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邮简,现在已经见得不多了,但它毕竟是集邮范围内很重要的品种。我就一直在想怎么焕发出邮简的"新春",那将是一种令人欣喜的突破。邮简集信封与信纸于一身,比明信片更有隐私。我还发现邮简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可以展开,我们集邮时关注的邮票(或邮资机符志)、发件和收件的邮戳等元素,都能够在同一平面上一览无余,被展开的邮简所展示的面积远远大于同等大小的信封,  相似文献   

2.
《上海集邮》2002,(8):2-2
7月27日上午,市邮协在上海集邮大楼8楼会议室召开基层邮协秘书长会议,市邮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沈世瑞就贯彻落实市邮协“五大”会议精神提出了要求。 她要求各基层邮协,一是要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向会员传达市邮协“五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字中最早出现“邮”字,为《礼经》的“飨农及邮表啜”一语。全句是说在秋收以后,以酒食慰劳农人,在田间井畔设置亭台,为农人聚会的地方。春秋时代在路旁备行人、使者休息的处所,称为“邮”。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我真正迷上集邮后,已深知“惠我邮票。不如惠我邮识”的道理。我从微薄的工资里抽出钱订阅《集邮》《集邮博览》《上海集邮》《中国集邮》等,并广交各地邮友,获得大量民间邮刊,既丰富了藏品,又积累了邮识。在收集邮政附加费邮品中深深体会到,是邮识在关键时刻使我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5.
翻阅1993年第五期《上海集邮》,赫然见先仲兄建方在《甲戌邮刊》发表的《不速之客》一文,不禁回首往昔,思绪万千。 先仲兄在读小学时就开始集邮,以后参加新光邮票会、甲戌邮票会及日本的邮会为会员。先仲兄除爱好集邮外,并喜爱文学与音乐,经常在各大报副刊及邮刊发表作品,所得稿酬即用之集邮,故邮藏亦颇可观。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曾为先仲兄题“邮星”两字(见图)以资鼓励。 抗战军兴,上海沦为孤岛,先仲兄于1939年春离  相似文献   

6.
《集邮博览》2018,(4):23-30
在前几期发布的特别策划预告中,我们一直以“国内外著名高山”为题向邮友们征稿,因为涵盖范围太广一些邮友便询问什么样的山才符合征稿标准呢?其实在发布时作为编辑也挺纠结,考虑到世上的山有千万座,把它们归类又有各种角度,并且关于山的邮票邮品更是不计其数,如果选定了某一细分类别,怕会限定邮友们的思路,一句话!还是希望来稿丰富多样,会有固有思路以外的出彩之处。  相似文献   

7.
多年前,在《国粹邮刊》上读到张赓伯写的《施家铎》,印象非常深刻,施家铎的影子时时在脑海萦绕浮现,挥之不去。这倒不是心疼他把早期珍邮包起藏于枕底,致使珍邮粘结一片。我痛惜这位“未来的邮坛大将”青年夭折,壮志未酬。我很想知道,这位寂寞无闻的集邮青年,生前除了买邮藏邮之外,是否也曾研邮和写邮?当时,我除了张赓伯写的“小传”,施家铎的集  相似文献   

8.
李近朱 《集邮博览》2011,(11):20-21
写下这个题目,先要作些解释。邮票中有“票中票”的图案,以及此类专题的集藏;而这个“邮外邮”,则是我杜撰的一个词语。说的是和“邮”本不搭界或关联很少的“邮外”领域,竞多方位的运用了“邮”的表现元素。于是,我便给了这个现象一个自创的概念,称作:“邮外邮”。  相似文献   

9.
《集邮博览》2003年第5期刊出张振声先生的“京城黄帽子信筒20年纪念文章”,详细的介绍了“黄帽子”的使用情况,林丰年和张振声先生为北京的邮史留下宝贵的资料,实为欣慰。本人在收集和整理邮戳时,也接触到开筒邮戳,据北京邮史记载:  相似文献   

10.
说起“玩”字,也许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玩物丧志”、“吃喝玩乐”等成语。的确,在那个年代,集邮确被视为“封资修”而被打入冷宫。时至今日,集邮这项高雅的文化活动,已被数以万计的爱好者所迷恋,所把玩。说“集”邮,不如说“玩”邮更贴切!邮坛大手笔于宗琪(笔名龚璇)说得好,“集邮是‘玩’,‘玩”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对高品位、高质量、高水平的精神生活的追求,是一种对集邮者个体的自我完善的追求。这追求,正是时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上常把那些一不为组集参展,二不为倒邮谋利,三不为“以邮养邮”而储财,光买进、不出让的人称之谓“攒邮者。”尽管社会上对这些“攒邮者”的评介不多。甚至在报刊上连他们的“立足之地”也难找到。报刊上被介绍的大都是热衷于“爆炒”、“高峰”、“低谷”、“储财”、“打折”、“发行量”之类的东西。其实,“攒邮者”才是集邮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他们才是构成中国集邮大军中的主体。  相似文献   

12.
一位香港邮友发来伊妹儿(E-MAIL),向我推荐今年2月22日开通的“中国邮学会”网站。收到伊妹儿后,笔者马不停蹄地按照信中提供的网址(http://home.netvigator.com/~cpa1946/),前往核实,发现其中内容确实很丰富,值得大家一观。香港“中国邮学会”网站的开通,为内地集邮者了解香港的集邮概况提供了方便。 1946年成立的中国邮学会,是一个非牟利的集邮团体,旨在提倡集邮、研究邮识、交流邮品及联络集邮  相似文献   

13.
葛建亚 《集邮博览》2010,(12):32-33
海军赫赫有名的空战英雄、"一等功臣"高翔,今年79岁高龄,是个十足的"邮迷"。30年前,我在海军某部机关当新闻干事时与高老因邮结缘,常去他家,遂成"忘年交"。他迷邮成癖,以当年"空中拼命三郎"的劲头集邮,省吃俭用,但买邮票毫不吝啬。有一次去上海,买邮票用光了路费,幸亏女儿救急,要不就回不了家了。宁波—北京客机通航时,他刻制了一枚首航纪念戳,  相似文献   

14.
2012年12月12日虽然过去了,但带给邮友们的乐趣却是永恒的。在众多的该日趣味邮品中,我收有一枚来自哈尔滨邮友寄的封,巧合中蕴含着制作者的巧思。收到后,我把封传到网上供邮友们观览,有不少邮友惊叹其为"神器"!虽然有点夸张,但确实能说明该封的趣味性:12枚1角的邮票排列成"12"的字样,  相似文献   

15.
在集邮界,众所周知,山东战邮时期,在胶东地区贴用的方型原值邮票,一律要加盖“胶东”二字?以往发现的所有方型票胶东封,都可为此作证。然而,最近新发现的胶东战邮实寄封,却出现了特例。该封是从山东登农村的一位年近8旬的老教师家中发现的。有幸得到此封的邮友送来让我鉴定。一看,令我十分惊讶:一个在胶东区内寄递的战邮小封,竟然贴用1枚不加盖“胶东”字样的方型5分邮票,这可能吗?是真,是假?不得不仔细观察,认真考证。  相似文献   

16.
《集邮博览》2014,(11):84-84
正邮海茫茫,开此小小窗口,管中窥豹,一览"天下"。"天下"栏目以介绍外邮及港澳台邮票的相关文章为主,为广大集邮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开拓视野、放眼世界的渠道。为更好地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的邮中"天下",现特面向全国征稿。稿件要求:一、与外邮及港澳台邮票相关的各种文章,记叙、游记、人物皆可,内容要有新意、有趣味。  相似文献   

17.
集邮,如果不懂邮识或邮识浅薄,如果对收藏的对象——邮票缺乏研究或知之甚少,集邮就要走不少弯路。有宝不识宝,伪品当宝收,这样的例子不少。所以我们只有不断阅读邮报邮刊和邮学著作,才能提高我们的邮识水平。我们应该重视收集各种邮刊和邮学书籍。新加坡邮学家冯锦濂先生,不惜巨资,托人求友,收藏了我国各种邮刊。特别是民间邮刊,冯先生搜罗殆尽,他远在海外犹能如此,实在是难能可贵。我们国内也有不少收  相似文献   

18.
2016年版《中国集邮年刊》刊出"各省市区主要集邮刊物",笔者拜读后有以下看法,供编者及读者参考。首先,作为年刊,应介绍2015年的省市区主要集邮刊物,不宜介绍早已停刊的刊物,如《辽宁集邮》《山西集邮》《天津集邮》,而且没有说明《辽宁集邮》已停刊。目前《时代邮刊》已不是集邮刊物,不应收录。其次,应该介绍仍在发行的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河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邮协会刊《北京集邮》《上海集邮》《南粤集邮》《中州邮苑》《内蒙古集邮》《宁夏集邮》。而  相似文献   

19.
笔者从山东邮友处获得一枚印有“免邮寄递”字样的印刷品(见封二),反复研究,先喜后忧。喜的是过去未见披露,应该属于新发现。忧的是钻研许久,对其“定性”仍有几点疑惑。现介绍与同好,诚望邮友们协助研判。  相似文献   

20.
我的集邮“开心果”《此物最相思─邮海心迹》一书,日前正式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了。当捧起这本沉甸甸、全彩印、凝结着我多年心血的成果时,虽谈不上心潮澎湃,但也足够让我心旷神怡了。同时,出版前后的酸甜苦辣也一件件、一桩桩地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