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1 毫秒
1.
李鹏  张锋 《军事记者》2012,(3):17-18
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为传统媒体带来一股新风之时.以整合见长的网络媒体。应该如何融入其中。实现自身的“走转改”?在全程参与中国军网“新春走军营”采访活动中,记者到边防、赴海岛、住连队.与官兵一起守岁吃年夜饭.和新战友一起进行野营拉练,有了许多收获和感悟。  相似文献   

2.
徐行 《传媒》2017,(8):29-30
"走转改"活动开展七年来,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2·19"讲话一年多以来,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包括行业媒体都推出了很多各具特点的一线采访、采风活动。在"接地气"的采风中,报道者扑下了身子,被报道者撸起了袖子,而广大受众也在大量深入、鲜活的"直播"中直接体验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3.
时下,"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在新闻战线深入开展。解放军画报社组织精兵强将参与的"新春走基层"活动,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可以说,"走转改"已经与摄影记者的采访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作为军事新闻摄影工作者,要在这次"走转改"活动取得更大的成绩,真正转变采编作风,就要树立把镜头不断聚焦基层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去年12月初,我到清镇市暗流乡进行“走转改”,在农家住了两个晚上。回来写了《山那边,一条有节奏的河》一稿,刊载在12月14日的贵州日报报10版。参加集团举办的7次“走转改”培训班,以及这次蹲点采访的经历,使我对“走转改”活动有了更多的自觉。自觉,不仅仅是指自觉性,我认为,它更多地是指自身对业务上的反思,以及由此而来的体会和感晤。  相似文献   

5.
张瑞 《新闻世界》2014,(10):31-32
全国新闻战线"走转改"实践活动进行如火如荼,本文以"走转改"实践活动下的新闻作品出"精品"的角度考量"走转改"的实际成效,举例佐证了《皖西日报·大别山晨刊》通过开辟"社区新闻"版块,挖掘基层"活鱼"的成功案例,从中分析"走转改"的实际内涵在作品中的体现,从新闻作品的选题、采访、细节和语言写作等,多角度探讨"走转改"新闻报道值得借鉴的成分。  相似文献   

6.
程前 《军事记者》2011,(12):9-10
前不久。笔者作为中国军工报社的一名记者.按照报社“走转改”活动的统一部署。到某基地勤务船大队蹲点采访。8天的时间里。笔者走遍了勤务船大队所有的船艇,下机舱、进住舱、上甲板,向官兵们虚心学习、与官兵们贴心交流。在完成“走转改”采访报道任务过程中.笔者对开展“走转改”活动有了一些切身的体会和感悟。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新闻媒体的“走转改”活动须确立基层视角。  相似文献   

7.
一、重新认识采访的机会和成本。推动“走转改”归于日常的行为 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已有时日。业内同仁不时也议到作为“活动”大体会有个总结成果的阶段。但是如果把“走转改”归结于记者真实的积极的采访活动。以及基于采访构成生动的写作。那么这项活动实际是不会结束的。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走转改"活动的不断开展,电视媒体对于各项新闻工作也有了新的采访措施与方式,电视记者作为电视新闻采访的主体,对于真实反映基层百姓生活状况、提升新闻报道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电视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应时刻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采访出真正的"走转改"新闻,如果一个记者只是为了完成"走转改"的相关任务而刻意进入基层进行采访活动,最终其采访的相关新闻也可能不会被人认可为"走转改"新闻。笔者通过研究和分析发现,如果在采访过程中缺乏准确的角色定位,就会影响到采访效果,导致整个新闻质量不高,因此电视记者应在新闻采访中清楚自身的角色,避免出现采访活动成了旅游形式或记者过于高傲等情况。  相似文献   

9.
刘雪红 《新闻窗》2014,(5):94-94
2011年以来,各新闻媒体都在贯彻中央"走转改"精神,大批记者深入基层采访,发表了大量来自基层的报道。三年多来,黔南日报记者纷纷走向田间地头,到学校、进企业,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所思所盼,反映他们的所求所愿,用一篇篇生动清新的文字稿件,一幅幅别开生面的新闻图片,记录社会的变迁,讴歌群众的创造,反映时代的风貌,回应社会的关切。我作为其中一分子,在"走转改"活动中也是收获多多,感悟颇深。  相似文献   

10.
据报载,一位年轻的新闻界同行在谈到参加"走转改"活动的体会时说:到农村住了半个多月,新鲜事密集,可惜以往自己安于派定的"职教"这条线,如今对乡间政经社文诸课题下笔顿感陌生,暴露出知识不足,必须在各方面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才行。  相似文献   

11.
柯仙炉 《今传媒》2013,(1):78-79
我国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各地新闻记者扎基层,接"灵气",走出新意、改出特色,采访报道的新闻成为主打新闻。新闻媒体与记者将如何站在高度,着眼长远,推动"走转改"常态化,提升新闻报道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陈创荣 《今传媒》2013,(2):127-128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并不是宣传文化战线的首创。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领导干部要定期深入基层特别是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帮助解决困难。""从领导机关做起,大力整治文风会风,提倡开短会、讲短话、讲管用的话,力戒空话套话。"要求领导干部要"走转改"。现在,新闻战线也正在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走转改"。如何将两个"走转改"结合起来,以什么方式做好做活中领导活动的电视新闻,也是当前新闻战线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社区、企业和农村作为最典型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单位,是记者"走转改"活动的前沿阵地,是新闻的源头活水。记者走进社区、企业、农村,了解和解决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是改进和创新媒体服务基层的重要途径和形式。荆门广播电视台在"走转改"新闻实践中积极探索将新闻采访和基层服务相结合的新路径,开展进人百家社区、深入百家企业、融入百家农户,拓展记者服务受众的深度、厚度和广度,凸显"走转改"活动的实践魅力。一、进入百家社区,实施"挂牌服务",以采写实践拓展基层服务的深度当前,我国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4.
正一、重新认识采访的机会和成本,推动"走转改"归于日常的行为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已有时日,业内同仁不时也议到作为"活动"大体会有个总结成果的阶段。但是如果把"走转改"归结于记者真实的积极的采访活动,以及基于采访构成生动的写作,那么这项活动实际是不会结束的。  相似文献   

15.
正在全国新闻战线热气腾腾展开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一次新闻文化的创新实践。深入开展好这项活动,对军内外广大新闻工作者学习理解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从今年8月开始全国新闻战线倡导“走转改”活动以来。不论是媒体的领导,还是编辑记者,纷纷走进基层,为读者提供了大量文风漓新的新闻报道,也展现了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的采访作风。  相似文献   

16.
邵茂庆 《记者摇篮》2005,(10):24-24
从事采编工作多年,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采访,但在去年12月份的一次采访活动,却让我许久难忘。不仅仅是因为这次采访历时88小时28分和6302公里的行程,而且经过了从北到南又从南到北的“季节”转换.还因为这次采访活动从开始到完成。是由我们新闻单位策划并与被采访单位的互动而共同完成的。  相似文献   

17.
采访深度决定报道的深度--关于人物通讯采访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踏上记者之路,前辈新闻工作者就教育我,要深入采访。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经常深入到工厂和农村,与采访对象睡在一铺炕上,吃在一张桌上,有时还和他们一起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在这些生活中,采访对象很自然地和我交成了好朋友,和我谈心里话。许多好材料和精彩的细节,都是在与采访对象一起劳动时观察到的,是采访对象在炕头上悄悄告诉我的。有的同志问我为什么能采访到那样生动感人的细节,其实没有什么奥秘,我不过比他们多下了一番采访的功夫。  相似文献   

18.
从2014年12月中旬开始,全国新闻战线广泛开展了"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行进中国·精彩故事",进一步深化拓展了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作为河南报业市场的重要一员,大河报通盘谋划,制订详细方案,把"走转改"主题采访活动作为媒体融合发展成效的一次检验、作为进一步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一次练兵,努力构筑立体化、互动式的传播体系。在活动中,大河报新老媒体强化互融、互补、互动,实现素材一次性采集、内容多平台生产、信息多渠道发布、效果全方位呈现,创新讲好故事的采编方式、传播渠道、产品形态,实现讲好故事与融合报道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9.
去年,在全国新闻战线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的时候,鄂州日报正式启动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暨第十次"记者夜宿农家"活动。30名编辑记者又一次深入农村,再摸农家情,再写农家人,与农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火热的田间,在静谧的乡村,记者与农民朋友的手再次紧紧相牵。2011年"夜宿农家"活动的主题是"探访家庭农场促进都市农业",  相似文献   

20.
在"走转改"活动中,党报与其他新闻媒体相比较,优势无可比拟,劣势也比较明显。认清党报在"走转改"活动中的优势与劣势,对于今后如何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更好的发挥党报在引导舆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搭建党与群众桥梁中的作用,写作出更多鲜活、深刻、有影响、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