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东汉末年,中原战乱。许多中原地区的贤士避乱而寓居辽东,他们在辽东从事教育活动,传播封建文化,宣传封建礼教,发展封建经济,对辽东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海上交通大发展的时期,北方的近海水运形成了一些新的重要海港。北方近海航线有所开辟与延展,江左-辽东航线与渤海海域航线上的水运颇为繁忙。南方与辽东的来往多有赖于近海航线,中原政权对辽东的经略及南北政权的海上军事攻守都利用了北方近海水运。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尤其是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割据政权迭相更替,经济凋敝,文化教育衰废。但是,甘肃境内的陇右、河西地区却相对安定,中原官吏、学士纷纷前来避难,于是"中原章句之儒业,自此之后逐渐向西北转移"(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再加上各个割据政权重视培养统治人才,遂使甘肃地区的  相似文献   

4.
东汉末年,统一的封建王朝被各地兴起的封建割据势力所代替,公孙氏政权就是当时在中国境内兴起的封建割据势力之一。公孙氏在辽东政权的辖区,相当于现在的辽宁和辽宁以东的部分地区。从公元一八九年到二三八年,公孙度及其子孙统治辽东整五十年。他们利用辽东地区有利的自然条件,拥兵独立,割据一方。在此期间,辽东大地曾一度出现过安定的局面,社会生产得到了发展;二三二年,以公孙渊为首的割据势力卷  相似文献   

5.
蒲鲜万奴是金朝末年由金政权派驻辽东地区的宣抚史,曾主掌辽东的军政大权。1216年当他目睹了金王朝大势已去,中原地区正处在一片战乱之际,遂叛金自立称王。继而又建都立国,国号东夏。东夏国称雄东北的东部近ZO年,1233年蒲鲜万奴被蒙古军擒获,东夏国遂亡。然而,东夏国被元蒙灭亡之后,其余部一直以东夏之号活跃于乌苏里江及图们江和靠近日本海沿岸的广大地区。直到1294年在《高丽史》及《元史、世祖本纪》中依然保留有关于东夏军活动的记录,说明元朝在擒获蒲鲜万奴之后,曾对其余部采取了绥靖政策,致使东夏之号延续了近80余年。自…  相似文献   

6.
燕辽东郡东界达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地区,由郡名演化的地域名辽东,最初即包括大同江以北。魏晋至唐,辽东作为地域名内涵在逐渐扩大,包括整个大同江流域,甚至是高句丽政权的所有辖区。高句丽人也称自己的国家所在地为辽东。  相似文献   

7.
三国乱世,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受风雨飘摇的政治、经济的影响,中原地区的官学教育也从整体上体现出发展延宕、时兴时废的状态。可以说,中原地区官学教育的兴衰正是当时封建王朝兴衰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8.
十六国时期,北方各少数民族纷纷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其间,匈奴族共建立四个政权。本试图通过对匈奴四政权建立道路的阐述,揭示其政权的建立具有乘乱而起,依靠宗亲,以部立国以及建国仓促等共同特征及其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9.
提起十六国少数民族政权,史家往往着重“五胡乱华”,“十六国交递混战”、“中原地区经济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汉族惨遭杀戳”等史实;更有甚者,将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后,同同期(公元四至五世纪)蛮族入侵罗马帝国等同起来,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无秩序的”、“黑暗时代”。这一看法有失偏颇、固然十六国时期各民族政权先后入主中原,使中原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物质文明倒退、政治混乱、文化衰落现象,对历史似乎是  相似文献   

10.
慕容鲜卑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重要少数民族,其在中原及辽东地区先后建立5个政权,史称五燕。在政权的各时期,慕容氏统治者都保持着龙城归葬习俗,这与其民族意识及汉化进程密切相连,是慕容氏在入主中原后努力维系政权的民族性、保持民族发祥地之统治政策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1.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一种逻辑实证的理性精神,它触及的是现象界,而宗教是一种特殊的信仰,它涉及的是超验领域,科学与宗教所探索的对象、采用的方式和涉及的领域皆有根本差异,二者并不能真正相互否定;信仰的形态是多样性的,它既可以是科学经验思维之上的理性信仰,也可以是一种宗教体验之上的非理性信仰,还可以是非科学的理性信仰,故它不能与宗教等同混用,也不与科学完全排斥,但科学最多只能推演出“世俗信仰”,而不能推演出“超验信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执政党的合法性并不在于执政党的地位本身,而在于执政党广泛的、坚固的群众基础。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血与肉、鱼与水的关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党群关系的状况良好,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否则,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甚至遭受失败。党群关系关乎中国共产党的兴衰。面对新世纪,党要把党群关系作为党的建设的晴雨表,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要求处理好党群关系,保证党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3.
研究新形势下,贫富差距呈加剧的趋势;公众面对贫富差距的心态;提出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就业和“三农”问题等有利于加强社会稳定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王艳  郭鑫 《海外英语》2014,(20):223-224
Based on the narrative theory of Shlomith Rimmon-Kenan,the present paper will analyze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hoice and order of the focalizers and the themes of the novel to show that they are chosen and arranged deliberately and accorded to its themes.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在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在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尤其如此。目前,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但贫富差距问题日益突出,这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党和国家正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规范收入分配。  相似文献   

16.
历史教学要日已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统一落实在课堂上,贯穿于教学中。需要教师彻底更新观念,建立师生活动的课堂氛围;民主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积极性;转换教师角色,尊重学生个性,以培养课堂的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应当互相配合,同时规定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侦查活动进行监督。然而,警检配合与侦查监督具有矛盾性:加强警检配合会削弱侦查监督;加强侦查监督则会使警检难以相互配合。我国应以提高对犯罪的有效追诉为目标构建相互配合与协作的警检关系。同时,应当完善侦查权制约机制以防止侦查权的滥用。  相似文献   

18.
邵力子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民主人士。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他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了各种正确主张,积极促进国共合作关系的建立,在西安事变和国共谈判等事件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他的所作所为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国家权力结构的演进,基本上是越来越集权于最高端,而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方向则与此相背;西周已经发展出比较完整的(早期)国家结构和功能,春秋王室与列国之间在权力结构、功能形态上反有诸多纠结缠绕,仿佛历史一度呈显某种倒退的特征。这基源于早期国家阶段政治控御手段的内在缺陷。春秋战国时期国家权力的重组、下移,实为抟聚更成熟的巨型国家的新起点。这一时期政治中心控御形态的变化,国家结构中地缘(地域)因素的成长,都表现出在高频度战争环境中,国家地理空间(主要由于交通建设)、政治空间(主要由于官僚行政)、社会空间(主要由于宗姓氏族解体)的致密化倾向,只是这个"国家化"过程终春秋战国之世仍然处于一种"未完成体"的过渡状态。  相似文献   

20.
1900年是为旧历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八国联军入侵、自立军起义、中国议会的召开及“东南互保”等重大事件的发生,使这一年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关节点”。在这一年中,汪康年派、东南督抚及帝国主义势力都与“东南互保”发生着多多少少的联系,在这几种政治势力的作用下,“东南互保”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