把蹄形磁铁的N、S极交换一下 ,通电后发现线圈的转动方向与 ( 2 )相反。( 4…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报刊杂志发表过不少关于自感现象演示实验的改进及教具制作的文章 ,其使用的电感 ,有用电磁振荡演示仪中的线圈 ,或用 2kW的自耦变压器的线圈 ,也有自制的电感线圈。显示自感现象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除了用小灯泡显示以外 ,还有用发光二极管、氛管式电表显示的。在此启发下 ,也对该实验进行了研究 ,我对物理仪器室里可做自感现象实验的器材 ,一件一件地进行探索 ,发现采用仪器室一些现有的实验器材来演示自感现象 ,其实验效果也不差。条件一般的仪器室都配备这些实验器材 ,都可以开出这个演示实验。现在把几种取材及实验方法介绍给…  相似文献   

13.
通断电自感现象演示电路的设计形式多样、效果各异。文内的设计立足于教材电路,元件换位,设计巧妙、取材廉价方便、电路适应性强,实现了在同一个示教板上演示两个不同的自感现象,具有不同于其他设计的鲜明特点,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学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在物理教学中,自感是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也是一个突出的难点。在课堂上,为了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自感现象,掌握其特点和规律,通常要借助于自感演示实验。但教师普遍遇到的一个难题是自感实验器材欠缺或即使有也是早期的老式自感演示仪(电路见图1和图2),这种老式演示仪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诸多表面现象掩盖了自感的本  相似文献   

15.
传统实验教学演示自感现象是通过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来反映线圈在电流变化时将会产生感应电动势。由于小灯泡的亮度不完全由电流强度决定,人对亮度变化的识辨能力有限,易使学生产生只有在特定条件下线圈电流变化时才会产生自感现象的误解。  相似文献   

16.
在讲授电磁感应现象时 ,我们常常给学生做这样的演示实验 :在一个L形变压器铁芯做的电磁铁下端 ,绕上多匝线圈 ,在铁芯顶端套一个小铝环 ,当线圈通以 2 2 0V交流电时 ,铝环便悬浮起来 (见图 1 ) .这个演示实验形象地显示了磁力悬浮现象 .图 1 磁力悬浮为什么会出现悬浮现象呢 ?有人往往只是简单地说 ,这是由于电磁感应 ,当原线圈中通有交变电流时 ,在铝环中便产生感应电流 ,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原电流方向相反 ,产生了互相排斥的磁力 ,铝环便悬浮起来 .这样解释往往不能使人心悦诚服 .因为铝环能悬浮起来 ,它里面的电流必然与原线圈中的相反…  相似文献   

17.
一、仪器的特点及用途特点:1.在直流电流作用下,能很明显地观察到线圈中磁通量增加或减小时,铝环将产生推斥或吸引等现象。2.能动态演示变压器匝数与电压的关系,以及阻尼振动,两个铝环在变磁场中的相互吸引、空中电流的产生和跳圈等实验。用途:本实验装置主要用来演示楞次定律及变压器原理等重点和难点实验。二、制作材料与结构图1本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主要由固定线圈、铁芯、闭合铝环以及带有小灯泡的大、小活动线圈组成,其中固定线圈的外表面贴有绕线方向指示条,用于指示直流电流方向。按照实验要求,其供电形式可分为直流和交流。三、制作…  相似文献   

18.
高中物理(甲种本)第二册238页有一个说明气体导电的实验.我认为这个实验的方法和论点都是值得商榷的.实验中说:“取两个验电器,让一个带正电,另一个带负电,并使它们上端的金属球互相靠近,如果空气是干燥的,验电器的带电状态将保持不变,把酒精灯火焰置于两个金属球之间,可看到两个验电器很快就不带电了.说明这时空气变成了导体,把两个验电器导通了”.实验装置见图1(验电器需要自己改装).  相似文献   

19.
由于磁场对通电导体有作用力 ,因此磁场对通电线圈也有作用力 ,线圈各条边受力的方向利用左手定则判断 ,教材有一个示意图如图 1所示。图 1 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分析此图 ,首先是在平面上无法准确画出两个F的实际受力方向 ,第二 ,对于线圈转动要依靠想象力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往往已经费尽口舌 ,花了很大力气 ,而学生却感到效果不好。为了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左手定则解决实际问题 ,本人利用简朴材料设计一个演示实验 ,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 器材一块长 45cm宽 3 0cm的薄木板 ;两根长 45cm横截面4cm2 的均匀木棒 ;一根长 3 0…  相似文献   

20.
在电工学中讲到两相磷的线圈的电流相互作用产生电磁感应现象.这种两线圈之间的作用叫互感.例如绒圈1中通以电流i_1,则在线圈2中的磁链为φ_(21),线圈2中的电流i_2在线圈1中的磁链为φ_(12),那么两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M=φ_(21)/i_1=φ_(12)/i_2互感系数与电流无关,当电流i_1与i_2增加时,φ_(21)与φ_(12)也随之增加.M不变.但当两线圈的距离,或磁场所在的媒体不同时,M确改变了.当两线圈的直径不同而距离变化时,M的值也不同.这说明线圈1建立的磁场中,各位置上的磁场应该占据无限大空间.但当两线圈的距离足够大.线圈所在的位置上的磁场能量大大减弱,到使仪表测不到线圈上的感生电动势时.这一点我们可以认为是物理无限远的点.这种两线圈的相互作用,说明磁场中贮存磁能时.这个磁场能量是由线圈电流产生的.磁场中即然有能量,磁场上各点的矢量磁位不同,这样互感系数M与两线圈的距离有关的问题可以通过磁场的矢量位能去解释.例如在两个均匀密绕的线圈中,其周围各点的磁位不同.引入矢量磁位的概念能更严密地证明两线圈的互感M_(12)=M~(12)的问题,也能证明M与i无关的问题.设线圈1,2在同一轴线上.线图1中通以电流i_1,线图2中通以电流i_2.两线圈间的距离为r.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