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高行翠 《快乐阅读》2012,(36):126-127
在中国美术史上,魏晋南北朝是绘画评论和绘画史著作开始创立的重要时期,随着绘画实践的深入,需要对前人创作给以品评和总结,南齐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就是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绘画品评专著,其中提出"六法论",对后世的绘画和画论有着重大影响。本文就六法的内容略作如下解释。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5,(65):183-184
南北朝时期,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谢赫提出的"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系统地总结了绘画创作的规律,成为整个中国画审美和批评的标准。本文把谢赫的"六法"应用到中职美术教学中,以提高中职美术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3.
六朝时代谢赫《古画品录》所载绘画“六法”是中国绘画学之津梁 ,无论画家与理论家 ,均奉之为金科玉律。它是中国绘画史上仅见的一个完整而严密的艺术纲领  相似文献   

4.
谢赫六法之"气韵生动""应物象形",不仅对中国古代水墨人物画有极大的影响力,而且对中国当代乃至世界绘画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谢赫"六法"之中的"气韵生动""应物象形",并以实例阐述"气韵生动""应物象形"这两种绘画理论对超写实人物画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曹琼晓 《文教资料》2010,(28):93-94
文章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造形理论与人物画的实践.其中主要通过探讨顾恺之绘画及其“以形写神”、“传神写照”和“迁想妙得”理论,谢赫“六法”之“应物象形”与“气韵生动”的辩证关系及其人物画创作等问题,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造形理论的统一性及传承性。  相似文献   

6.
六法论作为总过美术史论的经典著作之一,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过极其重大深远影响.其意义在于不仅提出了对美术作品系统的品评标准,对于画家的创作实践更有着直接的方法论意义.本文试从此角度展开论述,简谈六法论对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荆浩是我国五代时期伟大的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他所著之《笔法记》内容丰富深厚,堪称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理论基石,也是郭熙《林泉高致》以前的最系统的、最完整的山水画理论著作。《笔法记》的核心观点"图真论"首次将山水画创作中的"真"与"似"明确的区别开来,并通过"六要"、"四品"、"二病"的观点进行阐述,确立了山水画创作的一个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顾恺之提出了"传神论",谢赫基于此而总结出"六法"论,但这些都是针对人物画而言的,山水画将如何发展?唐末五代山水画家荆浩《笔法记》的问世对山水画理论作了多方面的发展,其中"图真论"及"六要"论的提出与谢赫"六法"有着自不待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文人画以写意抒情性并以色彩之淡、水墨黑白之逸格虚灵性区别于青绿山水、重彩人物花鸟画的色彩样式而独具特色,并取代了青绿画在唐宋时期的重心地位成为中国封建后期绘画的主流。在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同样遵循"谢赫六法"的基本绘画理论体系,但同时积极地的充实、拓展"六法"内涵,使中国画成为东方绘画中最炫耀的亮点。  相似文献   

10.
"形"与"神"是中国人物画历来所探讨的话题,"形神具备"是中国人物画的一个审美标准,"以形写神"则是中国人物画的特点和绘画思维的基础。后人又把"形"与"神"的认识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我们在绘画的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实际,来理解"形"与"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画论中,南朝谢赫最早在其著作《古画品录》中提出品评中国画人物的“六法”.一直以来,谢赫的“六法”成为中国画理论的重要纲领性的法则.“骨法用笔”是仅次于“气韵生动”的第二法.本文通过对“骨法用笔”理论的涵义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涵义的延伸梳理,重点论述“骨法用笔”对中国文人画的发展、绘画语言、精神内涵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谢赫的绘画六法以探讨人物画为主,是中国最早的系统性绘画鉴赏理论。"六法"的精髓和灵魂是"气韵生动",它不仅是鉴赏画作的最高审美标准,还对书画艺术的创作有理论指导意义。它要求画家与画作、画作与对象,书法家和书法作品、书法作品之间的气韵生动,以体现作品的精气神。  相似文献   

13.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是品评中国画的理论,自面世以来,一直被尊为评论作品的标准。不仅如此,它还具有广泛意义,它也是指导性很强的学习中国绘画的教程和提纲要领。只要遵循“六法”的法则和艺术规律,循序渐进地学习、创作,勇于实践,就不难跨入艺术殿堂。  相似文献   

14.
“应物象形”是由南齐著名美术理论家谢赫提出来的,属于“六法”之一,是我国早期重要的美术理论.对中国绘画发展影响深远。在当前的美术理论界,把“应物象形”解读为“形似”最为流行。但是,把这种解读放入《古画品录》中和历史中进行验证,却发现,这种解读不符合艺术的基本规律、不符合人的思维规律、不符合中国绘画品评史.也不符合北宋黄休复的评论,所以,“形似”并非“应物象形”的本义。而“应物象形”的本义应是“对应自然事物,创造出艺术形象”,指的是对“形似”的升华,强调艺术家的主观创作。  相似文献   

15.
"品"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个较为复杂的结构性范式。在风格性层面,"品"的审美偏向于事实维度上的品味定论;在现象性层面",品"的审美偏向于精神维度上的品质定论;在等级性层面,"品"的审美偏向于价值维度上的品格定论。中国古代绘画品评的结构性范式始终处于"位移"与不断"转向"之中。本文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论,探讨中国古代绘画中"品"的问题,分析了不同品评标准背后的成因及对绘画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第三章工笔人物画研究第一节工笔人物画的产生与发展概述我国远古时期的人物画,并没有什么工笔和写意的区别。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绘画材料的不断丰富,表现形式和技法愈来愈丰富,独立出许多画种,因此,技法风格产生了工笔画和意笔画。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历史最为悠久的画种,早在先民制作的岩壁画和彩陶纹样中,已初露  相似文献   

17.
晋唐时期,人物画"疏密二体"两种风格的差异,不仅是绘画用笔、用线的不同,而且反映出该期人物画审美观、形意观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8.
维摩天女像     
<正>《维摩变相图》,是中国道释人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道释人物画,是以《维摩诘经》有关内容进行绘制的,自东晋南北朝以来一直甚为流行,直至两宋时期,仍然是颇为流行的道释人物画题材。从顾恺之首创《维摩诘图》以后,陆探微、张僧繇直至北宋李公麟,均创作了《维摩诘变相图》问世。民间创作的此类绘画作品,数量也非常庞大。据统计,敦煌莫高窟目前遗存《维摩变相图》即达68壁之多,可见这一绘画题材的流行之广。李公麟  相似文献   

19.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繁荣时期,绘画艺术在这一时期也得到长足发展,工笔人物画在唐代达到鼎盛。唐代的工笔人物画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有极高艺术价值与魅力。这种艺术特色对后世工笔人物画产生了深远影响,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物画以人为主,是我国传统绘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人物画烙印着深厚的时代特征。以中国人物画中的服饰来讲,不同历史时期人物画中的服饰,都表现出不同的艺术特点,充分展现当时服饰文化的魅力。文章探析中国人物画中的服饰文化,以便更好地在传统服饰文化和现代服装文化之间进行权衡,实现服装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