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纸张未普遍使用之前,竹木筒牍是我国古代主要的书写材料。汉代简牍文书的画世,使我们看到了汉书的原迹,它第一次向我介提示了汉代笔法的真正奥秘。  相似文献   

2.
商代是汉字的成熟期。在商代汉字的三种字体中,简牍文字是核心字体,其风格面貌决定了汉字形体的基本特征;甲骨文、金文、陶文是软笔书写为特征的简牍文字在不同书写载体上的特殊形态。对简牍文字的研究有助于认识文字在商代社会文化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形体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3.
<正>文字发展到汉代,以隶书为代表的今文字成为官方文字,文字已经完全符号化,并且书写方式的笔画顺序和运动节奏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横平竖直、体势方正成为这一时期文字的最基本特征,并且形成了具有装饰性的笔画——掠笔、波磔,这种向背开张的体势逐渐成熟,隶书由此而成熟定型。汉隶以摩崖、碑刻、竹木简牍为三大宗,每一宗都品类丰富,风格多样,或生拙,或谨严,或奔逸,或醇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在纸张发明及其普遍使用之前,当时的书写图籍、文字记载都使用简册。这是以竹木为材料,毛笔书写。如果是官书文牍,还必须封以玺印,以防开拆。这一事实,近年已由我国西北地区发现的大量简牍实物资料所证实。但这些简牍大都是汉魏时期遗物,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简册,以长沙仰天湖竹简,河南信阳竹简,湖北江陵望山竹简,随县擂鼓墩大墓竹简等,属于战国时期的实物。我国商周时期如何?因无实物可见,不得而知,或以为商  相似文献   

5.
原来,这与古人的书写习惯和书写工具是大有关系的。在造纸术发明以前,古人主要在竹木简牍上写字。竹木简牍是一些窄长的竹木片,用皮绳串起来,这样便于卷成册存放。因此,古人写字也就自然而然地按自上而下的顺序来写了。另外,因为古人在打开卷册的时候,习惯于用右手拿着卷册的一端,左手将其展开,这样比较方便。所以,也导致了书写习惯是从右往左了。其实,汉字书写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在古代,上为君,为父母;下为臣,为子女。右为大,左为小。"  相似文献   

6.
战国秦汉魏晋时期我国的书籍大都由竹简木牍构成。大批珍贵的古代简册实物证明,当时的简牍有长条形、长方形、楔形、棱形以及上圆下方形。棱形木牍有七个书写面者,易于制作,可以刮削,能反复使用。因简牍的长、宽尺寸不同,其所能容写文字的数量也随之不同。为能容写更多文字,人们加宽加长了简牍。每枚简牍的容字量突破一行增至两行后,又出现了七、八行甚至十行者。仍不能满足需求,于是有人用韦绳编联简牍成书,竖排版式由此产生。当时人称一部书为一编(篇)“书”,而“册”字是“符命”—封拜的文字凭证。  相似文献   

7.
汉以前的书写工具近一个世纪以来屡有发现,通过对出土实物的鉴定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同的书写工具及其制作方式对于文字书写风格有着直接的影响。简牍的形制决定了中国文字的的书写款式。进而影响到文字的结构模式。隶书的横向取势不是秦汉时期文字剧烈嬗变的结果,而是有其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人用毛笔沾墨把文字写在竹木片上。写了字的单个竹片叫简,单个木片叫牍,合称简牍,又统称力简。把简编连起来叫‘策’(册)。简册大约出现在殷商和西周时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古书记载,制竹简先将竹子劈成竹条,刮削平整,因青竹含水份,在火上炙烤后才能书写,称‘杀青’或‘汗简’。经杀青的竹简,不仅可以长期保存,而且便于书写。后来,就把‘汗青’作为书籍的代称。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不朽名句。  相似文献   

9.
卢巧琴 《学语文》2004,(6):46-46
我国古代用于文字载体的材料有许多种,如甲骨、青铜、竹木简牍、帛等。其中简帛的使用时间最长。简指的是竹简和木简,帛指的是绢帛缯绸等丝织品。书于简帛的文字涉及面广泛,为当时社会通用文字的代表,又由于丝织品价格贵,竹子相对便宜,南方又多竹,竹简在南方大受欢迎。  相似文献   

10.
桑进林 《现代语文》2005,(10):44-4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的一句非常有名的诗 句,其中“汗青”一词代指史册。那么,大家 知道把“史册”称为“汗青”的原因吗? 在造纸技术发明之前,古人大多在简牍和 绢帛上书写。简是竹简,牍是木牍,因原料不 同而叫法不同。简牍在用竹木加工成平面竹条 或木条之前,需经烘烤蒸发水分,才能用于书 写。汉代刘向在《别录》中说:“杀青者,以 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 青,亦谓汗简。”这里的“杀”是除水的意 思。“汗简(青)”中的“汗”是名词的使动用 法,即“使简(青)出汗”。  相似文献   

11.
根据载体、书写工具、书写方式、对后世字体影响等方面的对比研究,商代简牍软笔书体是商代的通用字体,也是汉字形体体系中的核心字体,是后世汉字的源头。甲骨文仅是依附于简牍软笔书体基础上的,因载体、书写工具、书写方式、用途的不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字体。  相似文献   

12.
简牍     
从文字产生,人们就开始寻找负载文字的材料。在纸张发明之前,先是用龟甲兽骨。当农业种植代替了以渔猎为主的生活方式之后,木版、竹简、缯帛、玉片、青铜器、石板等也都成为书写的材料。后人称用来书写的竹片和木片为简牍。20世纪50年代,河南信阳长台关  相似文献   

13.
《简牍学教程》是一部系统而全面介绍简牍及简牍学的著作,全书重点介绍了简牍的出土历史、文字流变、简牍中的政治法律、经济文书、军事活动、民族关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简牍学教程》的出版,可以增强学生对古代社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分析能力,并将有助于提高简牍学课程建设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在纸发明以前,古人的书写材料,主要是以丝织成的帛和用竹木制成的简牍。《墨子》的《尚贤》《兼爱》《非攻》《天志》《明鬼》《非命》《责义》以及《鲁问》诸篇中,每每提到“书于竹帛”或“书之竹帛”。竹,即为简牍。如《兼爱》篇写道:“……何知先圣六王之亲行之也。子墨子日:‘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很清楚,竹帛是纸张发明以前的主要书写材料。由于帛价昂贵,  相似文献   

15.
吐蕃时期文献浅议索黛吐蕃时期的藏文文献,包括新疆出土的竹木简牍、敦煌藏文文书写卷和吐蕃本土的金石铭刻三个部分,对研究八、九、十世纪吐蕃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生产关系以及藏族与周边民族之间的关系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一、竹木简牍绝大部分在新疆南部和东部...  相似文献   

16.
引用大量简牍文字材料,论述简牍文字的出现在中国文字学史上的文化价值及重要意义。一则可以改变传统的汉字发展观,启迪我们重新排列汉字演变的历史轨迹,理清汉字发展的脉络;二则可以纠正我们对秦始皇“书同文”的片面看法。  相似文献   

17.
将东牌楼简牍文字与熹平石经文字进行对比研究,从两种材料共同使用的376组字形中选取10组进行同书体进行研究,以“部件不同”和“笔画不同”两个角度考察由于书写材料不同产生的文字差异以及同一时期官方刊刻的正体文字与民间日常使用文字的差别。  相似文献   

18.
影响书法风格形成的因素很多,如书写主体、书写工具和社会文化心理等,这些方面前人都多有论述。然而,对于文字载体这一影响书法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却鲜有人进行专题分析。文章以先秦时期书法风格的演变为研究范围,以文字载体对书法风格的影响为切入点,分析了甲骨文、金文、盟书、简牍、帛书等书法艺术风格,探讨在中国书法艺术风格演变过程中文字载体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我国出土了大量战国时期书写风格迥异的简牍墨迹,为了解到当时书写群体所从事的书写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从史官记事和士人传抄古籍两个方面来探讨战国简牍书写群体的形成,可以弥补对先秦时期书写者研究的不足,并且阐明他们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作为汉字书写记录的第一代载体,简牍的发明对于汉字和汉语的发展以及中华文化传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简牍术语的准确翻译对于简牍文化的国际传播至关重要。本文先通过全面梳理简牍相关文献以及简牍文物,从中选取并确定了10个简牍名称作为简牍基本术语;然后对这些基本术语进行详细考证,形成了相应的术语释义;接着基于释义分析与比较,提出了适合于简牍术语翻译的释义法和意译标注法,并完成了简牍基本术语的对应翻译;最后进行了回译校验分析,得出回译校验是简牍基本术语翻译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